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行 178: 行 178: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邱德財(2006)。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台北:張老師文化
+
*邱德才(2006)。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25.htm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25.htm
 
*劉焜輝(1976)。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天馬出版社。
 
*劉焜輝(1976)。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天馬出版社。

於 2007年1月19日 (五) 17:30 的修訂

  諮商是指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員,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協助前來尋求幫助的當事人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並且進一步提升其生活適應功能為目的的一種互動過程。(邱德才,2006,p17)

  「心理諮商」一詞可由下列兩個不同的觀點來界定:

1.諮商可視為輔導的歷程。支持這個觀點的人認為諮商是一種教育或學習的歷程。

2.諮商可視為心理治療的歷程。支持這個觀點的人將諮商視為再教育或習慣矯治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人員,運用其專業知能,對生活適應困難或心理失常者給予適當的幫助,使之改正不良習慣,重建態度人格從而恢復健康的人生。(張春興,1992)


諮商的應用

學校諮商

  • 學校諮商的涵義

  學校的教育目的是以發展學生健全的人格,但大多數都只偏重於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青少年的情緒、行為方面的發展,導致青少年產生不良行為、嗜好,也無法灌輸知識給他們。因此,諮商在學校也是佔有一席之地,想要有良好的學習效果,需使教育與諮商相輔相成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最大的目的。

  • 學校諮商的特徵與限制

1.應該是以全體學生的學習及日常生活為對象,不該只是針對不良適應的學生,因此諮商就要由全體的師生來實施,但不可能要全體老師都精通於諮商這門技術,這時專任諮商員便扮演著學校諮商的核心角色。

2.實施諮商前,諮商員與來談者皆屬於學校這個機構,即是有相當的接觸,也較容易建立友好的關係。

3.可以從各角度觀察學生,例如:社團、學校活動、學生會等,而不是單一的學業成績、教室內的活動。同時老師對於學生的家庭背景及生活環境也有機會了解,更能夠及早發現學生的不良適應、行為加以治療。

4.學校諮商在預防學生的不良適應與問題行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平常的教學技術中如果能導入諮商,促進兒童與青少年的發展,將對於不良適應及問題行為的發生有所防止。

5.學生的生活都與學校息息相關,在學校對於學生實施諮商最能發揮其功能。因此,學校可以在教育計畫及實踐中實施諮商,其效果會更加顯著。

6.學校諮商可作較長期的追蹤研究。學校在改進學生的不良適應或問題行為之後,可以隨時隨地拜訪諮商員,探討其治療結果、觀察其後續發展。

7.擔任諮商的教師除了諮商員必備的條件之外,還須具備下列條件:(1)對於課程、各科教學、班級管理等學校與班級狀況具有關心,而想加以改進;(2)為了實施輔導或諮商,能夠與其它教職員、家長及其他機構合作;(3)努力去了解學生的家庭或地方社會之環境。

  • 學校諮商員的角色

1.與學校輔導工作的領導者擬定輔導組織與計畫。

2.充實諮商設備或工具,實施與教職員、父母及學生的諮商。

3.對於其他教職員提供諮商技術或意義的了解,而積極合作。(劉焜輝,1976,頁186-189)

司法機關及感化機關的諮商

  • 意義

  感化教育基本上是為了提高被感化者的人格,因此,諮商就成了改變人性不可缺少的手段。諮商不僅在處裡少年犯罪的法院實施,亦被導入感化教育機構。諮商之所以被用在司法機關或感化教育機構,是因為下列的理由:

1.現代對於青少年犯罪的行為特別重視感化教育。應該適當的調整家庭與社會環境,去糾正、改進青少年的不良行為,這個觀點的本質與學校教育的目標或功能並無差異。

2.感化教育通常基於下列因素而未能收效。第一、可能由於拘禁的生活,使得被感化者對於社會或權威(尤其對於感化機構的職員)產生強烈的敵意或反抗。他們往往會加強與友伴的連繫,進而形成非形式的團體,躲在自我封閉的社會中。如果要與感化教育的職員增加溝通機會,提高感化教育的效果,就非得仰賴諮商不可。第二個阻礙感化教育效果的因素,與拘禁生活有關,被感化者來自拘禁所伴隨的罪惡感,將導致情緒與精神的苦惱。

  • 特徵與癥結

  被收容在感化機構的青少年,一方面由於拘禁而痛惡法律制裁的嚴厲與罪惡感,一方面對於權威的憎惡或反抗也會增加。青少年缺乏面對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的問題,他們心中往往有敵對意識、憎惡、自卑等否定感情,所以對諮商抱持著消極的態度。因此,諮商員要與被感化者之間建立良好關係也有許多困難,而諮商就限制在收集表面上的資料,這正是感化機關實施諮商的癥結所在。對於被感化的青少年實施諮商應注意下列幾點:

1.諮商員須自覺到所實施的諮商是在施行感化教育的機構為之。

2.諮商的失敗可能使得受感化者拒絕回到正常的人際關係、拒絕社會規範,因此諮商員應幫助受感化者解決與權威之間的衝突。

3.因為受感化者並非自願來談,對於友好關係的建立應該特別注意。

4.接納不能包括犯罪行為的合理化或權威的否定,接納是指迫使其產生不良行為的生長環境、罪惡感或對於權威的敵對意識之感情。

5.被感化者的意識往往受到感化機構內友伴團體的限制,因此,若能改善團體規範或氣氛,對於個人的影響必定更大。(劉焜輝,1976,頁189-191)

醫療機構的諮商

  • 意義

  心理狀況可以導致疾病的產生,心理上的安定亦可增進疾病的治療。患者通常是處於心理不安的情況,而心理不安會使得疾病痊癒緩慢,因此,在醫療上也需要諮商。一個名醫,往往也是一個熟練的諮商員。

  • 特徵與癥結

1.往精神科求診的患者,無論是精神症或心理症都是重大的症狀,除非是熟練的諮商員否則很難見效。

2.患者通常對於醫學都十分依賴,期待可以快速的矯正治療,對於需要藉助自己力量解決問題的諮商,容易導致失望與不信賴。如果以疾病為話題中心,既可以滿足患者對於醫師的依賴需求,又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直接對於治療有益的,包括指導式之諮商。

3.諮商員不僅要與患者建立諮商的人際關係,同時也要與醫師及護士之間建立良好的角色關係。諮商員必須透過溝通、增進互相的了解,對於自己的工作任務具有信心,認清要實施諮商的任務,誠實去實施。諮商員、醫師和護士這三者間的關係應該是非常融洽的。

4.諮商員對於患者的行為特徵應該有所了解,也能預測患者以後的行為傾向,向醫師或護士加以說明,提高她們對於患者的了解,將有助於治療計畫的擬定。 (劉焜輝,1976,頁191-192)

社會福利與兒童福利機構的諮商

  • 意義

  社會福利的目的,是基於尊重人性的精神,對於因為貧困、疾病而有社會問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個人或家庭給予援助。在社會福利的工作上,個案研究和團體工作是基本方法之ㄧ,諮商更是居於中心地位。在對象或方法上,都是從尊重人性的觀點,採取合理而科學的方法,趨除社會的不良適應,幫助他們可以過著健全的生活,因此,在精神上可以說等於是諮商。

  • 特徵

  在社會福利工作上,對於問題的解決方法往往採取指導式較多,根據需要,提出勸告、鼓勵與暗示,效果較大。但應該注意下列幾點:1.諮商員所給的指示應該適合來談者的能力和理解力;2.指示應該避免太過於武斷。   福利工作的諮商對象牽涉到福利、兒童、保健、身體障礙者的復健、智能不足者的自立更生和婦女等。因此,是為了發現調整環境的方法而實施諮商。諮商要有效,來談者本身條件之一,就是要發現一絲生活的希望。 (劉焜輝,1976,頁193-194)

企業界的諮商

  • 意義

  企業諮商人員的能力將影響未來執行工作的成效,因此企業界實施企業諮商時對諮商人員之招聘,應先篩選出企業諮商人員所應具備的能力項目,並依照各能力重要性來作為遴選標準,以招聘適合在該企業內從事企業諮商之工作者。 http://www.hrd.gov.tw/epaper/59/edm59-05.htm

  提供員工人性化的服務,協助其解決問題,也可以協助企業組織達成其生產的目標。而企業主也認為,要協助公司成長、維持勞資和諧及穩定員工的工作與生活,有需要設立專責部門為員工服務。 (林青青,1987)

  企業內部隨時會面臨到員工心理諮商的需求,反而隨著時代的多元發展更顯得重要。昔日企業可能因為經費短缺、管理者不支持、員工排斥及缺乏設立企業諮商制度的經驗等因素,而使得企業諮商制度的設立受到阻礙 (Wyers & Kaulukukui,1984)。

  • 特徵

1.需要兩個人參與-諮商人員及個案。

2.乃為一溝通的行為。

3.協助員工去克服一些問題。

4.旨在減少員工的困擾與情緒上的失控。

5.增進組織的績效。

6.幫助組織更人性化與周詳化。

7.由專業或非專業人士來進行諮商均有可能。

8.既牽涉了個人問題也與工作攸關。

9.必須顧及隱私及個人化。 (朱承平,1997)


諮商人員的特質

  諮商者的性格和行為會造成諮商的差異,其受監督、接受個案的失敗和批評、以及了解自己限制的意願,決定其以後是否會是一個功成名就的諮商員。(ScottT.Meier&SusanR.Davis,1993)

  • 1.認同諮商的價值,願意投身於諮商工作
  • 2.能運用有關人類行為的理論和知識
  • 3.已接納和尊重的態度,表達出對人的善意與關懷
  • 4.以真誠的方式與當事人溝通,並誠實的面對自己
  • 5.能建立具系統與次第的工作流程
  • 6.能檢核自己工作成效和能力
  • 7.以客觀得思考,有系統的了解當事人的問題而不作預設的價值判斷
  • 8.有效的運用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
  • 9.擅長某些獨特領域的理論和知識(如婚姻,生涯,壓力等),對當事人有深入的協助
  • 10.對個人有較深入的覺察和了解,並將專業自我與個人自我坐一良好的統整

(邱德才,2006,p27-31)

團體諮商

  團體諮商是一種助人的過程,始於團體成員對自己私有世界的探討;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擬訂具體可行的目標,並在團體中,成員嚐試改變行為,並學習新的行為方式。運用團體互動的過程,協助成員認識與解決生活的問題,進而促進個人的自我了解與自我接納,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 (陳麗娟,1985,頁3-6)

1.專注

領導者透過各種訊息傳達出對成員專心、注意的態度,成員感受到尊重、接納,進而信任領導者並積極參與團體活動。

2.傾聽

領導者全神貫注於成員表達的語言與非語言訊息,而不做任何的平價與批判。領導者不僅保持沈默,且用耳去聽、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與覺察,一方面可明確區辨成員遞訊息的意義與內涵,一方面也可傳遞對成員的接納、關心與尊重,引導成員積極參與、自我表露與深入探索,並獲得成員的信任。

3.重述

領導者以不同詞句來表達、澄清或確認成員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避免因誤解衍生成員的不信任感或減低參與意願。善用重述可校正自己與成員互動內涵,澄清互動訊息,讓溝通訊息更為明確,讓成員感受到領導者的主動傾聽、支持與尊重,往往可引導成員更深入自我探討。

4.具體

領導者引導成員更明確的表達經驗、行為、或感覺,針對特定方向深入探索,避免漫無目標或籠統抽象的敘述。「具體經驗」乃發生在學生個人身上或與他人互動的事件。「具體行為」乃學生所做的事或動作反應。「具體感覺」乃伴隨經驗、行為而來的感受或情緒反應。

5.發問

領導者運用種種開放式問題,來引導成員表達,以協助其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發問必須以良好團體氣氛、良好團體互動為基礎。

6.引導

領導者為強化團體關係、釐清成員思緒,協助其表達情感、促使成員更深入自我探索,避免成員偏離主題或目標、探討新策略與目標所運用的技術,引導以直接發問、肢體支持來達成上述目標,此技術通常與發問、傾聽、支持等技術結合運用。

7.同理心

領導者站在成員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再將結果反應與成員的歷程。此技術可增進相互信任與和諧,鼓勵成員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索。同理心包括傾聽、辨識、溝通三個歷程。

8.支持

領導者給予成員充分的關懷、積極的鼓勵和增強,讓成員獲得尊重,樂於參加團體,更可激勵其自我成長與自我超越。通常青少年會懷疑自己的想法不夠好、不夠完善,深怕提出想法會遭受鄙視或責罵,若領導者能運用支持技術,並教導成員學會支持技術,成員將會獲得增強與鼓勵,強化自信與自尊。

9.面質

領導者針對成員在語言與非語言訊息、前後看法之差異或矛盾,與成員更深入探討,其能促使其更坦然面對自己、增進成員自我覺察、協助面對想逃避之思想、行為或感覺。面質可方為建設性面質、消極性面質。

10.自我開放

領導者表達出在團體中此時此地事件的感受或人生經歷,以引導成員自我開放,增進成員對領導者的信任,與促進團體更深層的互動。

11.保護

領導者讓成員在團體中免受不必要的心理或身體威脅,讓成員在團體中充分成長。

12.摘述  

領導者為摘扼要敘述團體互動或活動內容,以轉換主題或結束活動所用的技術。摘述通常具有歸納活動內容重點、銜接各種活動、維持各項活動連貫等功能,避免讓成員參加團體輔導感到支離破碎,避免讓活動主題難以連貫,對提昇參與動機亦有助益。 http://content.edu.tw/primary/fellowship/tn_nt/tag.4.4.html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