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濫用與犯罪行為"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元素結構理論)
(除罪化之爭議)
行 40: 行 40:
 
==常見之評估工具==
 
==常見之評估工具==
 
==除罪化之爭議==
 
==除罪化之爭議==
 +
國立犯罪與違犯會議(National Council on Crime and Delinquency;NCCD)的說法,藥物濫用應被視為「主要是一種與健康有關的問題,且應歸屬於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的範疇」(Rosenbaum,1989,p.17)。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人呼籲希望政府能將藥物濫用視為健康的問題,或者,至少它是健康問題的程度與它是犯罪問題的程度應該一樣多。
 +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於 2007年5月23日 (三) 08:27 的修訂

藥物濫用與犯罪行為之間的關係可以由以下四個交互作用所組成:

  1. 藥物對於身體的化學衝擊而導致的犯罪行為
  2. 藥物使用者的心理特質
  3. 藥物間的交互作用(李執中,2006)
  4. 社會文化因素(潘昱萱,2004)

且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P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發展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之第四版(簡稱為DSM-IV, 目前最新的版本為DSM-IV的修訂版,簡稱為DSM-IV-TR,於2000年出版。)中的藥物濫用(substance abuse)是指不良的且具週期性地使用非法或合法但不適的藥物;有時具有危險性(hazardous use)使得角色受損(role impairment),甚至引發社會問題(social problems)進而產生犯罪行為。(潘昱萱,2004)

兩者關係之理論與研究

探討藥物濫用與犯罪行為間關係的理論和研究不計其數,而本文僅列舉較基本者討論之:

兩層面觀點

  • 非法藥物的使用(use)、交易、分配和持有
  • 藥物的藥理作用而導致的犯罪行為
  1. 因為藥物犯為而入獄者,比因為觸犯其他法律而入獄者更多,且這些入獄者造成了監獄受刑人數的激增。
  2. 被逮捕者經常被檢測出非法藥物的陽性反應。
  3. 被逮捕者與在監受刑人進行犯罪行為時,通常是處在有非法藥物影響之情況下。
  4. 部分違法者會因為要維持其藥物習慣而犯下財務案件。
  5. 非法藥物的違法交易常造成暴力犯罪。
  6. 非法藥物與犯罪之間的關係是難以認定與測量的。

因果推論關係理論

White(1990)和Yen(1988)指出學說上約有四種不同的觀點說明藥物濫用與犯罪行為之關係:

  • 藥物濫用導致犯罪行為
  • 犯罪行為導致藥物濫用
  • 藥物濫用與犯罪行為交互影響
  • 藥物濫用與犯罪行為間無因果關係,是由其他因素所促成

楊士隆(2006)認為這些關係需依個別情況或情境而定,無法以單一因果論斷,而藥物濫用與犯罪行為兩者間具有密切關聯已被大部分研究所證實。(許舒博,2005)

三元素結構理論

根據人口統計學研究發現,藥物的流行有四個階段:

  1. 潛伏期(incubation)-新藥物出現,人們學習著如何去使用。
  2. 擴充期(expansion)-因供需關係而導致價格下滑,藥物的可取得性增加。
  3. 平穩期(plateau)-越來越多人使用,甚至達到高峰及具有穩定性。
  4. 下降期(decline)-此藥物因其他新的藥物的出現而被取代而退流行。 (Fisher & Harrison,2000)

Goldstein(1995)根據其研究結果提出了「三元素結構理論」(a tripartite conceptual framework)認為藥物濫用與犯罪行為之影響有:

  • 藥理性-因藥理作用而變得暴力且從事多種犯罪行為。
  • 經濟性-為了繼續吸毒而犯罪(通常是指搶劫、偷竊等財產性犯罪)
  • 系統性-為了藥物的非法買賣與分配系統而使犯罪增加。(潘昱萱,2004)

藥物濫用者之法律責任

常見之評估工具

除罪化之爭議

國立犯罪與違犯會議(National Council on Crime and Delinquency;NCCD)的說法,藥物濫用應被視為「主要是一種與健康有關的問題,且應歸屬於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的範疇」(Rosenbaum,1989,p.17)。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人呼籲希望政府能將藥物濫用視為健康的問題,或者,至少它是健康問題的程度與它是犯罪問題的程度應該一樣多。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 林明傑、沈勝昂 主編(民93),法律犯罪心理學(初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 李執中 譯(民95),原著:Curt R. Bartol、Anne M. Bartol,犯罪心理學(初版),臺北市:華信。
  • 楊士隆(民95),犯罪心理學(四版),臺北市:五南。
  • 許舒博(2006),毒品犯之生活歷程與走私犯罪模式之研究-以海洛因販賣者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國家圖書館 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