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間社會工作"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0: 行 10:
  
 
一、存在主義社會工作
 
一、存在主義社會工作
 +
 
1.過程認同(process-identity)
 
1.過程認同(process-identity)
 
當我們理解到生活世界的全景時,我們對世界的情感與經驗便不再有價值判斷,也不會受到任何外界的限制。
 
當我們理解到生活世界的全景時,我們對世界的情感與經驗便不再有價值判斷,也不會受到任何外界的限制。

於 2006年11月28日 (二) 07:06 的修訂

前言

   不同的社會工作理論或模型是不可比較的(solomon,1976),因為不同的理論或模型在處理不同的對象、情境與功能。但是將不同的理論加以歸類分析,是有利於實務工作者理解其適用性。因此,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林萬億,2002)採系統的觀點,將這些理論依微視(micro)、中觀(mezzo)、和巨視(macro)三個層次來加以歸類。

定義

   基本上,不同的社會工作理論或模型是不可比較的(solomon,1976),因為不同的理論或模型在處理不同的對象、情境與功能。但是將不同的理論加以歸類分析,是有利於實務工作者理解其適用性。佩恩(Payne,1997)將社會工作理論分為三組,依其活動與目的不同而有反身-治療、個人主義-改革主義,以及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等。
   這樣的歸類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個人到社會、從治療到改革的兩條軸線,但是,這兩條軸線被交錯為三個類屬,就出現了部分重疊的現象,例如認知行為、任務中心被擺在個人主義-改革主義這一組,不如放在反身-治療這一組,因為這兩種理論也是治療的一種,只是焦點不同而已。尤其佩恩(Payne,1997)自己也把危機干預與任務中心模型放在一章來討論,在歸類時又把它們分開,令人不解。
   因此,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林萬億,2002)決定採系統的觀點,將這些理論依微視(micro)、中觀(mezzo)、和巨視(macro)三個層次來加以歸類介紹。也就是可以處理的問題從個人的、心理的到制度面的問題。這個模式即生態理論中的微視面(microsystem)、中介面(mezzosystem)、和巨視面(macrosystem)的服務(許臨高,2003)。而其中,中觀或中介(即本班許老師所稱的居間)係指:社會工作被當作是針對個人提供的福利服務之一種面向,為了使社會工作操作得更有效,因此,嘗試將社會變革得更公平,或者經由個人與社區的成長來創造個人和社會圓滿。此類理論包括社會發展、系統、認知行為、任務中心等。(林萬億,2002)

其相關理論

   其相關理論有存在主義社會工作、系統理論、生態觀點,分別介紹如下:


一、存在主義社會工作

1.過程認同(process-identity) 當我們理解到生活世界的全景時,我們對世界的情感與經驗便不再有價值判斷,也不會受到任何外界的限制。

2.創造權力(creative power) 有賴於完成一個滿意的產品,及創造高品質的經驗,以及超越極限。

3.由愛產生接納的(love-generating-acceptance) 這是一種痛苦的經驗,試圖接納一些有時與我們認知相悖離的人或經驗的現實與價值。(林萬億,2002)

二、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的主要概念如下: 1.系統實體有其界限(boundaries), 在界限內生理與心理能量是互換的。

2.封閉系統(closed system)無跨越界限的交換,猶如在一個封口的容器中。

3.開放系統(open system)猶如茶包在裝滿熱水的茶杯中,熱水滲入茶包內,而茶汁流出,但茶葉不會外溢,能量超越界限且相互滲透。


系統運作的過程有以下五個概念: 1.投入(input) 能量跨過界限供應給系統的過程。

2.生產(throughut) 系統內能量的操作。

3.產出(ouput) 能量的效應釋出系統的界限外。

4.回饋環(feedback loop) 藉由產出對環境的影響而麼將資訊與能量回送月至系統。

5.能量函數(entropy) 系統使用其自身的能量保持運作,除非它們能從界限外接收到投入,否則將耗盡且死亡。(林萬億,2002)

三、生態觀點

中觀理論用於家庭中有障礙者

結語

參考文獻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林萬億著,2002年,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周月清著,2001年,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論務,許臨高著,2003年,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