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偏差行為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偏差行為(delinquency)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對偏差行為的看法也不同。做出一些違反社會規範、法律、會使對方感到痛苦、討厭的行為以及不符合大家預期的表現。(梁培勇,民90;林正文,民81;玉井美知子,1998)

定義用直接放句首的敘述就好,不用再加「:」  (好的 以改正)
定義可以寫的再正式些。
內文不行,沒有「文內引註」,是抄襲的行為。
內容也不太像是你的敘述。
建議:自己讀讀,你有更瞭解什麼是「青少年偏差行為」嗎?
4 前人寫的不好,但你比他還不清楚。
所謂的「青少年偏差行為」,是有清楚的定義,而非你所說的。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文獻部份前後無法對應、英文文獻用在那?

產生偏差行為的原因

生物因素的影響

(希臘時代Hippocrates提出)

1.遺傳:基因都是經由上一代來給我們的,身上的染色體有一點點的改變都有可能造成偏差行為。目前科學上證明的有例如唐氏症(Down syndrome)正常的人體細胞含有23對染色體,唐氏症徵候群的人多出了一個21號染色體,骨骼的發育遲緩、身材的短小。Huntington 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是一種遺傳性的神經疾病,患者出現舞蹈似的動作、認知能力減退、精神症狀改變。安裘曼氏症(Angelman syndrome)在第十五號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失去原本效用所導致的,肢體運動與智能發展上遲緩、運動上平衡的失調、經常性的大笑、容易興奮等...偏差行為。前面所說的罕見的遺傳疾病,都會造成患者出現一些偏差行為。(梁培勇,92)

2.神經系統:大腦中每個部位都有自己該做的工作,每一個都流程都要很小心,如果大腦中某個部位受到傷害,它的工作就會受到影響,就可能會造成偏差行為。例如在胎兒時期,媽媽懷孕營養不良、抽煙、喝酒、吸毒或是生產不順利導致腦中缺氧,這些都會使大腦某些部位受到傷害。(梁培勇,92) 神經系統是由許多神經元組成的,神經元和神經元的連接經由突觸( synapse 指兩個神經元之間的縫隙)連繫的;神經元的軸突釋放神經傳導素到突觸,然後由下一個神經元吸收,最後再將訊息傳到後面的神經元。如果神經傳導素有問題,釋放太多、太少都不可以或吸收過程不對,這些會使神經系統不順利,也會有偏差行為的產生。(兒童偏差行為-心理P26;王大延,1996)

心理因素的影響

(Freud提出)

心靈的基本結構:本我(id)在潛意識中進行,就是要馬上得到滿足、自我(ego)用理性和認知能力達到目的、超我(superego)知道如何分辨對與錯和道德原則相似。這三個各有各的工作,缺少一個都無法得到滿足可能還會產生衝突,而衝突就會影響心理造成偏差行為。

1.口腔期:出生的第一年,是靠嘴巴來得到快樂,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可能會造成口腔性格,在行為上會有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在性格上有悲觀、依賴、潔癖等。

2.肛門期:出生後的第二年到第三年,以便便的解放來得到快樂,如果不能達到滿足,可能會造成吝嗇.頑固.倔強.潔癖.剛愎等性格。

3.性蕾期:出生後第四年到第六年,透過性器官來達到快樂。「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就是在這個階段發生,對異性父母產生依戀,而對同性父母有競爭、嫉妒和討厭的感覺。如果不能達到滿足,以後可能會有自戀,自大,愛慕虛榮或是同性戀等問題。

在這三個階段,如果沒有發展完全,會造成行為上的偏差。(兒童偏差行為-心理P27-28)

環境因素的影響

不好的社會環境是造成偏差行為的重要因素。例如攻擊行為,它和家庭背景關係密切(Kauffman,1993)。巴特遜曾經用觀察法研究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相處模式。結果,在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和一般正常孩子的父母教育相互比較,前者常常用消極、嚴厲的口氣與孩子相處,而後者用溫和、積極的態度與孩子相處,發現當有攻擊行為的孩子生氣,反抗父母時,父母也一樣對孩子破口大罵、拳打腳踢。以上證明孩子的攻擊行為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有關。據研究父母的教育方法太過嚴厲、溺愛和使用體罰,易造成孩子攻擊、暴力行為。(Frankel&Simmons,1985;Kerr& Nelson,1989;Mardock,1988)

整合觀點

日前較受重視的看法,「體質壓力模式」是將生物、心理、認知和環境來整合。(Davison & Neale,1999) 「體質壓力模式」認為,在(體質)出現偏差行為的方式相近下,壓力較大的人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在(壓力)生活和環境中的困擾相近下,體質較弱的人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偏差行為的產生和體質與壓力的關係很大,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關係。(兒童偏差行為-心理P31)

偏差行為的類別

  • 缺乏安全感的行為

EX:完美主義、害怕、自卑、憂鬱

  • 不成熟行為

EX:好動、注意力低、自私、依賴性很強、衝動、幻想[1]

  • 不良習慣

EX:睡眠品質不好、咬手指、發抖、尿床、失眠問題

  • 學習問題

EX:學習狀況不佳、讀書習慣不好、說謊

  • 反社會的行為

EX:吸食毒品、吸煙、喝酒、偷竊

(鍾永琅,民65;徐澄清,民58;楊國樞,民67;Schaefer&Millman,1998)

偏差行為的觀察

心理衡鑑:針對個案問題去蒐集相關資料,做出正確的判斷及決策。(Brems,1993)

  • 心理衡鑑的內容:

1.小朋友出現了哪些大人無法接受的行為

2.了解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和孩子相處方式

3.身體是否有重大疾病、遺傳疾病

4.就學方面是否順利

5.相互比較小孩子與父母的回答是否一樣

6.了解父母及孩子對治療的配合度

  • 心理衡鑑的方法

一.晤談(interview)與觀察(Brems,1993)

interview拆開來看是inter-view意思是「互相看」就是說晤談不是只有語言對話而已,還要注意觀察。在說話的同時不只有你在看對方,對方也同時在觀察你的態度。

二.心智狀態檢查

1.外觀(appearance)-個案的身高、體重、髮型、穿著、是否乾淨

2.行為動性(behavior motility)和協調(coordination)-個案的活動量的大小、是否有過度的傾像和肢體的協調性

3.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ing)-思考、想法、情緒反應

4.感覺(sensorium)和知覺(perception)-是否能很清楚表達自己是誰、住在哪和視、聽、觸覺的功能是否正常

5.自我概念(self-concept)-了解小孩的價值觀、理想、目標和對自己的評價

6.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了解小孩和家人、同學、朋友、老師和長輩的關係

7.因應策略(copint strategy)和防衛(psychological defenses)-面對困難時勢如何面對的,是積極還是逃避?

8.心理測驗

(梁培勇民,92;王大延,1996)

參考文獻

  • 梁培勇等編著。兒童偏差行為/心理(2004)
  • 馮觀富等編著。兒童偏差行為的輔導與治療/心理(1997)
  • 玉井美知子。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書泉(1998)
  • 林正文。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行為治療的輔導取向/五南(1991)
  • 黃榮村。偏差行為面面觀/大洋(1979)

英文文獻網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