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治療法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認知治療是一種有系統結構式的治療,它針對病人舊有的認知錯誤及認知偏差來加以改變。(姜忠信、洪福建,民89)

5 內容很完整,希望你有用自己的話說。
1984年的報告不算是「最新的心理治療法」吧!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英文文獻在那?

認知治療的歷史沿革

認知治療的哲學基礎

  • 認知治療的主要哲學基礎可追朔到第一、二世紀的斯多亞學派。尤其是依比鳩魯及馬卡斯.奧里流斯他們認為人們並非是被外在的事件及事物所困擾,而是被事物所採取的解釋觀點所困擾。所以認知治療的哲學強調對事物的解釋觀點及改變它的重要性。(姜忠信、洪福建譯,民89)
  • 後來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康德,他將認知理論分為「不可知的物自身」及「先前的舊經驗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所知道的是自己對事物的解釋,而非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而這些解釋將受我們過去的舊經驗、家庭背景、社會文化及當下情緒狀態所影響。(姜忠信、洪福建譯,民89)

認知治療的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基礎

  • 二十世紀前半葉,由於古典心理分析派的強勢地位,強調身體的需求與本能的行為,因而忽略了精神醫學對認知因素的影響。新佛洛依德學派的Alfred Adler是為現代認知理論和治療的先驅。他認為動機不足以用來說明人類的行為,而行為的決定在於其賦予的意義,他經由對病患的再度教育改變其態度、目標、價值及行為,以達到更滿意的生活型態。
  • Watson和Skinner所提倡的行為主義活動,主要對於唯心主義的心理分析學派採以直接反對的態度,早期的行為學派學者試圖以動物的臨床實驗來證實可觀察的現象(刺激和反射)是可以用來了解行為的。至於任何經過推理的現象(思考和情緒)則被視為不必要的及非科學根據的。行為取向的心裡治療,創造有例的生機及充分的提供治療證據。Eysenck也在1960年提供有力的證據證明行為矯正對精神官能症的治療效果。(姜忠信、洪福建譯,民89)

認知治療的三大理論

Albert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是最廣為人知的認知治療法之ㄧ,它也是結合傳統的行為治療方法和認知治療法的先驅。理治起源於1950年代的中期,當時由於Ellis發覺心理治療法不再能有效的治療及改變他的病患,而促使他將傳統的行為治療融合在認知治療上一起來使用。(陳金燕譯,民89)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簡稱ABCD,它是透過當事人,來了解其個體的信念系統對其情緒及行為後果的影響作用,使個體能夠了解自己的理性信念。 理性信念會造成1.期望的情緒後果 2.期望的行為後果,而非理性信念則會造成1.不期望的情緒後果 2.不期望的行為後果。之後治療師可以由以上的過程辨認出當事者的非理性信念,並進行強烈的駁斥,使當事者改變非理性信念,使非理性信念近似於理性的認知效果、情緒效果及行為效果。(廖鳳池著,民79)

Aaron Beck 的認知治療

Aaron Beck 是一位重要的認知行為治療師,其著有「認知治療與情緒失調」ㄧ書,書中描述Beck成功治療憂心患者的過程,他願意成為當事人的支持者,並幫助當事人訂定行為目標,使當事人從「我不能」,漸漸了解自己並做些事來幫助自己轉變成「我能」的態度。(陳金燕譯,民89)

Beck 的認知治療與E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兩者有許多的相似處,而他皆是主動、指導,有時間限制及有結構的治療法,強調認知及改變負向的思考信念,Beck認為人們的感覺與行為取決於她們如何建構其經驗,他的研究比Elis較於獨立。Elis往往是指導性、說理性與面質性的,Beck則是強調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並協助當事人自己去發現錯誤。(李茂興譯,民88)

Beck 認知治療的步驟: 1.教導當事人認識「不適應的觀念」,所謂不適應的觀念是指個體無法應付的經驗。破壞的一般性及痛苦是過量的情緒反應,當事人需清楚了解才能察覺觀念的問題所在。 2.進行個體所需報告事件及其情緒反應間的「填充活動」如Elis的情緒A-B-C理論,一樣此步驟是治療師幫助個人認識了解個人的想法如何影響情緒的後果,並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填入個體的想法,在這個原本空下來的變項。 3.隔離與去除個人中心化的技術,治療師幫助當事人以客觀的方式來探討想法和情緒間的關係,例如舉出和當事人沒有直接關係的事例來討論,以免當事者受個人中心化思考習慣的影響,而無法清楚的辨視自己的非現實、不可信及不適應的自動化思考內容 4.獲取可靠的結論,利用真實驗證的方法,讓當事人知道,假設並非事實,推論也可能和事實不得,心理的歷程也不等同於外在的實際刺激或事件,只有用實際的方法和實際的推論步驟,才能讓當事人獲得正確的知識。 5.改變規則,透過以上的步驟,讓當事人發現知道,他所遵循的錯誤謬論,並加以改變,使其更合理也更能適應生活情境。(廖鳳池著,民79)

Meichenbaum 的認知行為矯正法

Meichenbaum的認知行為矯正法是另一種理情行為治療法,「認知矯正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簡稱CBM,此依自我訓練指導治療法,主要在改變當事人的自我告知,自我告知對一個人的影響,就像別人的影響一樣,所以治療師必須協助當事人從認知及行為的角度找出問題,並一起界定問題,幫助提升認知情感與行為的改變,並預防復發。(陳金燕譯,民89)

Meichenbaum 的認知行為矯正治療法和E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及Beck的認知治療法一樣,她們皆認為煩惱的情緒是思考調適不良的結果,不過E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和Meichenbaum的認知行為矯正法之間仍有不同之處,理情行為治療法是在揭發及攻擊非理性思考,方向較直接且具面質性的,而Meichenbaum的治療法,則是協助當事人察覺自己的內心對話。(李茂興譯,民88)

而Meichenbaum 認為「行為改變」是透過一系列的中介歷程,其中涉及到當事人的內心對話、認知結構、行為及這些所產生的最終結果,所以Meichenbaum描述了行為改變的重要三階段; 第一階段:自我觀察,此階段是說當事人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形象,而治療師則協助當事人建立一個新的認知結構,使她們以新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而這個階段必須由治療師和當事人共同努力達成。 第二階段:開始一般的內心對話,當事人經過自我觀察後,如果當事人希望改變,她們對自己說的話,則她們必須在治療過程中學會去改變,過去的內心對話,而新的內心對話會引導出新的行為,而影響認知重建。 第三階段:學習新技能,自我矯正的歷程第三階段,則應教導當事者更有效的因應技能。(廖鳳池著,民79)

認知治療所需的技巧

一般技巧

  • 臨床症候群的認識:

想要有效的實施認知治療來治療憂鬱患者及焦慮患者,首先治療師必須對這兩種疾病的症狀非常的了解。在診斷外還必須清楚當事者的病發原史,並決定問題症狀所要解決的歩驟。因此,治療師必須對精神疾病具有廣泛的認識,有了這些專業知識才能在臨床上,對當事者病情的嚴重性做出正確的判斷。

  • 會談技巧:

臨床上的會談技巧有助於了解當事人病情的相關徵照及症狀,尤其會談技巧對憂鬱患者是相當重要的。如果當當事者有要自殺的念頭時,治療師就可對症下藥,立即做出預防的行動。

  • 一般性治療技巧:

對所有治療師而言,不管運用何種治療學派只要符合個人特質,善用同理、溫暖、真誠和了解等技巧就能達到適度的療效。同理是治療師對當事者的自我世界視為自己的親身經驗,但又不失客觀的思考。真誠是指治療師在治療時,保持前後一致的心態,這樣才能精確的反映當事者的自我世界經驗。而溫暖則是指治療師針對當事者內心世界的經驗,給予正向的關懷和支持。(姜忠信、洪福建譯,民89)

特殊技巧

認知模式的知識: 認知治療除了必須具備以上的一般技巧外,還必須對心理病理模式有充足的經驗及了解。因此,要成為一位治療師必須熟悉認知模式的形態。而認知治療型態的特徵有:

  • 認同合作ollaboration從治療一開始治療師就必須和當事者建立一同合作的相互關係,並在治療的過程中不斷的溝通,使治療師和當事者產生共識,並一起確立問題、建立假設,並加以驗證解決問題的方法。
  • 和善gentleness由於治療師在認知治療的過程中需不斷的詢問當事者問題,所以治療師必須特別注意會談時的技巧,使當事者在每次談話時都感到和善、溫暖,並且是有適度回應的。
  • 具備傾聽能力ability to listen治療師必須傾聽病人所說的每一句話,不僅是傾聽說話的內容,也必須了解當事者表達時語句中的意義和某些主題,如當事者的習慣用語、特殊的用字方式、所伴隨的情緒及猶豫和沉默等的各種用意,這樣一來治療師就可以掌握當事者的背後潛藏的想法,也會助於治療師進一步的詢問相關的資訊,和做治療的介入。
  • 專業態度professional manner治療師必須隨時保持著專業人和經理人的態度,並在治療過程中有必要時,可以提供研究資料來佐證。治療師也必須妥善安排和當事者會談的時間,並在了解當事者問題後給予精確的回饋和支持,且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率的盡全力治療病患。
  • 彈性flexibility是治療師在認知治療中所面對的最大挑戰。這彈性種有時比書本上所描述的制式的認知技巧更為重要,也就是治療師能從對個案的了解,以問題或理論出發,選擇適合的處理技巧來加以治療。這種彈性也可用在治療的時段結構和過程中。
  • 幽默*幽默humour此點在認知治療的技巧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研究學者發現幽默對治療師的治療過程是非常有助益的。對於治療憂鬱症的患者,它可以幫助治療師在向患者保證時,使患者放鬆心情,讓氣氛輕鬆愉快。(姜忠信、洪福建譯,民89)

認知治療中的問題

本段將討論認知治療過程中,將伴隨憂鬱症患者及焦慮患者所出現的一些心理病理特徵,並提供一些治療的技巧,來幫助克服這些會阻礙認知治療發展的困境。


病患呈現多樣性的問題

  • 混合焦慮與憂鬱

大部分的病患常會出現多樣化的問題,尤其是,憂鬱與焦慮混合的病患最為常見。治療師必須依據對病患嚴重程度的了解,將問題做成有階層性的治療目標。基本上原先具有憂鬱症的患者,如有焦慮症狀出現時,則先治療憂鬱症,這樣對於減輕焦慮症狀有很大的幫助,相反來說也是如此。所以在治療病患時應對病患病情的初發狀況有詳細的了解,相對的病患的發病持續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都是治療師評估治療目標的重要依據。

  • 強迫性症狀

憂鬱症與焦慮症的病患常會出現強迫症的症狀,這種情形會讓病患感覺無力及不愉快,並且會降低病患的自尊與自信。認知治療可用於同時處理憂鬱症與強迫症的病患,暴露法與反應抑制的行為技巧,通常是用來處理強迫症的行為,﹝例如:有洗手強迫症的病人,則在特定的時間外不讓病人洗手。﹞且可利用漸進式暴露法,使病患洗手的次數減少,利用分心技巧使病患轉移注意力,最重要的是利用自我教導訓練的方法,讓病人自我約束。

  • 暴食症狀

有些憂鬱症病患在病發時會有暴食的症狀出現,隨著病情越來越嚴重病患暴食的症狀也會越來越增加,而病人對暴食及強迫的症狀也會有自我相斥的反應,所謂自我相斥即是對自己做出的不適當行為,做事後的彌補。﹝例如:暴飲暴食即馬上挖吐及吃瀉藥等,這些病患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沒有自尊及羞愧,因此此類病患會隱藏自己的病症不願和他人討論。﹞處置暴食憂鬱症的病患可參考Fairburn為暴食症制定的認知治療計畫,且和醫院營養師合作制定病人每日所需的熱量並控制體重。在治療暴食憂鬱症的病患時,治療師必須採取同時處理憂鬱症及暴食症的作法,使患者憂鬱症狀逐漸消失,也能持續與營養師進行會談,由此一來就可成功的讓患者不適當暴食行為消失。

  • 自傷行為

焦慮症與憂鬱症的患者,時常會有自我傷害的行為出現,經過專家的診斷,降此種病患區分為兩型,一是邊緣型性格違常,此型的患者會重複衝動與自傷身體的行為。二是戲劇型性格違常,患者是一種戲劇化與操弄他人的自傷行為。在治療開始時,患者會對自己的自傷行為無法解釋及不好意思,此時治療師便可引導患者將自傷行為、自動化思考及情緒做清除的連結。衝動性的自傷行為,往往可用自認知治療的技巧來加以矯正,也可協助病患找出替代自傷的行為。﹝例如:運動發洩或轉移注意力。﹝姜忠信‧洪福健譯,民89﹞

最新的心理治療法

﹝Raymond J. Corsini and Contributors著,西元1984﹞

  • 身體治療法。
  • 自我價值狀況治療法。
  • 重點治療法。
  • 神經語言治療法。
  • 根本治療法。
  • 引導治療法。
  • 精神意志力治療法。
  • 受全局安排的治療法。

成為認知治療師的指導方針

要成為認知治療師,首先須熟讀認知治療的知識技術並反覆的練習,以幫助自己了解其中的困難、病人的立場及心理上的阻礙。以下有幾點方法可讓治療師在治療病患時更得心應手:

  • 控制自己的情緒及自動化思考。
  • 要求病患寫下其自動化思考使治療師及當事人了解病況並設法解決。
  • 找出阻礙自動化思考的想法信念。
  • 當病患的自動化思考與情緒有改變時,將其詳細的記錄在認知記錄表上。
  • 選出三個情緒低落的境遇,找出當時的心情及想法,並探究情緒背後的意義,將結果紀律於表格的下半部。
  • 繼續填寫紀錄表的上半部,當找到負面的情緒信念時就可繼續填寫其他空格。
  • 重複上一個步驟,將認知表格及核心信念表格填完,並看看是否有偏誤解釋自己的負面核心信念,此一練習不會影響正向的信念,它能有效的幫助你熟悉認知技術,並有效的運用。
  • 試試其他的基本技巧,﹝例如:活動監測清單、正向的自我陳述日志、寫下做決定的優點與缺點等等。﹞
  • 運用過某些治療工具或基本概念後,可先找尋一個簡單不複雜的病人進行認知治療的第一個實驗。
  • 經過病人的同意,將晤談認知過程錄影或錄音,與同儕一起討論,這樣對於幫助認知治療有很大的幫助。
  • 持續閱讀和認知治療有關的書籍,並推薦病人良好的書籍或文章。
  • 尋找專業訓練與督導的機會,並多參與研習。
  • 可考慮參加各大的研究協會充實更多新知並拓展人際。﹝梁雅舒、張育嘉、羅振豐、趙文煜譯,民92﹞

參考文獻

  •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Gerald corey著,李茂興譯,民88年2月初版,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文化觀點﹝Allen E. lvey,Mary Bradford lvey,LynnSimek Morgam著,陳金燕譯,民89年初版,五南出版圖書公司﹞
  • 認知治療理論與技術﹝廖鳳池著,民79年3月初版,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Judih S. Beck. ph. D.著,梁雅舒、張育嘉、羅振豐、趙文煜譯,民92年4月初版,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認知治療的實務手冊﹝lvy-Marie Blackburn & Kate M. Davidson著,姜忠信、洪福建譯,民89年11月初版,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Current Psychotherapies﹝Raymond J. Corsini and Contributors著,西元1984初版,F.E. PEACOCK PUBLISHER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