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與受虐兒童"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受虐兒現況分析)
行 11: 行 11:
 
   4. 「案例分析」也不合,因為你沒有辦法由兩個案例來做出有效的推論。
 
   4. 「案例分析」也不合,因為你沒有辦法由兩個案例來做出有效的推論。
 
  你們要討論的是,貧窮與兒童虐待間的關係,(如何使兒童的受虐機率上昇),證據在那。
 
  你們要討論的是,貧窮與兒童虐待間的關係,(如何使兒童的受虐機率上昇),證據在那。
 +
==受虐兒之成因==
 +
*呂副總統以統計數據指出,施虐對象中,父母佔八一.○六%,施虐的原因以缺乏親子知識為主,這一點非常令人痛心﹔而婚姻失調佔百分之二十%,酗酒及藥物濫用佔一一.六%,貧窮佔一○.九%,失業佔一○.八%。由此可看出不負責任的父母是造成許多受虐兒童的成因。
 +
 +
[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hvdraft/h_vio_child.htm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八十五年度兒童及少年受虐統計資料]
 +
 +
*受虐者的家庭型態
 +
 +
*施虐者身分
 +
 +
*施虐者的教育程度
 +
 +
*虐待類型
 +
 +
 +
大部份受虐兒童都比較年幼。據統計,約九成的受虐兒童年齡在五歲以下 ; 約五成為一歲以下。下列各因素與受虐有關:
 +
 +
*(一) 兒童因素 : 兒童本身如果有生理,精神或行為方面的異常會比正常兒童容易受到虐待。
 +
*(二) 家庭因素:父母親成長於暴力傾向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失業壓力、親職角色缺位等家庭比較容易發生暴力事件; 但社會地位高及富裕的家庭並非沒有虐待兒童的事件。
 +
*(三) 社會因素: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居住的社區環境品質較差、社會孤立、社會支持系統缺乏社會資源等。
 +
*(四) 直接誘因 : 暴力事件的發生常有一個導火線,例如兒童哭鬧不停,學校成績不好,大小便控制失常,家庭經濟或父母婚姻關係出現危機等。
 +
 +
  
 
==兩者之間的的影響因素==
 
==兩者之間的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心理模式(social psychologyical model):''側重於施虐者的個人因素、
+
===一、社會心理模式(social psychologyical model)===:側重於施虐者的個人因素、
 
過去成長經驗、社會因素…等產生的壓力說明行為如何形成。
 
過去成長經驗、社會因素…等產生的壓力說明行為如何形成。
  
行 21: 行 43:
 
Tower認為造成虐待的行為主要是因為施虐者童年不愉快的經驗、個人的人格特質、在一段長時間的壓力下,引發施虐事件。
 
Tower認為造成虐待的行為主要是因為施虐者童年不愉快的經驗、個人的人格特質、在一段長時間的壓力下,引發施虐事件。
  
''二、環境壓力模式(enviormental stress model):''重視環境的壓力對施虐者行為影響。
+
===二、環境壓力模式(enviormental stress model)===:重視環境的壓力對施虐者行為影響。
 
透過社會學角度來分析要素為社會、經濟、人口…等社會因素與受虐兒相關。
 
透過社會學角度來分析要素為社會、經濟、人口…等社會因素與受虐兒相關。
  
行 44: 行 66:
 
(六)直接誘因:暴力事件的發生常有一個導火線。
 
(六)直接誘因:暴力事件的發生常有一個導火線。
  
''三、生態模式(ecological model):''施虐者對於生活壓力有較多負向思考。照顧者與受虐者家庭因素的父母、親子關係、文化傳遞訊息、成長經驗差異...等。
+
===三、生態模式(ecological model)===:施虐者對於生活壓力有較多負向思考。照顧者與受虐者家庭因素的父母、親子關係、文化傳遞訊息、成長經驗差異...等。
 
Belsky認為生態的模式兒童虐待的單一因素模式、危險誘因、壓力、社會孤立的互動、社會因素主要由貧窮、失業、居住環境有所相關。[[圖像:001.jpg]]
 
Belsky認為生態的模式兒童虐待的單一因素模式、危險誘因、壓力、社會孤立的互動、社會因素主要由貧窮、失業、居住環境有所相關。[[圖像:001.jpg]]
  
行 50: 行 72:
  
  
 
===受虐兒之成因===
 
*呂副總統以統計數據指出,施虐對象中,父母佔八一.○六%,施虐的原因以缺乏親子知識為主,這一點非常令人痛心﹔而婚姻失調佔百分之二十%,酗酒及藥物濫用佔一一.六%,貧窮佔一○.九%,失業佔一○.八%。由此可看出不負責任的父母是造成許多受虐兒童的成因。
 
 
[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hvdraft/h_vio_child.htm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八十五年度兒童及少年受虐統計資料]
 
 
*受虐者的家庭型態
 
 
*施虐者身分
 
 
*施虐者的教育程度
 
 
*虐待類型
 
 
 
大部份受虐兒童都比較年幼。據統計,約九成的受虐兒童年齡在五歲以下 ; 約五成為一歲以下。下列各因素與受虐有關:
 
 
*(一) 兒童因素 : 兒童本身如果有生理,精神或行為方面的異常會比正常兒童容易受到虐待。
 
*(二) 家庭因素:父母親成長於暴力傾向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失業壓力、親職角色缺位等家庭比較容易發生暴力事件; 但社會地位高及富裕的家庭並非沒有虐待兒童的事件。
 
*(三) 社會因素: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居住的社區環境品質較差、社會孤立、社會支持系統缺乏社會資源等。
 
*(四) 直接誘因 : 暴力事件的發生常有一個導火線,例如兒童哭鬧不停,學校成績不好,大小便控制失常,家庭經濟或父母婚姻關係出現危機等。
 
  
 
==結論==
 
==結論==

於 2007年6月8日 (五) 04:59 的修訂

貧窮主要能夠分成物質方面與精神方面的貧窮,現代社會工作較偏重於物質面的貧窮。 兒童受虐的發生因素種類很多,壓力是構成貧窮的一項重要中間產物。 Gil(1970)指出因素,如心理壓力通常是產生兒童虐待的效果,這類的壓力多半來自經濟收入、教育程度、職場競爭...等。 「貧窮」是在個體充滿環境壓力下,衍生出虐待的可能性。(呂寶靜,民95;周震歐,民82)

我想你們應有發現,這條目寫的並不好。是投注心力的問題,還是題目的問題?
首句可以改的更好,這是我知道的,但下面的內文有很多的問題。
 1. 「貧窮定義」並不重要,
 2. 「貧民的特質與人格特徵」並不重要,除非你接下去說明,這些特質會促進其施虐/受虐的可能性。
 3. 「案例介紹」並不合用。
 4. 「案例分析」也不合,因為你沒有辦法由兩個案例來做出有效的推論。
你們要討論的是,貧窮與兒童虐待間的關係,(如何使兒童的受虐機率上昇),證據在那。

受虐兒之成因

  • 呂副總統以統計數據指出,施虐對象中,父母佔八一.○六%,施虐的原因以缺乏親子知識為主,這一點非常令人痛心﹔而婚姻失調佔百分之二十%,酗酒及藥物濫用佔一一.六%,貧窮佔一○.九%,失業佔一○.八%。由此可看出不負責任的父母是造成許多受虐兒童的成因。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八十五年度兒童及少年受虐統計資料

  • 受虐者的家庭型態
  • 施虐者身分
  • 施虐者的教育程度
  • 虐待類型


大部份受虐兒童都比較年幼。據統計,約九成的受虐兒童年齡在五歲以下 ; 約五成為一歲以下。下列各因素與受虐有關:

  • (一) 兒童因素 : 兒童本身如果有生理,精神或行為方面的異常會比正常兒童容易受到虐待。
  • (二) 家庭因素:父母親成長於暴力傾向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失業壓力、親職角色缺位等家庭比較容易發生暴力事件; 但社會地位高及富裕的家庭並非沒有虐待兒童的事件。
  • (三) 社會因素: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居住的社區環境品質較差、社會孤立、社會支持系統缺乏社會資源等。
  • (四) 直接誘因 : 暴力事件的發生常有一個導火線,例如兒童哭鬧不停,學校成績不好,大小便控制失常,家庭經濟或父母婚姻關係出現危機等。


兩者之間的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心理模式(social psychologyical model)===:側重於施虐者的個人因素、 過去成長經驗、社會因素…等產生的壓力說明行為如何形成。

Gells認為透過以下因素:施虐者的精神狀態、人格特質、個性、自我控制力、社經地位、文化...等。 當施虐者與這些因素結合,達至一定的壓力再加上一個導火線,容易提高施虐行為。

Tower認為造成虐待的行為主要是因為施虐者童年不愉快的經驗、個人的人格特質、在一段長時間的壓力下,引發施虐事件。

===二、環境壓力模式(enviormental stress model)===:重視環境的壓力對施虐者行為影響。 透過社會學角度來分析要素為社會、經濟、人口…等社會因素與受虐兒相關。

Bennie&Schlare、Gil共同接受的因素為施虐者多處於低社經地位。

Gil社會經濟的壓力削減低社經地位施虐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伴隨著貧窮所帶來的挫折感,將子女視為發洩的工具。主要是透過環境中的貧窮、低社經地位、教育程度低、工作壓力、失業...等。

Pardeck&Nolden所提出方向,施虐者與受虐者之間缺乏社會支持系統,而導致虐待現象。

  • 社經地位

低社經地位的勞工階級:在低社經地位的家庭中,到底會有何原因而造成受虐兒呢?

(一)家長成長經驗:父母親成長於暴力傾向的家庭,過去所受過的管教模式。

(二)親職角色缺乏:若為單親、失去雙親的家庭缺乏學習的對象。

(三)居住環境:偏僻暗巷、交通不便的郊外。

(四)生理狀態:行動不便者、突然受傷與意外。

(五)心理狀態:隨著身體狀態的改變,所產生情緒。

(六)直接誘因:暴力事件的發生常有一個導火線。

===三、生態模式(ecological model)===:施虐者對於生活壓力有較多負向思考。照顧者與受虐者家庭因素的父母、親子關係、文化傳遞訊息、成長經驗差異...等。 Belsky認為生態的模式兒童虐待的單一因素模式、危險誘因、壓力、社會孤立的互動、社會因素主要由貧窮、失業、居住環境有所相關。圖像:001.jpg

以上三個模式都重視壓力所引發虐待行為的因素。(社區發展季刊 P.263~268)


結論

参考文獻

  • child abuse 2001 U.S.A. Bryan J Grapes Greenheaven p.74、79
  • 呂寶靜,(民95),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巨流出版
  • 周震歐,(民82),兒童福利,巨流圖書公司
  • 楊國樞、葉啟政,(民73年),台灣的社會問題,巨流圖書公司
  • 王篤強,(民96),貧窮文化與社會工作,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