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兒童課後陪讀計畫——以基督教救助協會為例"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過程與經驗)
行 46: 行 46:
  
 
===過程與經驗===
 
===過程與經驗===
以下是對救助協會台中辦公室<u>蔣先生</u>的一些訪談:<br>
+
以下是對救助協會台中辦公室<u>王莪先生</u>的一些訪談:<br>
 
'''''Q:請問你們最早開始想成立課輔班的想法是什麼?'''''
 
'''''Q:請問你們最早開始想成立課輔班的想法是什麼?'''''
  
行 73: 行 73:
  
 
在屏東的枋寮信義會為了讓親子之間關係改善,所成立的「親子成長營」已經舉辦一年多了。每個月密集邀請家長參與,先讓家長了解孩子心理,進而知道孩子的需求,以增進親子關係。成長營中有兩位小孩,分別是晶晶與皮皮,他們的爸爸原先不理會孩子的感受與要求,參加幾次成長營之後,認為學到不少東西。現在晶晶邀爸爸一起參加成長營時,爸爸都會盡量抽空趕來。
 
在屏東的枋寮信義會為了讓親子之間關係改善,所成立的「親子成長營」已經舉辦一年多了。每個月密集邀請家長參與,先讓家長了解孩子心理,進而知道孩子的需求,以增進親子關係。成長營中有兩位小孩,分別是晶晶與皮皮,他們的爸爸原先不理會孩子的感受與要求,參加幾次成長營之後,認為學到不少東西。現在晶晶邀爸爸一起參加成長營時,爸爸都會盡量抽空趕來。
 
  
 
===服務內容===
 
===服務內容===

於 2007年5月11日 (五) 07:47 的修訂

條目的重點,應在「弱勢兒童課後陪讀計畫」,以及基督教救助協會如何執行,

而不是介紹「基督教救助協會」。如果你們想要介紹的話,我倒建議另開一個頁面,
把與「課後陪讀計畫」較無直接相關的部份移過去。這裏可以很快的切入主題。
可以在首句中直接引入「弱勢兒童課後陪讀班」那段之內容。下面標題就接續著講「方案簡介」。
首句請參考如何寫出好條目。
有訪問的話先把訪問大綱放上來(把你們要問的問題寫出來)。
我想看到的是,他們提供的服務時,不為外人所知的實務經驗,以及其影響。
謝謝老師的指正我們已經將救助協會之介紹,連結至救助協會網站,未來將重點放在「弱勢兒童課後陪讀班」若仍需修改再請老師指導,謝謝


前言

有問題的孩子通常來自有問題的家庭,當大多數家長推崇「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時候,有多少孩子,是連跑的能力都沒有,因為他們已經輸別人太遠了;若我們還不能拉他們一把,將來很可能製造更多的社會問題。讓教會在社區發揮更多功能,透過幫助孩子,就能幫助無數暗自落淚哽咽的家庭。

基督教救助協會簡介

基督教救助協會成立於1998年,由孫越擔任創會榮譽理事長,以「重大災難救助」及「社區服務」為兩大重點。本會與台灣人民一同走過象神風災、921大地震、SARS等重大災難,並透過整合全台灣400多間教會,建立社區型關懷網絡,以協助社區於急難救助、家庭發展與健康社區三方面發展深度的在地關懷服務。

弱勢兒童課後陪讀班源起

  • 基督教救助協會自2004年7月起與1919服務中心合作,為貧困、單親、隔代教養、身心障礙者和外籍配偶之子女等經濟弱勢家庭之國小學童設立課後陪讀班,以課業輔導、品格及生命教育與關懷兒童家庭。

弱勢兒童課後陪讀計畫-方案簡介

在台灣平均每一天有187對夫妻離婚。每8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是外籍新娘所生。在社會生態急速變遷衝擊下,家庭組成已形成多元性。而離婚又造成單親兒童及隔代教養兒,加上外籍新娘子女無法克服社會適應之困境,導致學業成績落後,遭受同學歧視。
部分家庭因為經濟資源不足,導致生活在此類家庭的兒童經歷貧窮、照顧不週。以上弱勢家庭孩童經常發生課業學習落後、人際關係不協調、人格發展偏差等各種問題。


計劃簡介

弱勢兒童課後陪讀計劃是為貧困、單親、隔代教養、身心障礙者和外籍配偶之子女等經濟弱勢家庭之國小學童籌設課後陪讀班,施以課業輔導、品格及生命教育。讓無法得到父母妥善教養,或無力負擔一般安親班、才藝教室或補習班費用的孩子,在身心靈體上得到足夠的餵養與關顧。同時使經濟情況較差的家長無後顧之憂,得以安心工作,進而改善家庭經濟與生活品質。


計畫目標

  • 兒童完成當天學校作業
  • 孩子學習品格/生命教育
  • 降低負面情緒對別人的干擾
  • 幫補家長指導子女課業之功能
  • 關懷訪視弱勢家庭
  • 增加老師教學知能及關懷家庭的能力

服務對象

  1. 家境清寒之弱勢家庭。
  2. 家庭功能發生問題之弱勢家庭。例如:隔代教養(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祖父母負擔教養之責)、單親、外籍配偶之子女等。
  3. 父母因離婚、家暴、欠債、或者酗酒吸毒而不克盡責者,甚至交錯綜合以上各類現象。
  4. 家庭中途變故,一時失去家庭功能者。

過程與經驗

以下是對救助協會台中辦公室王莪先生的一些訪談:
Q:請問你們最早開始想成立課輔班的想法是什麼?

A:剛開始成立想法只有二點,第一點就是提供孩子下課有個安全的地方,讓父母親可以安心工作。第二點就是幫助孩子完成當日功課。

Q:請問在初步執行是否遇到什麼困難?

A:或許學校在初期會有點懷疑教會的功能,而在我們將DM給學校的時候,並加以說明,我們希望給孩子的協助,以及我們所設定的家庭時,學校大多會很樂意配合。

Q:請問目前在台中市你們幫助多少教會成立課輔班?

A:其實目前台中市的教會,我們並沒有提供任何金錢資助,有的是提供經驗與想法。就「忠孝路長老教會」為例,我們與中興大學黃老師配合,讓一些興大的學生志工進去幫忙,因為這些孩子情況各個不同,要幫助他們突破課業的困境,其實就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加上有些學習遲緩、有些過動,甚至拒絕學習等,所以我們盡量在教會自主的情況下,予以協助與提供想法。

Q:除了台中市,還有哪些地方是你們推行的重點?

A:對於目前社會的家庭的變化,確實我們看到許多有這方面需求的家庭,所以除了台中是,目前在台中縣、彰化、雲林、南投部分,我們也先後資助了十七間教會成立課輔班。


經驗分享

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公關資源處文宣組長李淑美說,而實際輔導孩子課業時,發現不少孩子缺乏求學動力,會到陪讀班輔導的孩子不少是因隔代教養、家中經濟問題嚴重或外籍配偶家庭等。祖父母無力教養或管教孩子,父母親因為經濟困難無力負擔安親班費用或無暇照顧孩子,這樣的環境常造成兒童無法專注在課業上。

藉輔導兒童課業中發現,孩子們的家庭生活出現問題,為此「課後陪讀班」的主要目的除了增進孩子們的課業成績外,也希望培養孩子健全品格,調整不良習慣及建立自我自信心。「但是,回家之後呢?」如果孩子下了課回家後,家裡依舊不對孩子給予正面回應,反而加以駁斥,如此又會使得孩子回到原點。   「孩子課業問題的根本是家庭的親子關係」。而改善親子關係是一般安親班難以顧全的,因此陪讀班在照料孩子的課業、生活之餘也會探訪各家庭了解問題,再給予幫助。有時也會開辦親子課程增進親子關係。

在屏東的枋寮信義會為了讓親子之間關係改善,所成立的「親子成長營」已經舉辦一年多了。每個月密集邀請家長參與,先讓家長了解孩子心理,進而知道孩子的需求,以增進親子關係。成長營中有兩位小孩,分別是晶晶與皮皮,他們的爸爸原先不理會孩子的感受與要求,參加幾次成長營之後,認為學到不少東西。現在晶晶邀爸爸一起參加成長營時,爸爸都會盡量抽空趕來。

服務內容

  • 課業輔導:
    • 輔導孩童完成課業,協助在知識上之理解力。
  • 生命教育、品格教育:
    • 教導孩子認識自我、性別差異與相處、自我保護、問題解決、生活適應技巧、人際溝通,人與環境等學習,以塑造良好的品格,提升兒童的情緒管理與人際適應。
  • 家庭關懷訪視:
    • 透過訪視、關懷家庭成員之互動,協助面對危機及生活調適,增進其家庭功能,並形成支持系統。


真實案例分享

案例一
阿則(化名)的媽媽是越南新娘,在他兩歲的時候回越南就沒有再回來了。爸爸因車禍有精神障礙,家中還有叔叔留下的三個孩子(叔叔因卡債問題已離家),全家經濟來源只靠父親的中低殘障生活津貼,以及奶奶撿拾資源回收維持生活。因在家中得不到愛和關心,又常受表姊欺負,雖然奶奶對他期望很大,但也愛莫能助;來到安親班後,為了吸引注意,常會對其他人告狀,本身也不容易專注,又有點過動,功課又常常跟不上,經過遊戲治療,其各種偏差行為、專注力已大有改善。

案例二
可可(化名)的父母親都是聾啞,三歲以前,可可交給保母撫養,三歲以後則送去學習手語,以便與父母溝通;父親雖然有上班,但因為可可下課後無人說話,關門開門母親也聽不見,造成可可下課後便到處「閒逛」,有時逛到百貨公司打烊才回家。剛到課輔班時,發現可可有說謊與偷竊的習慣,課輔班老師陪同他一起到商店,並表明身份,將偷竊之物歸還,以後便沒有再犯;但由於可可家庭生活大多無法用言語溝通,以致於她在國語文方面能力明顯不足,咬字無法很正確,經過老師不斷指導,功課明顯進步許多。


案例三 夜歸少年成天才鼓手
小豪(化名)是原漢通婚的孩子,父母離婚後,小豪每天在外晃蕩,常過十點後才回家,母親因此差一點就成為憂鬱症的患者,之後,台北神愛教會(中山北路)顏牧師幫助小豪進入陪讀班,一開始,他不只不做功課,且常常破壞東西,還會再聯絡簿上回老師家裡發生這種事(父母離婚)讀書還有什麼意義,為了讓他發洩情緒,教會請老師教他打鼓,兩個月後老師發現他竟然是打鼓奇才,一般人要半年,他卻三個月就能與樂團一起在台上領敬拜,媽媽看見孩子改變非常欣慰,後來成為教會志工,更不可思議的是,離婚的父親也回來了,為了兒子現在在教會教電吉他,連酗酒的阿公也成為打鼓的志工,因為課後陪讀的介入,孩子改變了,家庭恢復了,這樣的品格教育全家老少均受惠。

服務效益評估分析

來到課輔般的孩子,由於長期受到忽視,缺少家庭溫暖,孩子大多自發性偏低,加上在家得不到讚美與支持,往往比一般小孩多一些偏差的行為。 在弱勢課輔班一段時間,老師針對各個小孩所表現的行為,細心觀察,加以修正,並給予支持與鼓勵,隨著功課的進步,孩子也增加許多自信心。
但由於家庭情況大多不會有很大的改善,孩子回到家裡,所要面對的難處還是一樣,所以常常在寒、暑假過後,便會發現孩子又出現一些情緒、行為的偏差,使身為課輔班的老師,十分難為。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