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組織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6年12月13日 (三) 13:06 由 CYUT9529021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社區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

前往: 導覽搜尋

穆斐(Campbell G. Murphy):「社區組織是ㄧ種方法過程,由專業工作者,用來從事於衛生及福利的規劃,它包含著『使能的』技術的巧妙運用社區組織實務的工作者,透過此運用,使工作變為可行,他們提供間接的領導,使公民團體能解決各種共同的問題,如社區中社會服務工作的協調等。認為,社區組織也是社會工作的園地,此園地被許多以社會規劃、協調、解說為主要功能的機構,及接受聯合基金財務協助的直接服務機構等所支配。」(江亮演,民76)

定義

羅史:「社區組織是ㄧ種過程,經由此過程去認定其需要與目標,並設定這些需要與目標之信心與意願,在尋求內外在資源,採取有關行動來達成目標與需要之滿足,此種作法可拓展與發展該社區之合作態度與行為。」(江亮演,民76)

社區組織工作的模型

婁斯曼(Jack Rothman)認為目前的社區工作顯示出相當程度的變異與混淆,而一般學者又企圖以一個「單一模型」或「單一概念」,來涵蓋各式不同的社區組織工作,常常造成更大的誤解。因此他主張以三種模型來詮釋與定義社區工作,分別是:(徐震‧林萬億,1983)

  • 地方發展(Local Development)
鼓勵居民參與決策,並以自助互助的力量來解決其共同問題、改善生活品質。注重草根性領袖的培養與發掘地方資源,強調在民主程序下採志願性合作,居民自助自發。解決社區中的衰敗、絮亂與不良社會關係等問題,注重問題解決的實用性與過程教育性。
  • 社會計劃(Social Planning)
強調理性、有計畫的、控制的、變遷的技術過程。針對實質的社會問題;如身心健康衛生、住宅等問題的處理,以社會研究為基礎,以理性計劃為手段,以大型科層組織運作來執行計劃,比較偏重在實質問題的解決。
  • 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三大模式
透過溝通、協調、辯論、談判、對質等技巧,用行動來促使制度、法律、社區事務進行改革。通常社會工作員是其成員或同夥人,利用大眾組織與政治運作的過程,改變既有的社會資源與權力分配。將「社會行動」付諸行動的有兩個團體:ㄧ是對社會不平(social injustice)表示關切的團體,ㄧ是意識到自己在某些情況下居於劣勢地位的團體。

這樣的分類常被稱之為「社區組織工作的三個模型」(Three Model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actice),或是社區組織實務之模式

社區組織的演進

社區組織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徐震‧林萬億,民72;白秀雄,民65)

  • 第一階段,慈善組織時期(1870-1917)

在問題解決上,以協調合作的方法結合各慈善組織與機構,為日後的社會工作奠定基礎。該會的目標:救濟貧民、避免救濟機構間經費的浪費、避免相互衝突及避免工作上的重複。透過「調查」的方式,提供服務給那些值得服務的貧民("worphy" poor)-最有可能且自願成為自立、維持自己生活的救助申請人;對於那些不值得服務的人("Unworthy poor")則被強迫在救濟院或習藝所內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以上內容大致提起,若想更詳盡的了解請至慈善組織會社

  • 第二階段,「聯合募捐會」及「社會機構會議」(社區基金會、社區委員會、聯合會)時期(1917-1935)

聯合募捐及社會機構會議的興起,慈善組織的經費大致都是有錢人捐募的,很多機構都向同一人募捐,甚至假借養預孤兒的名義,做一些不好的勾當,而引起不滿。這就是社會上要求慈善組織舉行聯合募捐的原因了。早在一八七三年修馬牧師在英格蘭的利物浦就發起聯合募捐,一八九五及一九一○年先後有波士頓猶太人慈善組織協會及紐約耶米拉慈善協會舉辦聯合募捐。但第一個近代聯合募捐則始自一九一三年所成立的慈善事業聯合會,該聯合募捐以一個組織,一次捐款運動,代替許多個別的小團體,結果捐贈者竟三倍於前。

  • 第三階段,社區組織擴張與專業發展階段(1935--)

此階段社區組織過程在公共福利方面大量被引用,一九一三年社區聯合募捐與會議發動福利與救濟動員,來應付當時的失業問題,此當然是一項私人資金來應付急難救濟。

社區組織工作的基本原則

原則一詞,是指工作的正確方向而言,其原則可分為基本原則及工作原則。前者是只根據社區工作的基本性質所引申出來的工作方向,接近理論的範圍;後者則是著重於實際運用的原則。

  • 基本原則分為八項,敘述如下:(徐震‧林萬億,民72)

1.組織的原則:經由組織民眾共同一致的行動,解決共同的問題及需要。 例:某社區內,因為政府要在社區內建立焚化爐,會影響環境,這時社區居民就會發起抗爭活動,以解決共同的問題。

2.養育的原則:社區工作也是一種教育過程,經由教育民眾,使其改變態度、價值觀,除去妨礙社會進步的不好習慣,而使社會更進步、更安定 例:某一社區內居民如果都沒教育的話,他的思想就會跟不上社會,也會使其外在行為出現問題,而為社會治安增添許多問題,藉由教育,也能提高個人素質,增廣見聞。

3.注重全面的利益:社區工作是以整體社區的需要及利益為依歸,實現社會正義。 例:若一社區內,只注重個人需求,相對的付出的成本也很高,也會引來社區居民的抗議,如果是以整體的需求及利益為前提,對社區居民也比較公平。

4.注重平衡的發展:社區工作認定物質及精神方面的建設,認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同等重要。在社區內,注重經濟發展對大家來說都好,因為經濟發展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相對的,社會的發展情況也會位社區居民帶來不少的利益。如果只注重單一方面的發展,那勢必會無法平衡;也許原本可以的到更多資源及利益,但只注重單一方面的發展就會錯失了更多資源及利益。

5.注重社區自助:協助社區居民全面動員社區內部的資源,以達到充分利用資源的效果。一社區內居民自助是很重要的,這能增進大家的向心力與彼此之間的情感,也不會白白浪費社區內的資源了;假使都是借用外在資源的話,那就會產生依賴感,有時也不一定會得到完善的資源;相對的,大家也就會慢慢的疏遠,此時便不再是一個社區了。

6.注重工作生根:社區工作是社區居民自治的過程,鼓勵民眾視參與為其權利,充分發揮自動自發,自助自治的精神與能力。 例:某一社區內,有弱勢群體急需幫助,這時社區內居民就可以團結起來,解決其需求,這時就能讓居民學習如何自治,及學習如何以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7.注重區域性的配合計畫:社區工作雖是以地方發展為主,但也要配合國家區域性的計畫。 例:社區福利的問題,如果沒有配合國家政策的話,也難以推動及發展,也永遠無法了解政府的政策制度,導致會影響到居民享受的權利。

8.注重預防性的服務工作:社區工作強調使居民習得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服務方案的擬定上,須兼顧目前與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

例:某一社區內,遇到了農作物生病的問題,這時居民就會聚集一起,討論如何解決與分析為何農作物會生病,病因又是如何;再來就是擬定一個方案,以後如果遇到同問題時該怎麼去解決及預防此情形又再次發生,如果有遇到了其他的疾病,又該以怎樣的方法去解決比較好。

  • 工作原則分為十三項,大致述說如下:(徐震‧林萬億,民72)

1.對社區寄存現況不滿意,會引發或助長社區內組織的發展。社居居民如果對社區現況不滿的話,就會發起抗爭活動,這時社區居民就有共同的目標及一致的行動,就能促進社區組織的發展。

2.澄清不滿並導入與特定問題有關的組織、計畫和行動中 例:某一社區居民對社區內同意建立基地臺很不滿意,這時社區的代表就必須出面解決其問題,並想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來解決其問題。

3.使引發或維持社區發展的不滿感覺擴大至整個社區,這樣才不會都只是幾個人,而顯的單薄,假使擴至整個社區的話,那麼有共同的想法的人,就能集合成一個群體,也能使他們的問題能有效的解決。

4.解決問題的組織,應網羅各團體所認定與接納的正式或非正式領導人物,兩個團體間應推派出大家都願意接受及信服的代表,不論是做什麼樣的決定或是以怎麼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大家都會認為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組織間也比較不會起衝突。

5.組織須有高度可接受性的目標與工作方法,組織須將各種不同利益的份子集合在一起,成唯一個團體。在目標及工作方法上,方能擬定出叫好的規章,並獲的群眾的支持。

6.對組織方案應包含一些情緒性內容的活動,組織不應只是嚴肅的面對問題,也需要歡樂來抒發共同的情感,以增進大家的感情,也能使組織氣氛較為活絡。

7.組織應善於利用社區中潛在獲外顯的親切與善意,有親切感的組織也較能與居民建立良好的關係,一組織中,如果都只是顯現出冷漠的態度而不具親切感與善意,那大家都會認為這組織是不是不歡迎他們或是不想幫他們解決問題,此時大家便會對組織失去信賴感及信心,也就會慢慢的不再參與組織活動了。

8.應在組織內和組織與社區間,建立主動與有效的溝通,若組織內的溝通方式都是被動的話,那組織間要有效的溝通以解決共同的問題就很困難,要推行一些方案也很不方便。組織和組織間的情感也會漸漸的疏遠,彼此間的一些政策也會無法配合。

9.組織應支持並強化那些它召集以合作共識的團體,組織如果不支持自己召集的團體,縱使它們之間有共識,可是卻不支持它,一味的只是想要找些團體以強化自己的組織,那些跟組織合作的團體就會對組織失去信心,而退出其組織。這樣不僅失去了一個與組織有共識的團體,也會失去了許多促進組織發展的機會。

10.在不干擾正常運作下,組織在程序上應保持彈性,組織如果在程序執行的過程中,都一味的只照程序上的去執行,程序怎麼寫,組織就怎麼做,完全沒有一個彈性的空間,那麼假使遇到矛盾,那該怎麼辦?所以說,組織在程序上應保持一定的彈性,以便遇到程序之外的問題時,能有一個好對策得以解決。

11.組織應有一種配合其社區現況的工作步調,每個社區的工作步調都不一樣,依社區組織得工作步調若太快,則會使社區內的工作步調無法跟上,兩者間無法配合,這時就會產生衝突。所以組織應配合社區內工作的步調,相對的,社區也要配合組織的工作步調,兩者間應互相配合,這樣才能和組織間有良好的關係,也能知道彼此間到底是在做什麼。

12.組織應試圖培養有效率的支持者,一組織如果沒有支持者的話,那組織就會無法生存了。所以有效率的支持者對組織來說是很重要的。他能促進組織的發展、也能使組織的政策順利推行,也能使組織擴大,也能使群眾對組織產生信心、信賴感及提高士氣,認為組織的存在是必要的。

13.組織應在社區中發展其聲望與實力,再一社區內組織的聲望不高,權力不大,那大家對這組織的評語不會很好了。反而會認為其組織無存在的必要;聲望不高,代表其給大眾的印象不好,也可能是在推行方案上讓群眾無法接受,那群眾便不會繼續支持這組織了;權力不大代表,組織在為社區爭取某一項福利時,會很困難,在推行或發表計劃上也有些困難,因為權力不是很大,通常都會被排擠,或是所說的話所建議較不會被接納或贊同。瑣以組織要強健,不僅要聲望好,權利也要大,這樣對社區居民來說才會有保障。

社區組織的目標

社區組織的目標可分為下列六個目標:(甘炳光,民85,P.251-253)

  • 正式目標:指那些支持組織成立的期望及原由,多有宏大理想(如:提高本區居民生活素質)
  • 操作目標:組織內的活耀成員於某一時空下所認同的目標。一般情況下,操作目標奪為正式目標的其中一部份或其引申
  • 事工目標:指社區組織的具體工作目標,重點是要達成一些可量化的工作。一般來說,社區組織的操作目標多為事工目標。
  • 系統維繫目標:指維持組織穩定發展的目標。此目標較易受成員忽略。
  • 顯性目標:實質是指得到成員的了解和認同而公開訂定出來的目標。
  • 隱性目標:指一些未為成員所留意或預計得到,但卻影響著組織推行活動時的方向的目標。

正式目標、事工目標,操作目標多屬顯性;系統維繫目標則多為隱性。

社區組織的功能

社區組織的功能有四種:(甘炳光,民85,)

  • 提供服務:社區組織藉直接提供成員服務駔進社區、群的福利。在提供服務時,可分為:
    1. 消費合作社角色:由於政府或市場上提供的服務不足或不理想,社區組織可集合足夠的消費者資源,直接購買所需。
    2. 另類服務生產者:社區組織直接參與與生產來提供服務,以滿足成員的需要。
    3. 共同服務提供者:社區組織為成員提供服務,此等服務與政府提供的服務相類似,其水平更能獲得政府承認。
    4. 支持政府活動及政策:社區組織可透過經常參與政府發起的活動,藉以支持政府政策,增加政府政策制定的認受性。例如:撲滅登革熱
  • 提供社會及心理上的支持:透過參與服務提供或爭取社會資源的活動,組織成員可獲得成功感及得到認可。例如:單親照顧、讀書會。
  • 促進政治參與:社區組織的政治參與功能包括四方面:
    1. 守柵者:社區組織為成員爭取福利,將個別成員的要求整合,進而向政府提出,謀求政策的改動或提高服務的質與量。
    2. 監察者:社區組織監察政府機關及民選議員的表現。是守柵者角色的引申,
    3. 政治社教化:居民透過參與組織內部的民主討論及組織活動,可學習求同存異的民主精神,及運用政治架構的技巧,減少居民的政治無知及政治的無能感。
    4. 政治控制:政府贊助或主動籌組社區組織,可作為控制居民及分配資源的手段。而透過社區組織,也可讓市民宣洩不滿,減少社會動盪不安。


組織間的關係

組織並不是單獨生存的,在周圍還是有很多其他組織。社區組織必須考慮如何與不同的團體共存;雖然如此,但大部份組織還是希望維持本身的自主性。社區組織也不例外。社區組織與其他組之間的關係大致可分為四類:(甘炳光,1996,P.262-265)

  • 交換關係(exchange relation):社區組織與其他組織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互助合作可善用資源,提高效益。
  • 權力依賴關係(power dependency relation):社區組織與部分其他組織可能會有利益衝突,價值取向又有分歧,彼此不願合作。但遇上某些事工,社區組織可能需要該等組織的資源,於是便出現權力依賴關係。
  • 授權式關係(mandated relation):指由於法力或政府政策的限制,社區組織需要與另一組織合作。一般來說,後者多為政府機關,亦多為前者的贊助機構。
  • 聯合組織(federation):社區組織可獨立運作,也有建立「聯合組織」以增加資源,增強服務能力及影響力。多由各別團體的代表組成,也可稱為「代表性組織」,代表著一群團體、各式各樣的會員。

結語

社區組織是社會工作三大方法之一,也是社會工作的重要環節。它是一地區居民以共同的目的或利益而集合成的一個群體,可藉由此組織來改善其生活環境、提高其生活品質,也讓我們了解到如何有效的去解決問題及如何在組織間溝通。早在一八七○年代就成立了類似社區組織的慈善機構,由此可知,社區意識的抬頭也就是從那時候而起的,直到現今,社區意識的發展已很普遍;而組織與政府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許多方案的推動是要透過政府才得以順利推行;總而言之,社區組織就是利用組織內的工作來協助居民認識社區整體的目標及需要,以社區擬定的方案來協調與發展社區組織,並充分運用社區的內外資源,來滿足社區的需要與達成其目標,以適應社會變遷及生活環境的變遷。

參考文獻

1.江亮演(民76),社會工作概要,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

2.甘炳光,(民85),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中文大學出版社,印行者: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白秀雄(民65),社會工作,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金旭雄2001﹝民90﹞,社會工作博之文化出版:星定石文化發行,P.153

5.陳月娥(民84),社會工作,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P.120

6.唐學斌(民7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社區發展學會印行,P.276

7.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rinciplrs ,MURRAY G. ROSS PROFESSOR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TORONTO,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W YORK EVANSTON, AND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