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與受虐兒童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貧窮主要能夠分成物質方面與精神方面的貧窮,現代社會工作較偏重於物質面的貧窮。 兒童受虐的發生因素種類很多,壓力是構成受虐兒的一項重要中間產物。 Gil(1970)指出因素,如心理壓力通常是產生兒童虐待的效果,這類的壓力多半來自經濟收入、教育程度、職場競爭...等。 「貧窮」是在個體充滿環境壓力下,衍生出虐待的可能性。(呂寶靜,民95;周震歐,民82)


4

貧民的類型

究竟誰是窮人呢?可分為單親家庭、兒童、老人、人口眾多的家庭、少數民族、教育程度、就業、居住地等類型,但以下僅以與主題有關之三種貧民類型加以闡述說明。(張英陣等,民87;社會工作學刊,1992)

  •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低者越容易陷入貧窮,只有極少數擁有大專學位的人會淪為貧窮,教育程度對兒童虐待的直接作用為—.081(p<0.05),教育程度越低之父母越會虐待其子女。
  • 職業:失業當然跟貧窮息息相關,但就業也不必然能避免陷入貧窮,由教育程度來看對職業只有直接作用(.269,p<0.001),顯示教育程度越高者,較會選擇非工人的職業也就是非勞工階級。因而教育程度低者,職業階級會比較低而容易陷入貧窮。
  • 家庭收入:教育程度本身對家庭收入有很強的直接作用,教育程度越高通常收入也越高。家庭收入對兒童虐待的直接作用為—.100(p<0.01),顯示家庭收入越低之父母,越會虐待其子女。

受虐兒之成因

  • 呂副總統以統計數據指出,施虐對象中,父母佔八一.○六%,施虐的原因以缺乏親子知識為主,這一點非常令人痛心﹔而婚姻失調佔百分之二十%,酗酒及藥物濫用佔一一.六%,貧窮佔一○.九%,失業佔一○.八%。由此可看出不負責任的父母是造成許多受虐兒童的成因。

2005年受虐兒頻君年齡七歲,施虐者以親生父母比率高,約占83%,以婚姻失調、經濟貧困、失業、情緒不穩、重組家庭產生的因素。 鍾享龍(95)師友月刊470期。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八十五年度兒童及少年受虐統計資料

  • 受虐者的家庭型態

圖像:002.jpg

  • 施虐者身分

圖像:004.jpg

  • 施虐者的教育程度

圖像:003.jpg

  • 虐待類型

圖像:005.jpg

大部份受虐兒童都比較年幼。據統計,約九成的受虐兒童年齡在五歲以下 ; 約五成為一歲以下。下列各因素與受虐有關:

  1. 兒童因素:兒童本身如果有生理,精神或行為方面的異常會比正常兒童容易受到虐待。
  2. 家庭因素:父母親成長於暴力傾向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失業壓力、親職角色缺位等家庭比較容易發生暴力事件; 但社會地位高及富裕的家庭並非沒有虐待兒童的事件。
  3. 社會因素: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居住的社區環境品質較差、社會孤立、社會支持系統缺乏社會資源等。
  4. 直接誘因 : 暴力事件的發生常有一個導火線,例如兒童哭鬧不停,學校成績不好,大小便控制失常,家庭經濟或父母婚姻關係出現危機等。

兩者之間的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心理模式(social psychologyical model)

側重於施虐者的個人因素、過去成長經驗、社會因素…等產生的壓力說明行為如何形成。

Gells認為透過以下因素:施虐者的精神狀態、人格特質、個性、自我控制力、社經地位、文化...等。 當施虐者與這些因素結合,達至一定的壓力再加上一個導火線,容易提高施虐行為。

Tower認為造成虐待的行為主要是因為施虐者童年不愉快的經驗、個人的人格特質、在一段長時間的壓力下,引發施虐事件。

二、環境壓力模式(enviormental stress model)

重視環境的壓力對施虐者行為影響。 透過社會學角度來分析要素為社會、經濟、人口…等社會因素與受虐兒相關。

Bennie&Schlare、Gil共同接受的因素為施虐者多處於低社經地位。

Gil社會經濟的壓力削減低社經地位施虐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伴隨著貧窮所帶來的挫折感,將子女視為發洩的工具。主要是透過環境中的貧窮、低社經地位、教育程度低、工作壓力、失業...等。

Pardeck&Nolden所提出方向,施虐者與受虐者之間缺乏社會支持系統,而導致虐待現象。 圖像:000.jpg

  • 社經地位

低社經地位的勞工階級:在低社經地位的家庭中,到底會有何原因而造成受虐兒呢?

(一)家長成長經驗:父母親成長於暴力傾向的家庭,過去所受過的管教模式。

(二)親職角色缺乏:若為單親、失去雙親的家庭缺乏學習的對象。

(三)居住環境:偏僻暗巷、交通不便的郊外。

(四)生理狀態:行動不便者、突然受傷與意外。

(五)心理狀態:隨著身體狀態的改變,所產生情緒。

(六)直接誘因:暴力事件的發生常有一個導火線。

  • 父母因素

(一)經研究顯示增加父母虐童的可能

(二)兒童成長階段,施暴者曾經被虐的經驗

(三)未婚生子、太早結婚、背負家庭經濟壓力

(四)使用藥物、酗酒習慣

(五)負面自我概念、衝動、具攻擊性人格

(六)婚姻品質不滿、低社經地位、人際關係疏離

(七)自我期許高

國教世紀(89)

  • 施虐家庭指標

1.父母或照顧者長期經商、事業不順利,家庭陷入困境。

2.婚姻失調,以傷害兒童為報復手段。

3.施虐家庭生活孤立、缺乏社交生活、不知如何尋求社會協助。

4.照顧者過於年輕,缺乏保護、訓練子女能力。

三、生態模式(ecological model)

施虐者對於生活壓力有較多負向思考。照顧者與受虐者家庭因素的父母、親子關係、文化傳遞訊息、成長經驗差異...等。 Belsky認為生態的模式兒童虐待的單一因素模式、危險誘因、壓力、社會孤立的互動、社會因素主要由貧窮、失業、居住環境有所相關。圖像:001.jpg

以上三個模式都重視壓力所引發虐待行為的因素。(社區發展季刊 P.263~268)


結論

由我們目前所找到有關受虐兒與貧窮的關係的資料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些結論:施虐者與受虐者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有問題的家庭,遭受過體罰的小孩與受父母影響下認為暴力是可以抒發壓力,這類的雙親虐待兒童會比一般父母還高。教育本身不具影響力,但在低收入、教育與職業結合,便可能產生受虐兒。我們找了很多資料顯示受虐兒童和家庭貧困有很多相對的關係,但也不全然所有的受虐兒童都會跟貧窮牽扯上關係,有些高經濟收入的家庭也會發生虐兒事件,這可還要最追朔到他的成長背景及人格。

参考文獻

  • child abuse 2001 U.S.A. Bryan J Grapes Greenheaven
  • Charles Zastrow著,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譯,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民87,洪葉文化
  • 國教世紀,民89,191期
  • 社區發展季刊
  • 社會工作學刊,民81
  • 鍾享龍,給他抱抱,民95,師友月刊第470期
  • 社會教育,民95,二版社會脈動
  • 曾文志,貧窮兒童的危機與生機,民94,師友月刊第458期
  • 呂寶靜,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民95,巨流出版
  • 周震歐,兒童福利,民82,巨流圖書公司
  • 王篤強,貧窮文化與社會工作,民96,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