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照顧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6年12月11日 (一) 06:17 由 CYUT9529090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社區照顧之特性)

前往: 導覽搜尋

社區照顧是利用所謂的正式照顧資源與非正式照顧資源相互交替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非正式的如:親戚、朋友、鄰居,志工等,正式的如:合法社會服務機構。主要是照顧老年、精神病、智障、肢障、感官障礙等問題的人士,使他們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受到最直接的照顧,並且幫助他們獨立生活。

社區照顧之資源

  社區照顧中心的社會工作者要在評估完個案後,提供整體照顧的服務資源給案主。而所謂整體照顧服務資源就是包括了正式與非正式的照顧資源。我國近年來強調非正式的照顧資源,但非正式的資源有限,所以必須要正式與非正式相互配合。

正式的照顧資源

  正式社區資源是指有正式立案的機構所提供的服務。Payne(1995)描述三類照顧的部門:(蘇景輝,2003)

  • 政府部門:主要是指一些立過案的組織,如:社會服務、衛生、住宅、教育等部門…。
  • 志願部門:主要是一種自己主動去服務或組成一個團體,如:各種慈善機構、非營利機構、社區組織、自助會等提供服務。
  • 利有營利機構:主要是以使用者付費為原則,也可說是一種為私人的機構服務。

非正式的照顧資源

非正式照顧資源主要是從個人生活中逐漸擴充的。例如,家人、親戚、朋友、鄰居、同學、志工、宗教等自然助人等所提供的服務。(蘇景輝,2003)

  • 個人網路:包括家人、朋友、鄰居等。就是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做聯繫、接觸、以方便解決個人的問題。
  • 志工:在個人網路資源中,與一般人比較起來,屬於較少人力資源的人。給予他們訪視、電話慰問、還有護送救醫等。
  • 鄰居:需要社工人員協助,建立起案主與鄰居間的良好關係。這樣在面對一些臨時或危急的事情,可以立刻的給予幫忙與協助。
  • 互助網路:主要是連結擁有共同問題的案主組織起來的組織,藉由多認識與自己類似的人,使他們能夠凝聚力量,塑造出團結就是力量的重要精神。
  • 社區增強力量網路:主要是鼓勵案主建立一個行動團體,主要是能夠反應需求和爭取權利和利益的。

社區照顧之特性

  社區照顧的構成要素或特色(萬育維,2001),主要是在提供除了住在醫院或一些診療的機構服務以外的其它選擇。社區照顧能使社工人員,直接的去做支援的服務,它可以針對案主的需要,給予協助。

  • 長期照顧(long-term care)

  主要是以需要長期照顧者,給予他照顧,如:老人或精神病患者。但不代表需要長期照顧的人都需要社區照顧服務,應視情況而定。

  • 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

  主要是減少一些機構式的團體照顧,給予多一點的開放跟彈性。而不是以一個固定的模式來操控社區照顧。

  • 減少對公共照顧的依賴(reducing dependence)

  政府積極鼓勵非正式部門提供社區照顧,促使人們可以利用現有的人力資源互相的幫助。並且符合個人真正的需求,增加多方面的選擇和彈性。

  • 非正式照顧(informal care)

  主要的非正式資源有親人、朋友、鄰居等非正式照顧。而大部份的照顧者,幾乎都是女的,社會常常會忽略照顧者的壓力,而沒有辦法馬上給予協助以及支持。也因經濟的考量,專業的照顧比一般的照顧還要昂貴。

  • 增加參與和選擇(increased participation and choice)

  主要的目標是增強人們自我決定事情並使人們擁有自主權。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及生存方式。如:生病的人有權力選擇要去住醫院,或者是待在家。

  • 需求導向的服務(needs-led services)

  主要以案主的真正需求為目標,而不是地方機構用現有的資源來判斷。應以不同的個別需求,充分的對症下藥,以避免忽略實際上的需求。

  • 成本問題(costs)

  由於近年來提倡社區照顧,可使人們不用花大錢在機構內接受照顧。社區照顧和機構照顧比較起來,可以減少一些成本以及不必要的花費。如:適切的利用地方的資源。

英國與台灣社區照顧之比較

  英國照顧是社區照顧中歷史最久的已超過五十年了,主要是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等影響。對於台灣而言,政治、經濟與社會與英國不同,如果要完全模仿的話,不太可能。而這個過程必須要與經濟和政治互相契合,並進行「本土化」的思考與協調,才能獲得良好的社區照顧。英國的社區照顧並不是完全都是成功的經驗,也有許多制度上的缺點,需要改進,因此,就社區經驗來看,英國已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和台灣比起來,屬於較先進的國家,台灣不但可以從成功的部份學習,也可以在失敗的部份記取教訓,這些對我國社區照顧的實行有很大的幫助。

政策面

  • 英國─社區照顧相關的報告書、政策及法案從50、60、70年到90年都有社區照顧法案的產生,代表著英國的社區照顧政策是持續不斷的一直下去。
  • 台灣─具體的出現或股吹社區照顧是近幾年才出現的。而這幾年出現了一些政策,也奠定了一些基礎,但是,還是凌亂且缺乏系統以及連貫性。

制度面

  • 英國─社會照顧的實施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特別是政府的整合,如衛政和社政部門間的合作。
  • 台灣─目前的狀況,不管是中央或地方,衛政或社政部門的協調以及分工都不足與分工不確,產生了許多的混淆及資源浪費的情況。

服務供給面

  • 英國─對於有需要接受照者,除了家庭照顧外,其服務提供者,主要有地方政府、志願部門、與商業部門所經營的機構等。
  • 台灣─主要倡導社區照顧前的老人照顧機構,還處在封閉的狀態,且政府及明間的互動也欠缺明確的溝通管道,也因此導致社區照顧的障礙。

優勢

  • 英國─(賴兩陽,2002)
    • 社區照顧的服務可以在任何時間都受用,使接受服務的人可以及時得到實質的幫助。
    • 社區照顧可接受更多受服務者,並有預防問題嚴重化的功能。
    • 社區照顧可使一些機構式的照顧減低,如:醫院或護理之家。因此也避免了機構式的照顧造成負面效果。
    • 主要是以家庭為重心。可注意到老人與照顧者的需求,並藉由婦女的訴求與處理,減輕家庭負擔。
    • 擴大以及改變居家照顧,以現金補助直接支持自我照顧、非正式和正式的照顧。
    • 增強社區照顧的能量,並藉由就業、所得、支出、住宅、健康照顧和其他社會服務,改善社區照顧的環境。
    • 結合與協調家庭照顧的其他資源,如非正式照顧、正式照顧。
    • 確立了照顧管理者在社區照顧重要的角色。
  • 台灣─
    • 強調社區相關福利服務還有生活中的輸送服務以及增加民眾參與與民眾的需求。

劣勢

  • 英國─(賴兩陽,2003)
    • 社區照顧策略包含了政治目標,認為可以因此提供了社區照顧而減少政府支出,此也代表著福利不公平與政府推卸責任。
    • 社區照顧沒有明確的政府投入,尤其是資源的配置。
    • 社區照顧服務─直受限於危機處理以及突然性的介入。
    • 實務上,「社區照顧」往往無法避免靠家人與親友的照顧,沒有家庭有利的支持,社區照顧是不會存在的。
    • 家庭照顧大部份是靠婦女來支撐、沒有報酬、也沒有專業的訓練或實質上的支持。
    • 靠婦女擔任照顧的角色,越來越受到質疑,應該要男女皆可擔任。
    • 因為社會的變遷、人口的變化以及經濟的不穩定,使得靠家人照顧越來越困難,因為如此社區照顧就很難去支撐非正式照顧的網路。
    • 因為國家對社區照顧的能量有相當大的衝擊,所以會造成社會服務支出機會越來越小。
  • 台灣─
    • 政策不明確且政府的部門間欠缺整合、民間與服務使用者對社區照顧的發展都沒有概念,這樣對社區照顧的資源,將有很重大的影響。

結語

  長期照顧的人士的主要照顧是家庭,但現在家庭逐漸在變遷、人口生育率越來越低,造成人口老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社區照顧要結合政府及社區和社工人員的力量去協助家庭照顧。使需要協助的人,能受到最適切的照顧與協助。並且要多應用正式資源以及非正式資源來落實社區照顧。

參考文獻

  • 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164頁)-,蘇景輝,2003,引用Payne,1995。
  • 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162~163頁)-,蘇景輝,2003,引用Frolan,1981。
  • 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102~104頁),萬育維,2001,引用Payne,1995。
  • 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120~121頁),賴雨陽,2002,洪葉文化。
  • 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122頁),賴雨陽,2002,洪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