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治療法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12月23日 (日) 15:39 由 59.126.208.39 (對話) 所做的修訂 (認知治療的研究)

前往: 導覽搜尋

認知治療是一種有系統結構式的治療,它針對病人的認知錯誤及認知偏差來加以改變。(姜忠信、洪福建,民89)

認知治療的歷史沿革

認知治療的哲學基礎

  • 認知治療的主要哲學基礎可追朔到第一、二世紀的斯多亞學派。尤其是依比鳩魯及馬卡斯.奧里流斯他們認為人們並非是被外在的事件及事物所困擾,而是被事物所採取的解釋觀點所困擾。所以認知治療的哲學強調對事物的解釋觀點及改變它的重要性。(姜忠信、洪福建譯,民89)
  • 後來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康德,他將認知理論分為「不可知的物自身」及「先前的舊經驗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所知道的是自己對事物的解釋,而非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而這些解釋將受我們過去的舊經驗、家庭背景、社會文化及當下情緒狀態所影響。(姜忠信、洪福建譯,民89)

認知治療的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基礎

  • 二十世紀初期較重視古典心理分析論,它強調身體的需求與本能的行為,造成精神醫學對認知治療的影響因素完全被忽視。新佛洛依德學派的Alfred Adler 認為動機不足以說明人類的行為,而真正的行為決定在於賦予事件的意義。這也就是當今認知理論及治療的先驅。(姜忠信、洪福建譯,民89)


認知治療的三大理論

  • Albert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是最廣為人知的認知治療法之ㄧ,它也是結合傳統的行為治療方法和認知治療法的先驅。理治起源於1950年代的中期,當時由於Ellis發覺心理治療法不再能有效的治療及改變他的病患,而促使他將傳統的行為治療融合在認知治療上一起來使用。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簡稱ABCD,它是透過當事人,來了解其個體的信念系統對其情緒及行為後果的影響作用,使個體能夠了解自己的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會造成1.期望的情緒後果 2.期望的行為後果,而非理性信念則會造成1.不期望的情緒後果 2.不期望的行為後果。之後治療師可以由以上的過程辨認出當事者的非理性信念,並進行強烈的駁斥,使當事者改變非理性信念,使非理性信念近似於理性的認知效果、情緒效果及行為效果。

  • Aaron Beck 的認知治療

Aaron Beck 是一位重要的認知行為治療師,其著有「認知治療與情緒失調」ㄧ書,書中描述Beck成功治療憂心患者的過程,他願意成為當事人的支持者,並幫助當事人訂定行為目標,使當事人從「我不能」,漸漸了解自己並做些事來幫助自己轉變成「我能」的態度。 Beck 的認知治療與E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兩者有許多的相似處,而他皆是主動、指導,有時間限制及有結構的治療法,強調認知及改變負向的思考信念,Beck認為人們的感覺與行為取決於她們如何建構其經驗,他的研究比Elis較於獨立。Elis往往是指導性、說理性與面質性的,Beck則是強調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並協助當事人自己去發現錯誤。 Beck 認知治療的步驟: 1.教導當事人認識「不適應的觀念」,所謂不適應的觀念是指個體無法應付的經驗。破壞的一般性及痛苦是過量的情緒反應,當事人需清楚了解才能察覺觀念的問題所在。 2.進行個體所需報告事件及其情緒反應間的「填充活動」如Elis的情緒A-B-C理論,一樣此步驟是治療師幫助個人認識了解個人的想法如何影響情緒的後果,並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填入個體的想法,在這個原本空下來的變項。 3.隔離與去除個人中心化的技術,治療師幫助當事人以客觀的方式來探討想法和情緒間的關係,例如舉出和當事人沒有直接關係的事例來討論,以免當事者受個人中心化思考習慣的影響,而無法清楚的辨視自己的非現實、不可信及不適應的自動化思考內容 4.獲取可靠的結論,利用真實驗證的方法,讓當事人知道,假設並非事實,推論也可能和事實不得,心理的歷程也不等同於外在的實際刺激或事件,只有用實際的方法和實際的推論步驟,才能讓當事人獲得正確的知識。 5.改變規則,透過以上的步驟,讓當事人發現知道,他所遵循的錯誤謬論,並加以改變,使其更合理也更能適應生活情境。

  • Meichenbaum 的認知行為矯正法

Meichenbaum的認知行為矯正法是另一種理情行為治療法,「認知矯正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簡稱CBM,此依自我訓練指導治療法,主要在改變當事人的自我告知,自我告知對一個人的影響,就像別人的影響一樣,所以治療師必須協助當事人從認知及行為的角度找出問題,並一起界定問題,幫助提升認知情感與行為的改變,並預防復發。 Meichenbaum 的認知行為矯正治療法和E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及Beck的認知治療法一樣,她們皆認為煩惱的情緒是思考調適不良的結果,不過E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和Meichenbaum的認知行為矯正法之間仍有不同之處,理情行為治療法是在揭發及攻擊非理性思考,方向較直接且具面質性的,而Meichenbaum的治療法,則是協助當事人察覺自己的內心對話。

而Meichenbaum 認為「行為改變」是透過一系列的中介歷程,其中涉及到當事人的內心對話、認知結構、行為及這些所產生的最終結果,所以Meichenbaum描述了行為改變的重要三階段; 第一階段:自我觀察,此階段是說當事人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形象,而治療師則協助當事人建立一個新的認知結構,使她們以新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而這個階段必須由治療師和當事人共同努力達成。 第二階段:開始一般的內心對話,當事人經過自我觀察後,如果當事人希望改變,她們對自己說的話,則她們必須在治療過程中學會去改變,過去的內心對話,而新的內心對話會引導出新的行為,而影響認知重建。 第三階段:學習新技能,自我矯正的歷程第三階段,則應教導當事者更有效的因應技能,並在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練(如:當事人能大聲的背誦,正確的內容並配合行為表現,則治療師應給予適當的回饋及增強)自然而然的,當事人會表現出正確的思想及行為,這樣就可以讓新的認知行為更加穩固。

認知治療所需的技巧

認知治療的一般特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