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之機構照護——以台中縣信義老人養護中心為例"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訪問大綱''')
('''信義老人養護機構服務介紹''')
行 95: 行 95:
  
 
== '''信義老人養護機構服務介紹''' ==
 
== '''信義老人養護機構服務介紹''' ==
台中縣信義老人養護機構是一所將社區和機構照護的機構,但仍以機構照護為主,社區的照護為社工員和照護員一起到案主家,服務長者,據社工員所述,社區中的老人不願到機構去,是因為他/她們害怕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地方,但礙於身體不好,又需要專業的照顧,因此,委託機構至家裡做社區照護。
+
台中縣信義老人養護機構是一所將社區和機構照護的機構,但仍以機構照護為主,社區的照護為社工員和照護員一起到案主家,服務長者,據社工員所述,社區中的老人不願到機構,是因為他/她們害怕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地方,但礙於身體不好,又需要專業的照顧,因此,委託機構至家裡做社區照護。
  
 
在每天的中午時間,是機構最忙碌的時候,因為是長者吃飯的時間,而機構會視長者的牙齒狀況,看長者是否能咀嚼,而決定餵食狀況,由營養師專業調配。
 
在每天的中午時間,是機構最忙碌的時候,因為是長者吃飯的時間,而機構會視長者的牙齒狀況,看長者是否能咀嚼,而決定餵食狀況,由營養師專業調配。
行 101: 行 101:
 
而機構另有提供為長者作復健的時間,因為長者的身體機能一直在退化,而臥床或坐於輪椅上的長者,需要長時間的復健,身體才能維持原有的機能。機構所提供的復健有:電療、紅外線和簡單的肢體復健,而在每個禮拜二、五下午會有專業復健師來診斷長者的復健狀況。
 
而機構另有提供為長者作復健的時間,因為長者的身體機能一直在退化,而臥床或坐於輪椅上的長者,需要長時間的復健,身體才能維持原有的機能。機構所提供的復健有:電療、紅外線和簡單的肢體復健,而在每個禮拜二、五下午會有專業復健師來診斷長者的復健狀況。
  
社工員指出,不管是誰,到了老年的時候,最害怕的一件事通常是死亡。機構長者他/她所害怕見到的也不外乎是死亡,社工員表示,在長者來到機構前,可能是從醫院轉介或是家裡的兒女無法24小時的專業照顧,才送來機構。而在長者身上,可能會看到一、兩種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等,而這些慢性疾病都是經由長時間的累積,才得以發病的,並不是來機構時,才病發的。而當有長者在機構裡病發死亡時,機構會將往生者經由電梯送至地下一樓,再由機構送至醫院。不會讓機構中的長者看到,但長者們是很敏感的,他們都知道,為什麼這個人會突然消失。而社工員也會為長者作心理輔導。
+
社工員指出,不管是誰,到了老年的時候,最害怕的一件事通常是死亡。機構長者他/她們所害怕見到的不外乎是死亡,社工員表示,在長者來到機構前,可能是從醫院轉介或是家裡的兒女無法24小時的專業照顧,才送來機構。而在長者身上,可能會有一、兩種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等,而這些慢性疾病都是經由長時間的累積,才發病的,並不是來機構時,才病發的。而當有長者在機構裡病發時,機構會將長者移到最上樓層的病房,當長者往生時,機構會將往生者經由電梯送至地下一樓,再由機構送至醫院。不會讓機構中的長者看到,若有長者問起,社工員會回答,他可能已經回家了。不為長者在心理留下陰影。
  
 
機構在每個禮拜五上午固定有唱詩班的牧師來為長者朗誦聖經,為的是提供長者在心靈上的精神支持,希望長者們透過宗教的寄託,可以找到更好的心靈力量。曾有長者原本無宗教信仰,而在上唱詩班的過程中,轉而信奉基督教。機構沒有硬性規定強迫入指定信仰,只是希望長者在最後一段生命旅途中,可以有個精神信仰提供給長者。
 
機構在每個禮拜五上午固定有唱詩班的牧師來為長者朗誦聖經,為的是提供長者在心靈上的精神支持,希望長者們透過宗教的寄託,可以找到更好的心靈力量。曾有長者原本無宗教信仰,而在上唱詩班的過程中,轉而信奉基督教。機構沒有硬性規定強迫入指定信仰,只是希望長者在最後一段生命旅途中,可以有個精神信仰提供給長者。

於 2007年6月1日 (五) 01:29 的修訂

謝謝你在前言的分享,我很喜歡聽人內心的反思。但在正式的報告中,尤其是首句,並不妥當。

(也許在結語時會較OK!)你可以試試怎樣在理性的條目中加上些許的感性,而不會失了主軸。
首句宜直接切入「老人之機構式照護」,請參考如何寫出好條目。
你的重點,會在「老人之機構式照護」,以及「台中縣信義老人養護中心」如何做,
而不是介紹「服務模式」。
老師給的建議,請參考改進。
機構照護之定義,就不用再說到其他的照護模式了。

前言

台灣的長期照護政策在過去十年來有相當多突破性的發展,政府部門在此十年中,投入長期照護資源發展的經費隨之提升。政府企圖達到「注重居家照護,維護家庭功能、整合照護體系,強化專業協助、增設多元化機構,提供持續性照護,確保長期照護品質,促進老人生活品質與尊嚴、建立自助人助觀念,兼顧個人與社會責任」。 在這次的報告中,我們選擇了老人來做報告,一方面是想看看在快速老化的社會當中,如何做因應,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是沒有接觸過的領域,所以想嘗試、想了解。希望透過這份報告讓我們可以更了解老人在機構裡怎麼生活,怎麼調適心態,怎麼在機構裡互動。

機構照護之定義

一般照護的服務模式可分為機構式、社區式及特殊性之三種服務。

  • 一、 機構式長期照護服務模式:

所謂機構式的服務指的是24小時皆有照顧人員照顧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又可分為:

(一)護理之家:收住對象為日常生活上須協助、或是插有管路(尿管、氣切管、胃管)的老人家,通常是由護理人員負責,24小時均有人員照顧,屬於護理機構。

(二)長期照護機構:收住的對象與護理之家相似,亦是24小時提供照顧服務,不同之處是負責人非護理人員,屬於老人福利機構。

(三)養護機構:收住生活自理不便,但不帶有管路的老人家,同樣屬於老人福利機構,不過現有的養護機構有些老人家插有鼻胃管或尿管。

(四)安養機構:收住日常生活能力尚可的老人家,亦屬老人福利機構。

(五)榮民之家:收住對象為榮民,大部份屬於日常生活能力尚佳的榮民,為退輔會所屬機構。

  • 二、 社區式長期照護服務模式:

社區式的服務指的是老人家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接受不同專業的服務。

(一)居家照護:指老人於出院後,仍繼續留在家中,接受所需的照顧,仍可與家人維持良好之互動

(二)居家照顧:由非專業人員所提供之服務,主要提供之服務偏重於日常生活之所需。 (三)日間照護:是一種介於老人中心及護理之家的照護,顧名思義白天提供照護,晚上老人家即回到家中,享受天倫之樂,就如同小孩上幼稚園一樣,服務對象為日常生活能力尚可的老人。

訪問大綱

受訪日期:

受訪時間:

受訪地點:台中縣私立信義老人養護中心(台中縣東勢鎮東崎街387號)

受訪者:臺中縣信義老人養護中心之社工員

訪問者:劉佩璇

紀錄者:張尹俞

拍照者:黃若依


感謝貴機構撥時間接受我們的訪問,因為我們的作業:社會工作概論需要一份有關此議題的訪視,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將會詢問一些問題,請您可以輕鬆的接受訪問,不用覺得太緊張。至於我們是第一次做這種訪問,假如有哪些問題問的不夠周到或是有不對的地方,敬請見諒。


1.請問貴機構社服員與志工是如何和貴機構長者做溝通?有無語言上的困難?


2.請問貴機構長者送來機構前,如何過生活?送來機構後是否有得到他們所想要的服務?

3.請問社工員在貴機構至今所碰過最棘手的案件?如何調適自己心情重新面對長者?以及在此案件中,感到最難處理的環 節?

4.在上次的訪問中,您有提過曾有長者為洗澡事件爭吵,甚至打架,可否請您再次說明事件始末?以及貴機構如何處理?

5.在上次的訪談中,您曾經提過長者付不出機構養護費,而由兒女接回照顧,請問機構在此狀況下,是否會去做追蹤?追蹤目的為何?追蹤的時間大約多久?隔多久追蹤一次?

6.貴機構有在做社區照護和機構照護模式,那請問您覺得哪一方面比較難做?為什麼?困難的地方在哪?可否細節說明?

7.請問貴機構長者是否對異性社服員較偏心?例如:餵食,是不是會比較容易接受異性的幫助?可能的原因是…?

8.請問貴機構長著的家屬,約多久來看長者一次?來得頻繁的家庭,長者的身心狀態會不會有所差別?是否也曾有過長者看到別的長者一家和樂,而怨嘆自己家庭不溫暖?如果有,請問社工員如何調適長者心態?如果沒有,請問怎麼預防長者不健康的想法?

9.請問貴機構有和哪些社會資源做連結?

10.在上次的訪談過程中你曾提到有長者本是民間信仰,來到機構後,卻變成基督教信仰,請問為何會有如此的轉變?

11.請問貴機構,若有長者病死、老死在機構內,請問機構的處理流程?以及該怎麼調適機構內的其他長者心情?

12.貴機構怎麼會只想進駐部分社區長者?(只限定某一社區)

13.請問當貴機構長者無法適應機構內的生活時,社工員如何處理此案件?

14.請問貴機構志工制度和訓練如何制定?

15.請問貴機構長者與長者間互動情形?與社工員互動情形?與照服員間互動情形?

16.請問貴機構是否會替長者定期安排義剪?健康檢查?若有,請問多久安排一次?

17.在上次訪談中,您曾提到過長者有幻想症,而造成機構困擾,可否再詳細說明?並如何解決?

18.請問貴機構是否有限制長者上床睡覺時間?若長者不服從的話,是如何解決?

19.請問貴機構是否有定期安排長者外出散步時間?若遇下雨,又以哪些管道來達到同樣健身的效果?

20.請問貴機構是否有人手訓練不足或人力資源缺乏之狀況?如果有,請問如何改善?如果沒有,請問如何預防?

信義老人養護機構服務介紹

台中縣信義老人養護機構是一所將社區和機構照護的機構,但仍以機構照護為主,社區的照護為社工員和照護員一起到案主家,服務長者,據社工員所述,社區中的老人不願到機構,是因為他/她們害怕離開自己所熟悉的地方,但礙於身體不好,又需要專業的照顧,因此,委託機構至家裡做社區照護。

在每天的中午時間,是機構最忙碌的時候,因為是長者吃飯的時間,而機構會視長者的牙齒狀況,看長者是否能咀嚼,而決定餵食狀況,由營養師專業調配。

而機構另有提供為長者作復健的時間,因為長者的身體機能一直在退化,而臥床或坐於輪椅上的長者,需要長時間的復健,身體才能維持原有的機能。機構所提供的復健有:電療、紅外線和簡單的肢體復健,而在每個禮拜二、五下午會有專業復健師來診斷長者的復健狀況。

社工員指出,不管是誰,到了老年的時候,最害怕的一件事通常是死亡。機構長者他/她們所害怕見到的不外乎是死亡,社工員表示,在長者來到機構前,可能是從醫院轉介或是家裡的兒女無法24小時的專業照顧,才送來機構。而在長者身上,可能會有一、兩種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等,而這些慢性疾病都是經由長時間的累積,才發病的,並不是來機構時,才病發的。而當有長者在機構裡病發時,機構會將長者移到最上樓層的病房,當長者往生時,機構會將往生者經由電梯送至地下一樓,再由機構送至醫院。不會讓機構中的長者看到,若有長者問起,社工員會回答,他可能已經回家了。不為長者在心理留下陰影。

機構在每個禮拜五上午固定有唱詩班的牧師來為長者朗誦聖經,為的是提供長者在心靈上的精神支持,希望長者們透過宗教的寄託,可以找到更好的心靈力量。曾有長者原本無宗教信仰,而在上唱詩班的過程中,轉而信奉基督教。機構沒有硬性規定強迫入指定信仰,只是希望長者在最後一段生命旅途中,可以有個精神信仰提供給長者。

結論

社會大眾對老人的看法,許多偏見來自於文化或社會期待老人的刻板印象。而隨著人口逐漸老化,老人議題逐漸被受重視,有關老人福利機構也越來越多。記得在志願服務報告時,有位學姐訪問老人機構,她說了一句話:「每個人都會老!」可惜的是我們都沒老過,不知道「老」是怎麼一回事,有些時候,我們只懂,該為未來的生涯做些規劃,只是,計畫趕不上變化,如果有一天,真的變成了老人,而生活沒有辦法自理時,是否真的能接受到養老院或是機構去過生活,亦或是接受無奈的命運安排呢?或許是待在離自己家較近的機構裡,較有安全感吧,至少,不會有種我是被遺棄的感覺。我們介紹的這個機構,是專門接收在台中縣的老人,是只有侷限在東勢、神岡這些地方的老人,這會讓長者有種還是待在家的感覺,至少想家的時候,再看看窗外的一景一物,仍舊是自己所熟悉的,心中總會安心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