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防治——以台中市生命線協會為例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自殺防治主要是幫助企圖自殺者能跨過不信任、絕望、無助等負面情緒,使他們能再一次的重拾對生命的希望,恢復求生動機。只要自殺者在面對死亡時感到猶豫、矛盾,自殺防治就會有成功的機會。

台中市生命線協會是以防止自殺及助人解決各種困難為宗旨,藉電話、面談或信件與網際網路的輔導,專門處理自殺防治、婚姻家庭、生活危機調適、男女感情、精神心理輔導、青少年輔導、婦女工作推展等問題,另外還有社會教育、志願服務工作推行、團體輔導訓練、社會資源轉介、研究報告出版等服務。 (台中市生命線協會網站 http://tcll9595.ncc.to/index.1.htm)

「服務對象及範圍」? 「實施的流程」?「評估標準」? 「有是如何執行」?「需要與其他機構合作」?
你對生命線有基本的瞭解嗎?
前言就免了吧!簡介也不用太長。
2.5 首句呢?
上課有說過機構簡介如何寫吧!
把訪問大綱移到最後一段
說過不要用「問答集」的方式表達
回答的也太過簡短吧?
要交報告了,請加油。

p.s 請平均給分

5 這是個適中的條目,已討論過多次,對你們的執著表示敬意。
首句在做定義的部份是較弱的部份,以後有機會可以再修。

生命線1995專案

二次世界大戰後,環境迅速的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都市化隨之興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及情感因此逐漸疏遠,信任度隨之下降,創辦人亞蘭沃卡博士(Dr.ALAM WALKER)本身也是位牧師,許多民眾常向他傾訴心裡困擾,需要幫助的人數漸增,經由一些人的討論,便成立電台,因為電台的反應良好,所以亞蘭沃卡博士成立電話專線供更多民眾撥打,並於1963年澳洲雪梨創立了第一個「生命線」服務中心。

台灣於民國58年時,由馬偕紀念醫院率先成立「生命線」,之後台北、高雄、新竹、台中…等城市陸續成立生命線協會。(生命線提供免費的諮商,但使用者須負擔市話費用。)

自殺高危險群的因素:

PhotoB18.gif

(凱‧傑米森,民89,P.110)


自殺辨別

一般會打1995專線的人,並不是就代表著他有自殺的念頭,有時候也許只是想要找人聊聊,或是需要有人傾聽與陪伴,而為了避免擔誤到真正有需要幫助的人,在接聽電話時,如何判斷案主自殺的強度是很重要的。   

有的案主會在打來時,採取直接說出來的方式,例如:我想死。而有些案主則在語氣上是哀傷的、悲觀的,他不會自己說出來有什麼事情正困擾著他,這時候協談人員就要想辦法該如何引導案主說出他所煩惱的事,大多就是讓案主說故事,建立關係,並試著問出案主的救助動機。   

通常在引導案主時,會有些迷思,是否該直接跟案主說出關於自殺的事,或許案主本身並沒有想到關於自殺的念頭,但就怕如果案主過於悲傷,最後仍是想不開等,所以會藉機探知案主目前有可能的自殺強度到了什麼地步,有所了解才有助於防範,因此所用的大多還是以會談方面的技巧為主。

當訪談人員查覺有自殺行為的可能性時,需要評估以下幾點:

  • 當下的精神狀況及關於死亡或自殺的想法
  • 自殺計畫—個案準備到什麼程度,多快的時間內會採取行動
  • 個案的支持系統(家庭、朋友等)

(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民95,p.59-60)

處理程序

有些個案其實是在自殺進行式中打來的,因此協談志工的敏銳度十分重要,所以生命線與電信局、警察局等單位是有密切合作的。在遇到類似緊急事件(例如:案主正在自殺中)時,接聽的協談志工保持與案主的對話,拖延案主掛斷電話的時間,並請行政人員做報案動作。生命線會先傳真到電信局,請電信局監聽與追蹤電話來源,通知警察局做救治的動作,並在事後與案主或是警方做相關的聯繫。但不是每通電話都會遭到監聽,一般即使案主有自殺念頭,也不會被監聽,而是在案主有生命危險時才會選擇的作法。通常會希望是由案主個人的支持系統為優先考量,機構希望案主的支持系統能思考通報警方後對案主所帶來的後果,對於當事人容易產生一些較負面的影響。   

而當遇到電話協談的個案是需要更深入的幫助時,機構會主動請案主預約面談,但若案主並不願意主動求助機構,機構方面也無法著手幫忙,因為決定權在於案主手中。   

在電話訪談的過程中,找出適合結束對話的時機也相當重要,因為1995專線是屬於情緒方面的危機處理,要盡量避免電話佔線的問題,所以在結束對話時最常用到的是—結構化,幫助案主再次進行分析及整理。若遇到電話佔線的對象經判斷並無自殺念頭且長期來電者,協談志工會請他到機構做進一步的面談。而訪談中絕對不給案主答案,基於「案主自覺」,是讓案主能做到自我負責及自我面對問題的能力。除非是遇到未成年的案主,可能較不具有正確的觀念,這時才會給予案主較為正向的看法。   

生命線的電話協談是全年且24小時都有專人接聽的,所以在人力方面較為不足,因此雖然會對自殺未遂的案主做持續的關懷及追蹤,但目前還沒有很完整的追蹤服務,所以會希望以後能有專門的社工人員來負責。而憂鬱症的危機週期是三個月,因此並不太適合由志工來協助追蹤,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志工的服務時段很難有連續性,對於案主的幫助是有限的,若使用社工員,對於機構而言也較好掌控及了解狀況,所以生命線是傾向於使用社工員來解決較專業的問題。

外展服務

生命線以往著重在接聽電話等較被動的方式來防治自殺,近年來則積極走入人群,希望藉外展服務提高自殺防治的功效。自殺的兩大高危險群,分別為十五至二十四歲的青少年及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因此外展服務分為校園及社區兩方面來進行。

校園

調查顯示,十五至二十四歲是自殺的高危險群,因此機構主要宣導對象是台中市國二學生、高中職二年級學生,除此之外,國小五、六年級學生亦為宣導的對象之一,主因為預防重於治療,希望其在成為高危險群前便已認識自殺防治的初步概念。而宣導的目的,主要是藉此讓學生了解生命的可貴,或是當他們面對挫折時,有更多的選擇來尋求協助。

機構會培養負責進行校園宣導及團體課程的講師,並主動與學校接洽,等待各校申請並確認講座場次及時間,而課程也會依對象的不同有些許改變,且機構有專門的社工員,負責在每次課程結束後做統整及討論。

活動也有等級之分:

  • 初級為校園宣導,是利用週會時間來做校園自殺防治「真愛自己」的宣導。
  • 次級為成長團體,機構委託學校篩選出的符合條件(憂鬱傾向)的學生來進行八堂有關憂鬱抒壓的課程。 


機構在剛進行校園的外展服務時,是先以週會期間向全校同學宣導為主,但台下學生對此宣導並無太大興趣,所以成效不彰,在經過討論後改為小班宣導,效果明顯提升,也使得宣導場次大幅增加。  

而次級的成長團體(憂鬱抒壓團體)之課程,機構希望先透過學校篩選出憂鬱傾向的學生,再對這些學生進行課程服務,但校方提供的學生是屬於影響上課秩序(如:上課睡覺、個性內向或有攻擊傾向)的學生,造成課程對學生的幫助有限,且因學校導師對課程的錯誤期待(如:行為舉止改善、上課認真),使機構產生無形的壓力。

今年(96年)是此方案實行的第一年,在執行上雖與原先期待有所落差,但機構仍會持續辦理下去,未來在與學校合作方面,將會做更明確的溝通及說明,以防止今年合作上的疏失重演。

社區

現今社會上大多數的憂鬱症患者,主要是承擔過多的壓力所造成,生命線本著預防重於治療的理念,在社區外展服務方面正是以可能有憂鬱傾向的民眾所辦,並且強調抒壓主題,以期達到更好的預防效果。鑑於憂鬱與自殺的高關聯性,機構在教導方面,加強對於自殺及憂鬱症正確的認識及初期症狀辨識,並導正對此二者的錯誤認知與迷思,幫助因憂鬱而無法與外界產生聯繫及互動者,走出戶外。除社區外,亦曾與企業合作並收到良好回應,目前正擴大對企業界的服務。


社區外展服務是透過大樓管理委員會辦理,起先經由行文方式,告知社區大樓相關訊息,然而此作法較為被動,因此並無積極回應,經檢討後,由工作人員主動與管理員聯繫,並試著使其了解講座內容對社區達到之潛在效益;同時,生命線透過志工聯絡其所居住的社區協助宣導。


每一個社區會舉辦維持一年的課程互動,大概是每兩個月一次,也會因社區要求不同,課堂次數會有些許調整。

課程主要內容包括自殺防治及辨識、憂鬱症自殺及辨識、情緒管理…等,通常在講座前,配合免費血壓測量及發送汽球,吸引民眾參與。而在活動中,除非必要,機構不會主動提供憂鬱的相關測驗,因測驗的前提是低落情緒維持兩個禮拜以上,而每個人都有情緒較低落的時期,所以測驗結果也會有失準確度的時候。若有進行測驗,機構也須在測驗後澄清,測驗結果不代表患有憂鬱症,避免學員被標籤化。而如果測驗出有學員是屬於憂鬱症高危險群,機構會主動和該學員聊聊並互留電話,邀請案主和機構聯絡,如果案主並未主動來電或是面談,則機構會主動打電話表示關心。憂鬱症量表 http://www.happymood.com.tw/melancholia_measure.html


在舉辦講座的社區中,住戶們對主題所呈現出的態度非常兩極化,其中以正面的態度參與講座的人數較少;多數人則認為參加講座的人,都是有憂鬱方面的問題,覺得沒此困擾的人是不需要參加的,因此降低其推行成效。


機構在社區舉辦講座方面曾遇到不少困難,像是活動主題「揮別憂鬱,迎向生命」過於敏感,所以並不願意與機構合作,深怕被標籤化;或是參加活動的人數很少,機構需要每兩個月就換不同的主題來吸引住戶,比如說:自殺防治及辨識、憂鬱症自殺及辨識、情緒管理…等內容;另外也曾遇到社區大樓管理委員會的改選,在交接方面的疏失或管理者觀念的不同,導致活動無法持續。

陪伴團體

機構藉著不同的活動,發現了近十位的憂鬱症患者,工作人員會分配時間去了解他們的狀況,並鼓勵他們參與生命線所辦的相關講座,藉此多與人互動。機構所辦的陪伴團體由社工、志工及患者組成,其時間在每周二、四的下午。在團體互動中,有些持續參與的患者也因而有了正向的改變,並藉由這個團體認識了其他的患者,由於有共同的經驗,因此能給予彼此需要的支持,走出憂鬱。 而機構也因為有了這樣的回饋,所以期望透過有相同經驗的患者們彼此分享和支持,幫助更多人走出憂鬱。


生命線的外展服務是預防導向,所以成效無法確實估計,但從活動的進行及持續收到案主的回饋及感謝,對機構而言便是一種正向的肯定及鼓勵。

其他服務提供

機構內分案

在電話協談、校園宣導、社區講座等場合得知案主特別需要心理諮商或輔導等幫助時,生命線會提供時段讓案主預約面談。

機構外轉介

若遇到到案主的問題是屬於生命線無法解決,則生命線會依案主問題的需求轉介至適合的機構,比如說:經濟問題會轉介至社會局或慈濟、家庭問題會轉介至家扶中心。在轉介前,生命線會希望案主能自行聯絡對其有幫助的機構。如果遇到較被動的案主時,生命線才會主動幫案主聯絡適合的機構,並通知機構。

合作模式

在轉介後,生命線即不做後續的追蹤。生命線與機構間的合作選擇,是以案主的問題需求為主,並做不同的轉介服務,而機構與機構間,並不需要有契約上的約束,這是非營利機構間都互相有的默契。

訪問大綱

  • 當初成立此方案的目的?

生命線1995專案

  • 在接聽到電話時,該如何判斷案主自殺的可能性(或強度),以及此時該注意的事項?
  • 如果遇到有強烈自殺企圖的案主時,該如何引導?
  • 在獲得資料後,是否會通報其他單位(ex警局),尋求協助?
  • 若需要通報其他單位,通報的內容為何?
  • 而在通報的當下,是繼續與案主保持通話並交由其他人員通報,或是有其他作法?
  • 如何判斷適合結束對話的時機?
  • 該如何結束對話?
  • 是否有一定的處理程序或是訪談技巧?

外展服務

  • 相關講座的消息,除了在網站上公告外,有其他的管道可以得知嗎?
  • 參加的學員,是否會認為自己是"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參加?
  • 在有關抗憂鬱的講座過程中是否會做一些相關測驗?
  • 若學員當中有人正好屬憂鬱高危險群,機構在講座的當下(或事後)會採取什麼方法?
  • 在外展服務的實施中,是否曾遇到什麼困難?

社會資源轉介

  • 在得知案主有輔導或心理諮商的需求下,機構是否有提供諮商服務?
  • 若有,則機構的作法是由機構自行處理,或轉至其他適合機構?
  • 若有,大約是和哪些機構合作?
  • 在提供之後,生命線會主動幫忙連繫,或是需要案主自行連絡?
  • 在轉介後,會再做後續的追縱嗎?
  • 機構間是如何合作?有契約上的關係嗎?


參考文獻

  • 天華出版公司編輯部 (民74)。愛惜您的生命。台北﹕天華。
  • 派翠西亞‧赫姆斯 (民84)。親愛的,請別輕生 (陸蘭芝 譯)。台北﹕幼獅文化。
  • 凱‧傑米森 (民89)。了解自殺 (易之新 譯)。台北﹕天下遠見。
  • 行政院衛生署 自殺防治中心 (民95)。自殺防範指引。台北﹕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
  • 邱淑姃主任口述資料;社團法人台中市生命線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