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偏差行為"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8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92 次修訂)
行 1: 行 1:
'''偏差行為'''(delinquency),就是違反一般人適用的固定行為標準之行為。雖然,此定義也適用於成年人,但現在,當不成熟的青少年(十二歲以上十八歲未滿之人)有了違反規範的行為時,其行為就叫作'''偏差行為'''。
+
{{Version|2007/10/14|}}
 +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另外,違反刑責法律的行為,當然也算是偏差行為其中之一 ,但偏差行為與犯罪行為並不能混為一談。
+
'''偏差行為'''(delinquency)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對偏差行為的看法也不同。做出一些違反社會規範、法律、會使對方感到痛苦、討厭的行為以及不符合大家預期的表現。(梁培勇,民90;林正文,民81;玉井美知子,1998)
對於青少年而言,也有不適用於成人的個人行為標準。例如,對於青少年有不能喝酒、抽煙、超過深夜十二點不宜在外,要服從監護人的正當監督等特別行為規範,當他們違反這些規範時,也被被認為是'''偏差行為'''
+
定義用直接放句首的敘述就好,不用再加「:」  (好的 以改正)
  
 +
定義可以寫的再正式些。
 +
內文不行,沒有「文內引註」,是抄襲的行為。
 +
內容也不太像是你的敘述。
 +
建議:自己讀讀,你有更瞭解什麼是「青少年偏差行為」嗎?
  
在中華民國,對於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概念,在現行則規範於『'''兒童與少年事件處理法'''』中:
+
4 前人寫的不好,但你比他還不清楚。
 +
所謂的「青少年偏差行為」,是有清楚的定義,而非你所說的。
 +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文獻部份前後無法對應、英文文獻用在那?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條 本法稱少年者,謂十二歲以上十八歲未滿之人。                                           第三條 左列事件,由地方法院少年法庭依本法處理之:                                           
+
==產生偏差行為的原因==
 +
===生物因素的影響===
 +
(希臘時代Hippocrates提出)
  
一 少年有觸犯刑罰法令之行為者。                                                    二 少年有左列情形之一而有所觸犯刑罰令之虞者:                                                (一)經常與有犯罪習性之人交往者。                                                   (二)經常出入少年不當進入之場所者。                                                  (三)經常逃學或逃家者。                                                        (四)參加不良組織者。                                                         (伍)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刀械者。                                                    (六)有違警習性或經常於深夜在外遊蕩者。                                                (七)吸食或施打煙毒以外之迷幻物品者。                                                                                           
+
1.遺傳:基因都是經由上一代來給我們的,身上的染色體有一點點的改變都有可能造成偏差行為。目前科學上證明的有例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正常的人體細胞含有23對染色體,唐氏症徵候群的人多出了一個21號染色體,骨骼的發育遲緩、身材的短小。Huntington 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是一種遺傳性的神經疾病,患者出現舞蹈似的動作、認知能力減退、精神症狀改變。安裘曼氏症(Angelman syndrome)在第十五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失去原本效用所導致的,肢體運動與智能發展上遲緩、運動上平衡的失調、經常性的大笑、容易興奮等...偏差行為。前面所說的罕見的遺傳疾病,都會造成患者出現一些偏差行為。(梁培勇,92)
  
 +
2.神經系統:大腦中每個部位都有自己該做的工作,每一個都流程都要很小心,如果大腦中某個部位受到傷害,它的工作就會受到影響,就可能會造成偏差行為。例如在胎兒時期,媽媽懷孕營養不良、抽煙、喝酒、吸毒或是生產不順利導致腦中缺氧,這些都會使大腦某些部位受到傷害。(梁培勇,92)
 +
神經系統是由許多神經元組成的,神經元和神經元的連接經由突觸( synapse 指兩個神經元之間的縫隙)連繫的;神經元的軸突釋放神經傳導素到突觸,然後由下一個神經元吸收,最後再將訊息傳到後面的神經元。如果神經傳導素有問題,釋放太多、太少都不可以或吸收過程不對,這些會使神經系統不順利,也會有偏差行為的產生。(兒童偏差行為-心理P26;王大延,1996)
  
 +
===心理因素的影響===
 +
(Freud提出)
  
== 一、偏差行為各理論解釋觀點概念 ==
+
心靈的基本結構:本我(id)在潛意識中進行,就是要馬上得到滿足、自我(ego)用理性和認知能力達到目的、超我(superego)知道如何分辨對與錯和道德原則相似。這三個各有各的工作,缺少一個都無法得到滿足可能還會產生衝突,而衝突就會影響心理造成偏差行為。
  
 +
1.口腔期:出生的第一年,是靠嘴巴來得到快樂,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可能會造成口腔性格,在行為上會有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在性格上有悲觀、依賴、潔癖等。
  
「在一般實證主義式的研究中,有關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分類大致可分為三類:行為困擾、心理(情緒)困擾以及學習困擾」(楊國樞,一九七八;Herbert;吳英璋,一九九七)不論是那一種類型,在一般的研究中,對於偏差行為的探討,往往會以生理、心理與社會的觀點與立場做為出發點來加以探討這個議題。
+
2.肛門期:出生後的第二年到第三年,以便便的解放來得到快樂,如果不能達到滿足,可能會造成吝嗇.頑固.倔強.潔癖.剛愎等性格。
  
[[圖像:555.jpg]]
+
3.性蕾期:出生後第四年到第六年,透過性器官來達到快樂。「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就是在這個階段發生,對異性父母產生依戀,而對同性父母有競爭、嫉妒和討厭的感覺。如果不能達到滿足,以後可能會有自戀,自大,愛慕虛榮或是同性戀等問題。
  
(資料來源:徐錦鋒,偏差行為: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揚智,一九九七,頁二二三。)
+
在這三個階段,如果沒有發展完全,會造成行為上的偏差。(兒童偏差行為-心理P27-28)
  
 +
===環境因素的影響===
 +
不好的社會環境是造成偏差行為的重要因素。例如攻擊行為,它和家庭背景關係密切(Kauffman,1993)。巴特遜曾經用觀察法研究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相處模式。結果,在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和一般正常孩子的父母教育相互比較,前者常常用消極、嚴厲的口氣與孩子相處,而後者用溫和、積極的態度與孩子相處,發現當有攻擊行為的孩子生氣,反抗父母時,父母也一樣對孩子破口大罵、拳打腳踢。以上證明孩子的攻擊行為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有關。據研究父母的教育方法太過嚴厲、溺愛和使用體罰,易造成孩子攻擊、暴力行為。(Frankel&Simmons,1985;Kerr& Nelson,1989;Mardock,1988)
  
 +
===整合觀點===
 +
日前較受重視的看法,「體質壓力模式」是將生物、心理、認知和環境來整合。(Davison & Neale,1999)
 +
「體質壓力模式」認為,在(體質)出現偏差行為的方式相近下,壓力較大的人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在(壓力)生活和環境中的困擾相近下,體質較弱的人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偏差行為的產生和體質與壓力的關係很大,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關係。(兒童偏差行為-心理P31)
  
== 二、偏差行為青少年之心理及行為特徵 ==
+
==偏差行為的類別==
  
 +
*缺乏安全感的行為
 +
EX:完美主義、害怕、自卑、憂鬱
 +
*不成熟行為
 +
EX:好動、注意力低、自私、依賴性很強、衝動、幻想[http://www.casehsu.org/mediawiki/index.php/%E9%98%B2%E8%A1%9B%E6%A9%9F%E5%88%B6]
 +
*不良習慣
 +
EX:睡眠品質不好、咬手指、發抖、尿床、失眠問題
 +
*學習問題
 +
EX:學習狀況不佳、讀書習慣不好、說謊
 +
*反社會的行為
 +
EX:吸食毒品、吸煙、喝酒、偷竊
  
'''◎心理特徵◎'''
+
(鍾永琅,民65;徐澄清,民58;楊國樞,民67;Schaefer&Millman,1998)
  
 +
==偏差行為的觀察==
 +
心理衡鑑:針對個案問題去蒐集相關資料,做出正確的判斷及決策。(Brems,1993)
 +
*心理衡鑑的內容:
 +
1.小朋友出現了哪些大人無法接受的行為
  
青少年時期,是兒童至成年的中間階段,而青少年就好像是社會的「邊緣人」一般,面臨了許多的問題與挑戰,在心理學理論中,都認為青少年階段是兒童產生急劇心理變化的年齡,社會期許''青少年''與''童年''時期必須做出區隔,必須''學習成人''或是''行為要像成人''。
+
2.了解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和孩子相處方式
  
'''1、道德認知的偏差或缺乏'''
+
3.身體是否有重大疾病、遺傳疾病
  
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使他們長期的道德觀念形成、認知上已形成扭曲。除了具有一般獨生子女的通病外,其特徵明顯不同於一般青少年,主要表現在道德觀念上的是模糊不清或是顛倒的,他們的心中自我意識非常強烈,主導核心是同儕間的義氣與吃喝玩樂兩大精神支柱及英雄觀、無政府主義的自由觀和庸俗的樂趣觀,對滿足或情感要求更是沒有限度,不管給他多少都無法感到滿足。一旦有新的事物產生,會先感到恐懼,而且不能合理判斷並理性處理。若不安定感、恐懼等一旦在心理產生,就無法冷靜,容易被誘惑,因此,整體的抵抗力很弱,一旦開始出現偏差行為後,就更加懦弱了。如此相當的錯誤處世哲學已經導致他們不思上進、容易接受社會上消極的事物,喜歡與品行不良或有違法的,因而逐漸形成了不良道德行為或習慣,不能自覺以正確的道德標準來調節腳步行為。
+
4.就學方面是否順利
  
'''2、淡漠缺乏正義感'''
+
5.相互比較小孩子與父母的回答是否一樣
  
過度封閉自己的感情世界,不願意輕易揭露自己的想法,缺乏對別人起碼的尊重和同情,並喜歡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
6.了解父母及孩子對治療的配合度
  
'''3、有較強的叛逆心理'''
+
*心理衡鑑的方法
 +
一.晤談(interview)與觀察(Brems,1993)
  
一件小事就容易讓他興奮,馬上的變得具有攻擊性。在正確的方面自卑,意志力薄弱,而錯誤方面則極端自負。做錯事後會振振有詞地辯駁,堅持錯誤,不願接受教育。同時習於將偏差行為的責任怪罪於他人,像朋友帶壞、父母管教不當、老師不夠關心、社會不好等原因,批評所有人、事,認為都是外在環境的不合理所致。反之,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合理的,將自己的偏差行為責任都歸咎於他人,除此之外,還將其行為正當化、自我合理化。
+
interview拆開來看是inter-view意思是「互相看」就是說晤談不是只有語言對話而已,還要注意觀察。在說話的同時不只有你在看對方,對方也同時在觀察你的態度。
  
'''4、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行為動機'''
+
二.心智狀態檢查
  
偏差行為往往是在利己的動機驅使下產生的,是以消極的個人利益為中心。例如:為異性交往爭風吃醋、看中同學的mp3之類等物品去偷竊、甚至為了同儕間所謂的正義去聚眾鬥毆等等。
+
1.外觀(appearance)-個案的身高、體重、髮型、穿著、是否乾淨
  
'''5、家庭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心理挫折'''
+
2.行為動性(behavior motility)和協調(coordination)-個案的活動量的大小、是否有過度的傾像和肢體的協調性
  
得不到應有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溫暖,也顯少得到同儕、老師等的關愛,承受著過分的心理壓力。道德上的偏差形成對人生價值理解上的錯誤,不能正確的理解社會上差異所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又因偏差行為常常受到譴責,在心理上形成的一種不管做什麼事都會遭受譴責的態度去看待,只要稍有一點障礙,馬上就會逃避,挫折心理明顯高於一般青少年。
+
3.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ing)-思考、想法、情緒反應
  
 +
4.感覺(sensorium)和知覺(perception)-是否能很清楚表達自己是誰、住在哪和視、聽、觸覺的功能是否正常
  
'''◎生理特徵◎'''
+
5.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了解小孩的價值觀、理想、目標和對自己的評價
  
 +
6.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了解小孩和家人、同學、朋友、老師和長輩的關係
  
除了外在環就所造成的偏差行為外,其生理發展更是重要因素之一,它具有必須性及不可抗拒性。生理上發展不平衡發育而引起的偏差行為:
+
7.因應策略(copint strategy)和防衛(psychological defenses)-面對困難時勢如何面對的,是積極還是逃避?
  
'''1、體型與遺傳''':                                                                      
+
8.心理測驗
  
Lombroso、Sheldon、Kretschmer等學者根基於對胚胎學之觀點,認為體型成長的特徵,不但會遺傳給後代,亦與其性情有關,因而有攻擊、退縮、樂觀、寬容之不同性向與行為。在遺傳方面,性染色體異常中具有XYY則與暴力有相當性的關聯。
+
(梁培勇民,92;王大延,1996)
  
'''2、腦部功能失常''':                                                        
+
==參考文獻==
 +
*梁培勇等編著。兒童偏差行為/心理(2004)
 +
*馮觀富等編著。兒童偏差行為的輔導與治療/心理(1997)
 +
*玉井美知子。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書泉(1998)
 +
*林正文。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行為治療的輔導取向/五南(1991)
 +
*黃榮村。偏差行為面面觀/大洋(1979)
  
其論點主要是因腦部的受傷可能所引發的自主神經系統不平衡,導致情緒、動機及攻擊慾念的主要部位控制失調而引起暴力或卑怯行為。
+
==英文文獻網路連結==
 
+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linquent(美國維基百科偏差行為條目)
'''3、生化失衡因素''':                                                        
+
*http://www.skidmore.edu/academics/english/courses/en205d/student7/stud7proj2.html(國外青少年犯罪行為介紹)
 
+
內分泌的失調、營養份的不均以及神經傳導介質的濃度不平衡皆會影響情緒上躁與鬱之性格發展。
+
 
+
 
+
除了以上原因外,也有重複偏差行為的青少年,其被害意識都很強烈,因為自己曾被欺負,所以就都會想以牙還牙。另外,對別人的要求很高,但自己卻拒絕別人的要求,對自己的行動都加以隱瞞。為了保護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說謊逃避。
+
 
+
 
+
 
+
== 三、「偏差行為」形成的原因==
+
 
+
'''1.身體上的原因''':青少年在此階段因為生理的快速發育,容易遇到營養、近視、牙病、自慰、初經與月經、體型之煩惱等等問題,所以很容易因為身體有體質上、結構上的缺陷,美與醜的分別而有所比較,因而形成青少年困擾。另外其遺傳、腦部功能失調、內分泌異常等不可抗拒因素,皆有可能引起青少年強烈自卑感,偏差行為而有所產生。
+
 
+
'''2.精神上的原因''':青少年在情緒發展有其積極面與消極面,二者應該平衡發展,但若消極面發展過度,則容易有害怕焦慮、憤怒、悲傷、憂鬱及孤獨等情緒,若在青少年時期抑鬱過度,為了要和強烈的抑鬱感做鬥爭,因而容易伴隨自殺、酗酒、吸毒、影響學習等,造成知識欠缺、學業成績低劣、性格內向、不擅交際等性格偏差。                   
+
 
+
'''3.家庭的原因''':家庭是個體學習社會關係和社會能力最初的場所。而這些早期的學習對青少年本身更是影響深遠,由於身心的變化,在行為、態度、價值觀上也會有改變,例如家庭經濟、家庭型態、父母管教態度、同胞關係,家裡有人在精神上或身體上有問題等。
+
 
+
'''4.學校生活的原因''':學校對青少年而言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青少年在學校的求學經驗若經常遭遇失敗,例如老師指導錯誤、同儕間相處不和睦、感情問題等問題形成,因而將使青少年對學校的學習喪失信心與興趣,轉而朝向混日子的學習心態,倘若無人及時加以引導、關懷,青少年們自然而然的會找尋一些刺激,瘋狂的事情來打發時間,或是逞一時之快當''英雄'',因而產生偏差行為。
+
 
+
'''5.社會的原因:'''對於身心尚未成熟又充滿好奇的少年社會對他們而言有極大的誘惑力,致使青少年經常進出不良場所,接觸或學習不良習性加上大眾媒體傳播之誤導等因素形成青少年偏差之次文化,因而導致偏差行為的發生。
+
 
+
 
+
''以上所列的五項原因大多會重疊發生,每個原因都有可能相互糾結。''
+
 
+
一般而言,偏差問題大略可分為''非社會行為''(情緒的表達,例如:冷漠、自卑等)進而形成''反社會行為''(例如:偷竊、逃學、粗暴等等)所以當負面情緒越被強調,所引起的憤怒就越強烈,若處理不當,相對形成青少年的犯罪或偏差行為。例如,逃避性的加入不良團體,好隱藏本身的自卑感,藉此補強自已、強調自我,希望能肯定自己的能力。
+
 
+
 
+
'''◎青少年偏差行為與不良適應理論模式圖◎'''
+
 
+
 
+
[[圖像:456.jpg]]
+
 
+
 
+
(資料來源:《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期之研究》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一九九八,頁一四)
+
 
+
 
+
 
+
==四、偏差行為模式==
+
 
+
'''◎青少年的攻擊性◎'''
+
 
+
 
+
對一個人成長而言,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心理活動,顯得特別激烈、動盪,也更顯的其心理發展的特殊。而青少年的攻擊性及行動的衝動性是非常強烈的,這是的確是個不爭的事實。
+
 
+
對應攻擊衝動增強的行為模式,截至目前仍未確立。因為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手段對付什麼樣的對象,所以乍看之下,攻擊行為是很突然的,或有時看起來很異常,其實一點都不稀奇。
+
 
+
例如,青少年時期,雖然全身的攻擊本能很充沛,但找不到適當發洩的方法。因為身心開始發展,但情感和意志仍然相對地脆弱,所以一旦受到輕微刺激再加上自我意識的增強,就會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激烈度發出攻擊,在現今的社會,這並不是什麼不可以思議的事。
+
 
+
加入不良幫派、飆車族、抗議活動團體或參加遊行等行為都較易獲得其他人認同及關注進而有發動攻擊性的機會,這種方式更是在無意中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
+
 
+
就算其行為和學校或社會所承認、同意的相去甚遠,或在現實對自己不利的事情,都會將自己的攻擊性的衝動正當化,而同伴的存在就成了強而有力的一種吸引力。
+
 
+
 
+
'''◎青少年攻擊性模式◎'''
+
 
+
 
+
以發散攻擊的型態,和反社會組織同一化。
+
 
+
例如:飆車族、黑社會、叛逆一族等,其共同點就是用一些正義頭銜把青少年的攻擊性正當化,並加以承認之。
+
 
+
還有玩樂型的偏差行為,這類的青少年們以輕鬆的心情從事放火、說謊、偷竊等行為,認為自己逃的快,不被逮到,證明自己很精明,能置身事外,為了不讓同儕認為他懦弱膽小等原因;然而,這些攻擊強度還不如那些會壓抑,但控制能力卻有明顯脆弱的人,但像這樣只能用這些玩樂去散發攻擊性的情況也不能因為症狀算輕微就忽略。
+
 
+
另外一種是無特定對象的攻擊行為,當事人有時候會突然發現自己就是自己的對象,而「想要他死」及「想殺了他」的念頭朝向自己時,就會導致自殺,這也是算是一種慢性自殺的自戕性行為;另外其「低自我意念或概念」及「不關心自己」等貶低自我的觀念形成,也容易導致自殺。此外,濫用鎮定劑、興奮劑、迷幻藥也都是被認為是因為相同的心理機制。
+
 
+
 
+
'''◎集體偏差行為◎'''
+
 
+
 
+
青少年在發展階段最需要的就是自我肯定及被認同的內在需求,但也存在著潛伏危險性。過度渴求朋友的肯定,加上是非觀念尚未成形,有時也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依附關係,所以青少年行動常會與團體相依,追求團體認同或表現,一個不小心就容易走偏了方向,以致有集體犯罪型式產生。
+
 
+
當學校的約束力微弱,家庭功能又失效時,同儕的力量變逐漸取而代之。「同儕心理」、「同儕意識」變成行動綱領,領導的這個小團體,同儕的意念就是自己的意念。大家怎麼做,我也要跟著這麼做,否則就會被取笑。「你敢,我也敢」,這不僅是義氣,也是一種集體的行為。
+
 
+
在刑法犯中共犯佔很高的比例,也就是說,容易變成集體性的行為,例如「集體行竊」、「集體圍毆」、「集體翹家」、「集體飆車」,演變成集體的犯罪,甚至''集體的自我毀滅'',有時不單是為了想要東西或真的憎恨對方,其實是為了追求''刺激、義氣'',用玩樂趣味的心情反覆。
+
 
+
意志薄弱的人或缺乏判斷力的人,很容易就會捲入集體的偏差行為中。
+
 
+
 
+
 
+
== 五、結論 ==
+
 
+
== 六、參考文獻==
+
 
+
1.《青少年心理學》 王煥琛、柯華崴著,心理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九。
+
 
+
2.《青少年問題探討》 揚坤堂著,國巨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六。
+
 
+
3.《青少年的偏差行為Q&A》 玉井美知子著,呂素君議,書泉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八。
+
 
+
4.《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JOSE B.ASHFORD、CRAIG WINSTON LECROY、KATHY L.LORTIE著,張宏哲、林哲立編譯,雙葉書廊有限公司出版,二O  O五。
+
 
+
5.《偏差行為早年預期之研究-第二年研究報告》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一九九八。
+
 
+
6.《社區發展季刊第八十八期-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問題彰顯~從批判教育學角度探討》,張盈堃著,一九九九。
+
 
+
7.《社區發展季刊第一O三期-從青少年問題的本質探討未來青少年社會福利政策的可能出路》,戴鎮州著,二OO三。
+
 
+
8.http://www.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3-09/13/33950/ 熊飛著,
+

於 2008年1月22日 (二) 11:51 的最新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偏差行為(delinquency)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對偏差行為的看法也不同。做出一些違反社會規範、法律、會使對方感到痛苦、討厭的行為以及不符合大家預期的表現。(梁培勇,民90;林正文,民81;玉井美知子,1998)

定義用直接放句首的敘述就好,不用再加「:」  (好的 以改正)
定義可以寫的再正式些。
內文不行,沒有「文內引註」,是抄襲的行為。
內容也不太像是你的敘述。
建議:自己讀讀,你有更瞭解什麼是「青少年偏差行為」嗎?
4 前人寫的不好,但你比他還不清楚。
所謂的「青少年偏差行為」,是有清楚的定義,而非你所說的。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文獻部份前後無法對應、英文文獻用在那?

產生偏差行為的原因

生物因素的影響

(希臘時代Hippocrates提出)

1.遺傳:基因都是經由上一代來給我們的,身上的染色體有一點點的改變都有可能造成偏差行為。目前科學上證明的有例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正常的人體細胞含有23對染色體,唐氏症徵候群的人多出了一個21號染色體,骨骼的發育遲緩、身材的短小。Huntington 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是一種遺傳性的神經疾病,患者出現舞蹈似的動作、認知能力減退、精神症狀改變。安裘曼氏症(Angelman syndrome)在第十五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失去原本效用所導致的,肢體運動與智能發展上遲緩、運動上平衡的失調、經常性的大笑、容易興奮等...偏差行為。前面所說的罕見的遺傳疾病,都會造成患者出現一些偏差行為。(梁培勇,92)

2.神經系統:大腦中每個部位都有自己該做的工作,每一個都流程都要很小心,如果大腦中某個部位受到傷害,它的工作就會受到影響,就可能會造成偏差行為。例如在胎兒時期,媽媽懷孕營養不良、抽煙、喝酒、吸毒或是生產不順利導致腦中缺氧,這些都會使大腦某些部位受到傷害。(梁培勇,92) 神經系統是由許多神經元組成的,神經元和神經元的連接經由突觸( synapse 指兩個神經元之間的縫隙)連繫的;神經元的軸突釋放神經傳導素到突觸,然後由下一個神經元吸收,最後再將訊息傳到後面的神經元。如果神經傳導素有問題,釋放太多、太少都不可以或吸收過程不對,這些會使神經系統不順利,也會有偏差行為的產生。(兒童偏差行為-心理P26;王大延,1996)

心理因素的影響

(Freud提出)

心靈的基本結構:本我(id)在潛意識中進行,就是要馬上得到滿足、自我(ego)用理性和認知能力達到目的、超我(superego)知道如何分辨對與錯和道德原則相似。這三個各有各的工作,缺少一個都無法得到滿足可能還會產生衝突,而衝突就會影響心理造成偏差行為。

1.口腔期:出生的第一年,是靠嘴巴來得到快樂,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可能會造成口腔性格,在行為上會有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在性格上有悲觀、依賴、潔癖等。

2.肛門期:出生後的第二年到第三年,以便便的解放來得到快樂,如果不能達到滿足,可能會造成吝嗇.頑固.倔強.潔癖.剛愎等性格。

3.性蕾期:出生後第四年到第六年,透過性器官來達到快樂。「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就是在這個階段發生,對異性父母產生依戀,而對同性父母有競爭、嫉妒和討厭的感覺。如果不能達到滿足,以後可能會有自戀,自大,愛慕虛榮或是同性戀等問題。

在這三個階段,如果沒有發展完全,會造成行為上的偏差。(兒童偏差行為-心理P27-28)

環境因素的影響

不好的社會環境是造成偏差行為的重要因素。例如攻擊行為,它和家庭背景關係密切(Kauffman,1993)。巴特遜曾經用觀察法研究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相處模式。結果,在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和一般正常孩子的父母教育相互比較,前者常常用消極、嚴厲的口氣與孩子相處,而後者用溫和、積極的態度與孩子相處,發現當有攻擊行為的孩子生氣,反抗父母時,父母也一樣對孩子破口大罵、拳打腳踢。以上證明孩子的攻擊行為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有關。據研究父母的教育方法太過嚴厲、溺愛和使用體罰,易造成孩子攻擊、暴力行為。(Frankel&Simmons,1985;Kerr& Nelson,1989;Mardock,1988)

整合觀點

日前較受重視的看法,「體質壓力模式」是將生物、心理、認知和環境來整合。(Davison & Neale,1999) 「體質壓力模式」認為,在(體質)出現偏差行為的方式相近下,壓力較大的人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在(壓力)生活和環境中的困擾相近下,體質較弱的人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偏差行為的產生和體質與壓力的關係很大,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關係。(兒童偏差行為-心理P31)

偏差行為的類別

  • 缺乏安全感的行為

EX:完美主義、害怕、自卑、憂鬱

  • 不成熟行為

EX:好動、注意力低、自私、依賴性很強、衝動、幻想[1]

  • 不良習慣

EX:睡眠品質不好、咬手指、發抖、尿床、失眠問題

  • 學習問題

EX:學習狀況不佳、讀書習慣不好、說謊

  • 反社會的行為

EX:吸食毒品、吸煙、喝酒、偷竊

(鍾永琅,民65;徐澄清,民58;楊國樞,民67;Schaefer&Millman,1998)

偏差行為的觀察

心理衡鑑:針對個案問題去蒐集相關資料,做出正確的判斷及決策。(Brems,1993)

  • 心理衡鑑的內容:

1.小朋友出現了哪些大人無法接受的行為

2.了解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和孩子相處方式

3.身體是否有重大疾病、遺傳疾病

4.就學方面是否順利

5.相互比較小孩子與父母的回答是否一樣

6.了解父母及孩子對治療的配合度

  • 心理衡鑑的方法

一.晤談(interview)與觀察(Brems,1993)

interview拆開來看是inter-view意思是「互相看」就是說晤談不是只有語言對話而已,還要注意觀察。在說話的同時不只有你在看對方,對方也同時在觀察你的態度。

二.心智狀態檢查

1.外觀(appearance)-個案的身高、體重、髮型、穿著、是否乾淨

2.行為動性(behavior motility)和協調(coordination)-個案的活動量的大小、是否有過度的傾像和肢體的協調性

3.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ing)-思考、想法、情緒反應

4.感覺(sensorium)和知覺(perception)-是否能很清楚表達自己是誰、住在哪和視、聽、觸覺的功能是否正常

5.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了解小孩的價值觀、理想、目標和對自己的評價

6.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了解小孩和家人、同學、朋友、老師和長輩的關係

7.因應策略(copint strategy)和防衛(psychological defenses)-面對困難時勢如何面對的,是積極還是逃避?

8.心理測驗

(梁培勇民,92;王大延,1996)

參考文獻

  • 梁培勇等編著。兒童偏差行為/心理(2004)
  • 馮觀富等編著。兒童偏差行為的輔導與治療/心理(1997)
  • 玉井美知子。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書泉(1998)
  • 林正文。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行為治療的輔導取向/五南(1991)
  • 黃榮村。偏差行為面面觀/大洋(1979)

英文文獻網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