非營利組織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是指以公共服務為主,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民間組織。組織內部自己自理各種決策,不受整府機關及營利組織控制。(吳來信,黃源協,廖榮利,民93)

3
4 沒有消化,也沒有解釋的很好。志工並不是非營利組織的要素。
英文文獻?

特色與階段

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特色

(一)正式的組織(Organized):需有某種程度的制度化,定期會議與組織規則,且需要得到政府制定的法律合法認同。

(二)民間組織(Private):非營利組織基本結構是由民間團體組織起,必須和政府機關做區隔,不屬於政府的一部門,但並不表示非營利組織不能接受政府財力資助。

(三)利潤不能分配(Non-profit-distributing):組織本生可以生產出利潤,但非營利組織並不是為了自我利益產生利潤。聚集利潤最主要是使其使用在組織任務上,內部工作人人並不能分配其利潤。

(四)自己治理(Self-govrning):非營利組織自我管理、控制組織,有其內部治理程序,不受政府或營利組織的控制。

(五)志願性的團體(Voluntary):非營利需有某種程度上的志願意願參與組織活動或管理事務,擔任重要角色的董事會也是由志願人員主動參與。

人力規劃與志工運用

廣泛的定義為用策略方式管理組織裡的人員,重視員工價值。認為人事每一項功能都是相互關聯的,會影響組織任務達成。人力資源管理會對組織目標與任務達成提供更多的支持。

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一)吸引策略(inducement strategy):組織會以各種不同福利誘因來吸引志工,包括團體旅遊活動等‧使志工更加積極主動。

(二)投資策略(investment strategy):講求團體合作,重視員工工作能力的提申,以及創新發展,給予志工所需要的資源與支持。

(三)參與策略(involvment strategy):志工有參與感,能提高工作的積極性,也會使問題較快解決,志工也會較有成就感。

(四)家庭策略:關懷並支持志工在團體的重要性,組織間關系密切,就像大家庭一般,每個人都是家庭裡 重要份子。

(五)科層策略:對於志工並不特別訓練,無專業知識技巧也無福利,只要志工完成分內的事即可。

(何永福,楊國安,1992。曾騰光,曾華源,2003)

志工徵募

徵募(recruiment)是招募志工的過程,徵募過程要考慮到是否合適當志工與是否有意願參與志願服務的工作。志工徵募有兩種型態,短期志工(The short term volunteer)與長期志工(The long term volunteer)。短期志工傾向於奉獻他們少數時間於組織,只是對組織有些許興趣。長期志工是奉獻許多時間與精力在組織上,對組織有相當的意識。 一般志工徵募方法包含宣傳促銷,透過媒體報導傳撥資訊,演講等,最有效的還是透過個人的接觸,因為志工與周圍人接觸時藉以透露有關機構的相關活動,以此推廣,使其他人慢慢了解、接觸。 (Fletcher,1987;Jacobson,1990)

志工的角色與權責

(一)直接服務:直接面對面與服務對象做接觸,提供必要的服務,例如居家服務、送餐服務。

(二)間接服務:不直接與服務對象做接觸,透過間接途徑協助,例如餐點的烹煮。

(三)行政工作:協助組織內部的行政工作,例如接聽行政電話、歸納整理檔案資料。

(四)決策諮詢工作:對組織服務內容或計劃做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決策,例如董事會擔任決定組織運作的方向與目標。

(五)倡導工作:協助組織服務宗旨、理念進行推廣的行動。

志願工作者的權責

(一)對於組織忠心且服務真誠

(二)維持組織的誠信

(三)執行事務負責且有效率

(四)願意接受協調者的引導,並接納其他人的意見

(五)願意繼續參與進修訓練,並做中學

志工培訓

(一)導向訓練(Orientation):導向訓練是使志工對組織理念、目標、歷史、政策、服務對象和方案等,使他們了解如何對機構做出貢獻,如何做好服務工作。

(二)服務前訓練(Preservice training):初級訓練須先評估志工能力並提供指定工作所需要的技巧,依志工本質指派工作。

(三)服務中訓練(In-Service training):可當做在職訓練或繼續訓練。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指派資深志工引導新進志工。另一種方式把志工胚派到不同單位,以學習新知識技能,增加新經驗。

志工評估

評估志工主要針對志工工作表現作評鑑的過程,讓志工知道自己工作情形,並同時以溝通的方式讓志工了解自我缺點以做改進,優點繼續保持。評估對志工工做效率和組織變遷有大影響,如此才能使顧客有更好的服務,避免組織缺失與衰退。評估過程必須是公平公正,有效的達到評估績效。

策略性管理

策略性規劃

組織為了達成使命所做集體決策和直接行動的過程,藉以將組織現在處境引導至所期待的未來狀況。 策略規劃步驟流程:

(一)環境評估:分析環境的能力以便確認組織所面對的問題和處境。

(二)利害關係人期望的分析:檢視主要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和期望,以更加了解委託機構的目的和規範。

(三)議題和目標的確認:確認組織的基本政策議題,並確認這些議題和目標,才能測試出績效。

(四)景命和使命的形成:使命的形成有利於增強利害關係人的所有權。願景是機構常期所想要達的目標,能帶給機構內部人員實際目標和夢想。

策略性管理

來源以發展機構年度計畫,將組織策略性目標轉成實際行動的過程。包括發展組織目標、確認財務以及人力資源等。

策略性領導

策略性引導是一種過程和技術的運用,組織為求與其他機構建立長期關系,公度活躍於政治商場與網路中,以取得各項支持。因此策略性領導要確保其服務的合法性。包括機構間的合作、募款活動、行銷等的合法性。 (吳來信,黃源協,廖榮利,民93)

董事會管理

董事會是一個具有集體性權威有組織的人民團體,以控制和輔助有夠資格的行政人員及事務人員所管理的組織。(Houle,1989)

董事會是一群有組織有計劃的人民,擁有組織裡最高權威與控制能力,但平時董事會都是為組織服務、支持組織,只有在重要會議,為選擇計劃方案或重要決策才使用控制功能。

董事會運作類型

(一)執行長為主的董事會(CEO-Dominated Board):此類董事會只有在決策計劃時大略審視資料,並不積極參與組織活動,重要事務全落在行政人員手中,但因其有足夠知識及經驗,在組織尚有一定影響力。

(二)主席為主的董事會(Chair-Dominated Board):此類董事會權力集中在大家共同選出來的主席身上,組織計劃通常是由主席產生,接著推展。主席也是組織對外發展的最大推手。

(三)權力分散的董事會(Fargmented Power Board):董事會無法達成共同理念,各堅持己見,會議也傾向議題爭論與權力競爭,因為很難達成一定共識,組織出錯時董事會只能承受罵,屬於喧鬧的董事會(Middleton,1987)。

(四)權力分享的董事會(Power-Sharing Board):董事會們具有高度共識,組織全權平均分配給每個董事會們,決策議題須多次溝通達到一致性。但也因決策需花很多時間精力去策劃,達成一定目標,所以組織很少有新計畫或改變。

募款策略與規劃

在募款之前組織使命目標要先定位清楚,針對不同對象設計不同計劃與預期成果,使組織被募款人所肯定。

(一)社會大眾募款(fund-raising from the public):建立組織知名度,吸引募款人主動捐款,或以義賣活動方式吸引大眾。例如近期世界展望會以義賣手工襪子娃娃更加打開其知名度,媒體相爭報導,募款人隨之暴增。

組織應和捐款者建立密切關係,加深捐款人對組織的深刻印象,為日後捐款作奠基。

(二)企業捐款(fund-raising from business):尋求合適雙方理念的企業組織,雙方達成共識並建立合作關係。一般企業捐款高於其他捐款額數,為求長期配合關系,機構應先擬定一套策略計劃,並取得企業的信賴。

(三)政府捐款(fund-raising from government):撰寫計劃書給政府機關,尋求合適雙方理念的方案。

參考文獻

  • 蕭新煌,民89,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 司徒達賢等著,民86,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修卒要,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 吳來信,黃源協,廖榮利,民93,社會工作管理,國立空中大學。
  • 沙依仁,江亮演,2004,社會工作管理,王南。
  • 陳金貴,民83,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行政院青青年委員會第三處編,民94,非營利組織培力指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