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的類型"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Version|2007/10/14|}}
+
要組成一個團體通常必須要有兩人以上,沒有團體是由一人組成的。團體的定義之廣,不論是自然組成的或是人為組成的團體,大部分都是在有特定目標或是一定機緣下所組成而之。他們藉著認識參與團體來認識團體中有共同目標的人,以及團體中的活動行使規則使團體更有凝聚力。因為有團體的產生,人類的需求理念得以藉著團體來發聲執行。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
'''團體的類型'''是至少兩人以上,且為了共同目的或相近的旨趣所組成,在經過一次或多次會面後,成員間產生了認識、情感與社會交流,為了實現共同目的而出現的一系列規範,並發展成集體的目標,形成了凝聚力。而每種團體類型,都是依據成員最主要的目標加以分類而成的,各個類型的團體,並非是彼此互斥而獨立存在的,大部分的團體會是以兩種以上的團體類型組合而成的,如此才能同時滿足多樣性的目標。
+
3 你的定義是「團體」的定義,不是「團體的類型」
+
定義不用打個「*定義」,直接放句首就好。
+
  
  4 定義還是「團體」。
+
  4 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改進,但英文自己讀了,很好。另,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不要有的舉例,有的沒有。有用自己的話講嗎?
+
文獻引用格式不甚正確。
+
=='''以成員關係分'''==
+
  
'''1.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可以是小到容許成員面對面(face to face)來接觸的,而接觸的時間可以是長到足以建立恆久關係,並使成員間相互認同與影響的。(徐震、林萬億,1990)
+
=='''''壹、前言(Preface)'''''==
 +
在現代社會裡,團體越來越普遍也是一種趨勢。因為有人類的努力、及行為模式與其他需求條件的不同,人類開始發展組成不同屬性的團體。藉組織而成的團體可拓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情感交流。因為有團體的種類區分,也使得人類找到自己的需求歸屬。
 +
=='''''貳、以成員關係(Relation)來分'''''==
 +
;定義(definition):用不同的方法實施並且有相同關係或因一定時間培養建立關係組成。
 +
;基本團體(primary group):『又譯稱初級團體,這種團體小到容許成員面對面(face to face)接觸』(徐震、林萬億‧民72‧P174)。因成員之間接觸時間長,培養有ㄧ定關係,使互相有認同與影響。
 +
;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這種團體提供或多或少的親近關係,但成員間不ㄧ定必須見面或認識』(徐震、林萬億‧民72‧P174)。成員的組成主要是由於有共同利益關係或相同旨趣。
 +
=='''''参、以團體的導向(Lead)來分'''''==
 +
;定義(definition):爲滿足,團體達成任務、目標方向不同。
 +
;心理團體(psych group):『這種團體較非正式(informal)與同質性(homogeneous)』(林萬億‧西元2003‧P375)。主要在於使心理獲得滿足,並與人發展適應人際關係。例如:[http://www.heart.net.tw/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給予團體、輔導心理諮商的資訊,對於諮商方面的專業倫理也有研究報告。
 +
;社會團體(socio group):『這種團體較正式(formal)與異質性(heterogenous)』(林萬億‧西元2003‧P375)。爲追求目標而加入,重視工作的效果。如:[http://www.worldvision.org.tw/ 台灣世界展望會],照顧貧困弱勢遍及各地,給予人道救援,及發展重建工作使其得到幫助。
 +
=='''''肆、以團體的組成(Constitute)來分'''''==
 +
;定義(definition):通常組成團體較不積極也不合作居多,因某些因素而組成或是無形之中就組成的團體。
 +
;強制團體(compulsory group):『又叫聚合團體(convened group)、非自治團體(not self-governing group)或非自決團體(not self-determing group)或外力影響團體(influence by outside forces group)』(徐震、林萬億‧民72‧P175)。這種團體不聽取其成員意見,攻擊性強易於怠惰。如班級、軍隊、精神科診所的案主。
 +
;組成團體(formed group):『又分機構組成團體(agency-formed group)和工作員發起的團體(worker-initiated group)』(徐震、林萬億‧民72‧P175)。成員可選擇加入或不加入,如委員會。通常以問題為中心,故有積極心,但不免會有抗拒排斥心的傾向。
 +
=='''''伍、以成員進出的自由(Freedom)程度來分'''''==
 +
;定義(definition):『指的是團體是否允許新成員、新觀念和新能源的加入,如果容易加入則屬於開放性團體;否則屬於封閉性團體』(林振春‧民82‧P124)。
 +
;封閉性團體(closed group):『指團體成員進入或退出與增加或減少之自由程度較低』(徐震、林萬億‧民72‧P176)。團體出入變動小,在團體第一次開始後,即無法加入。例如:傑人會童軍團、獅子會童軍團、、、等。團員或服務員須具備某種特定資格,方可加入,主導權也掌握在團體中。
 +
;開放性團體(open group):『不同於前者,團體成員出入團體較自由』(林萬億‧西元2003‧P376)。團體出入變動大,沒有特定的參與限制。有開放系的系統,與外在或是內在的環境互動會持續。
 +
=='''''陸、以團體工作的目標(Goal)來分'''''==
 +
;定義(definition):指的是團員之間有共同的想法或概念,有目的而組成。通常因為有目標,而使成員更有積極參與心,使有持續性、互賴性。
 +
;支持性團體(supportive groups):通常由四到十二人組成,定期聚會。聚會中成員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同時也傾聽別人分享。這種支持性團體使成員發現其他成員也為同樣問題困擾,並有相同的情緒和想法(Jacobs,Harvill,Masson,1995)。
 +
;討論團體(discussion groups):討論團體中,焦點常在主題或議題上,而不是成員個人問題,主要目的是讓成員有機會分享和交換資訊。
 +
;娛樂團體(amusement groups):主要提供娛樂使團員從中獲得樂趣。『這類團體,通常只由機構提供活動的場地和設備,讓成員自行運用,不需要固定的領導者。例如,男青年會(YMCA)、女青年會(YWCA)、社區活動中心等機構』(林勝義‧民88‧P63)。其實像YMCA亦即基督教青年會,是一個團結青年同志、培養健全人格的會。他們常藉著辦一些有意義的會如與宗教、教育、語言、體育、社會等有關活動,集結各地人士,讓人與人之間既有達到娛樂之目的也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
 +
;教育團體(education groups):『這類團體,類似學校裡的班級團體,其成員可以經由相互激盪而引發更多的互動。例如父母效能訓練團體、退休生涯規畫團體、家庭預算教學團體、汽車修護教學團體、婚前研討團體等』(林勝義‧民88‧P64)。這一類的社會工作者必須要有專業的知識、技巧、引導,才能使團員獲得正確的協助;團員之間的互相切磋與討論,可促使團員的互動,激盪出更多的想法。『當團體成員分享共同的感受和關心時,他們同時也學到相關的知識和技術』(Kenneth E.Reid 箸‧劉曉春、張意真 譯‧西元1999‧P18)。
 +
;自助團體(self-help groups):『透過社會工作員的推動而自行組成,且靠內團體的力量而維持,以達成團體自身的目摽』(徐震、林萬億‧民72‧P177)。自助團體例如有:[http://lourdes.org.tw/index.asp 社團法人台灣天主教露德協會],剛開始是支持繼而轉變成自助,以結構化團體聚會及改變團體以聯誼目標當策略,現正朝著自助團體目標邁進。[http://home.pchome.com.tw/health/elim1997/tpe_s1.htm 文山區自助團體],藉著常辦自強活動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用愛彌補唇顎裂的孩子交朋友,給予希望。[http://www.goh.org.tw/chinese/main.asp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致力於研究福利事業,幫助不幸少女的救援與輔導工作。
 +
;社會化團體(socialization groups):『爲了達成行為變遷與社會學習所組成的團體』(徐震、林萬億‧民72‧P177)。例如[http://www.fourh.org.tw/ 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透過各項活動,提倡生活實踐教育。[http://gysd.nyc.gov.tw/index.asp GYSD青年志工],其目標為彰顯青年透過志願服務對社區的貢獻及社區對青年服務的授權與指導。
 +
;治療團體(therapeutic groups):『治療團體通常由有著相當嚴格情緒的或個人的問題的成員組成』(Charles H. Zastrow‧西元1999‧P129)。『由有嚴重情緒困擾或個人問題的人組成。此種團體深度探討個人問題,並發展一種或更多策略來解決或改變個人態度與行為』(陳月娥‧西元1999‧P153、P154)。在旁需有專家的指導,並有ㄧ定領導技巧與治療技巧。
 +
;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成員被鼓勵自我-表達,學習冒著危險,得到洞察他們自己的和其它感覺,提供相互的支持,而且建立有意義的關係』(Joseph Heffernan、Guy Shuttlesworth、Rosalie Ambrosino、Robert Ambrosino‧西元2001‧P136)。『會心團體和敏感訓練團體指團體成員關係非常密切,且要自我坦露的一種團體經驗。其目的在增進人際覺知』(陳月娥‧西元1999‧P154)。幫助個人有自知之明,朝自己喜歡的方向成長,及發展良好人際關係。
 +
=='''''柒、結論(Conclusion)'''''==
 +
現今團體工作類型發展越來越廣,機構的不同、團員之間特質不ㄧ,在工作上的運用也就會不盡相同。不過,也就因為團體的種類越多,人們越可清楚自己適合的團體加入,並建立自己歸屬,從中獲得學習與發展自我,對社會工作有其實質意義存在。
 +
=='''''捌、參考文獻(Literature)出處'''''==
 +
1.林振春 著‧社會工作‧師大書苑出版‧民國82年9月
  
 如:家庭
+
2.林勝義 著‧社會工作概論‧五南圖書出版‧民88年9月
  
'''2.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的成員間,並不一定是必須見過面或者認識,主要是因為這種團體是因共同利益或旨趣而結合起來的,因此並未要求一定要是朋友或任何的熟識度。(徐震、林萬億,1990)
+
3.Kenneth E.Reid 著‧劉曉春、張意真 譯‧社會團體工作‧揚智文化事業‧西元1999年8月
  
 如:社團
+
4.徐震、林萬億合著‧當代社會工作‧五南圖書出版‧民國72年10月
  
=='''以團體導向分'''==
+
5.陳月娥 著‧社會工作‧千葉圖書出版‧西元1999年5月1日
  
'''1.心理團體'''(Psych group)屬於較非正式(informal)與同質性(homogeneous),而成員加入此團體的原因,在於獲得情緒上的滿足和發展適應的人際關係,重在情感的分享。(徐震、林萬億,1990)
+
6.林萬億 著‧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五南圖書出版‧西元2003年10月
  
'''2.社會團體'''(Socio group)屬於較正式(formal)與異質性(heterogenous),在加入團體方面的原因,是為了追求更明確的目標。(徐震、林萬億,1990)
+
7.Ed E. Jacobs,Riley L. Harvill,Robert L. Masson著‧劉安真,黃慧涵,梁淑娟,顏妃伶譯‧團體諮詢-策略與技巧‧五南圖書出版‧西元1995年
  
 如:世界展望會
+
8.Joseph Heffernan、Guy Shuttlesworth、Rosalie Ambrosino、Robert Ambrosino 合著‧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出版‧西元2001年
  
=='''以團體組成分'''==
+
9.Charles H. Zastrow 著‧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西元1999年
  
'''1.強制團體'''(Compulsory group)又稱「聚合團體」(Concened group),這種團體並不考慮成員的期待。(徐震、林萬億,1990)
+
{{Rank3}}
 
+
'''2.組成團體'''(Formed gruop)可分為「機構組成團體」(agency-formed group)及「工作員發起團體」(worker-initiated gruop),相較於強制團體,成員是有選擇性的加入。(徐震、林萬億,1990)
+
 
+
'''3.自然團體'''(Natural group)是沒有壓力,且不靠外力而湊和成的,是自然而然就產生的,誰也不知道是誰促成的。(林勝義,1999)
+
 
+
 如:家庭
+
 
+
=='''以成員進出的自由程度分'''==
+
 
+
'''1.封閉性團體'''(Closed group)是指團體成員的進入或退出,其自由的程度是較低的,尤其對新進成員,會受到舊成員較嚴格的評審,因此團體的變動是小的。(徐震、林萬億,1990)
+
 
+
'''2.開放性團體'''(Open group)不同於「封閉性團體」,團體成員的進出是較自由的,也因此團體變動的情形會較為明顯。(徐震、林萬億,1990)
+
 
+
=='''以團體工作目標分'''==
+
 
+
'''1.娛樂性團體'''(Recreation group)在社會團體工作中,是最早出現的一種團體,也是所有團體中最單純的。此團體主要目的,其一是可以純粹的讓團員享受休閒時的愉悅,其二則是可以在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學習一些待人處事、人際交往等技巧,並且也了解到這類團體在各個不同場合所扮演的價值功能。娛樂性團體較不需要有固定領導人,而場地及設備通常是由機構提供,以便成員能自行運用。(徐震、林萬億,1990;林勝義,1999;李郁文,1998)
+
 
+
 如:男青年會(YMCA)、女青年會(YWCA)
+
 
+
'''2.任務性團體'''(Task group)的目的是為了特定的任務性質而設,並強調控制、效率、合作、表現及目標完成。一般而言,此團體的目的,著重在完成管理單位所分派的特定目標,因此,當任務完成時,團體也宣告結束。任務性團體可以用委員會、諮議會、代表會等小組的型式來組成。(徐震、林萬億,1990;林勝義,1999;李郁文,1998)
+
 
+
 如:憲改小組
+
 
+
'''3.教育性團體'''(Educational group)與其他團體相比起來,是較為一般化和普遍化的,此團體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讓團員學習更複雜的技能,如領導才能、成人教育、生活技巧等。團體成員大多來自各個不同的生活領域,藉著每個人不同的教育背景與生活經驗,相互學習。而這種團體多屬結構式活動(structured activites),往往要有長期性的計畫,並有明確的探討主題,所以一些較深入的自我探索方面,較不適合,在這類團體中也較不被重視。(徐震、林萬億,1990;林勝義,1999;李郁文,1998)
+
 
+
 如:學校裡的班級
+
 
+
'''4.成長性團體'''的焦點是著重在促進個人的正常發展及探索自己,但並不包括對發展障礙的處理,社會工作者常會鼓勵團員誠懇的回饋他人,坦白的揭露自我,以練習「給」和「取」的技巧。成長性團體的主題包括:人際關係、價值觀、問題解決、溝通、思考和感覺等(徐震、林萬億,1990;林勝義,1999;李郁文,1998)。以下四種團體由於亦擁有上述特性,故被視為成長性團體:
+
 
+
   '''訓練團體'''(Training group,或稱T-group),源起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初是針對一些社會組織團體成員的人際關係技巧(human relations skills)方面所做的訓練,因此,訓練團體所強調的是團體過程(group process),而非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在這成長過程中,成員間學習如何互動,並給予回饋和支持。
+
 
+
   '''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是由訓練團體變化而來,主張的訓練重點由團體本身轉移到個人成長方面,強調發展內在的自我,並且注重個人成長及自我發展。會心團體是較少結構性的,團體間的互動並沒有硬性規定,而團體的目標和方向也是由團體成員共同形成的,因此團體是鼓勵成員有開放、真誠、自我坦露和強烈的情緒表現。
+
 
+
   '''馬拉松團體'''(Marathon group)一般歸類為較長時間的會心團體,往往可從12小時持續到24小時,甚至延長到48小時或更久,因此也能將馬拉松團體稱為「時間延伸團體」(Time-extended group)。馬拉松的本質在於,長時間下所產生的疲勞效果,能削弱自我防衛,與傳統的團體治療之下,會讓成員無法以時間做為反彈的退路,成員因此而有更多機會瞭解自己的反應形態。當團體氣氛經長時間運作,進入到親密階段時,就是馬拉松目標達成的重點時期,也只有達到該階段,成員才可能有深度的自我揭露,進入高度交心的境界。
+
 
+
   '''敏感度訓練團體'''(Sensitivity training group)起源於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N.T.L.)所實施的小團體訓練,其目的著重在提升成員對自己或對他人的敏覺程度,也就是強調成員的自我感受、自我知覺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
 
+
   '''社會化團體'''(Socialization group)是為了達成行為變遷與社會學習所組成的團體,社會工作員提供安全的環境,領導成員做有目的的討論,及開發資源來滿足社會化的需求。許多團體都與社會化有關連,如「教育性團體」,當團體成員在尋求協助的同時,也可以達到結交新朋友的目的。又如「娛樂性團體」,若有新居民遷入某社區,亦可藉加入社區的球類團體與其他成員建立良好關係,因此社會工作員必須評量團體成員的興趣、文化背景等,以便安排適當的團體來增進成員在社會化方面的學習。
+
 
+
'''5.分享性團體'''是由一群有相同問題或經驗的人所組成的,在分享性團體中,團員在瞭解他人遭遇的問題後,產生相似的感受或想法,透過團員間的分享,更產生了成員間的一致性,每個成員會發覺自己並不孤單,進而成為其他成員的一部份,因此分享性團體是以成員共同的生命經驗為基礎,建立成員間的共識,使得團體中的每個成員好像都面臨相同的問題一樣。而以下兩種團體,擁有上述之質性,故被視為分享性團體:
+
 
+
   '''支持性團體'''(Support group)最大的特色為領導者較著重在扮演催化者(facilitator)的角色,藉著催化的功能,幫助團體成員能透過互助(mutual aid)的方式,彼此分享共同的經驗(common experiences)和感受來應付、解決那些會造成生活上壓力的事件,幫助成員克服孤寂、落寞、絕望、疏離感及羞恥感等負向的感覺,而能擁有新的自我去迎接未來。
+
 
+
   '''自助性團體'''(Self-Help group)的目的主要是藉彼此經驗的分享,互相鼓勵支持,彼此成長,而由於成員們的問題和困難都相類似,因此這類型團體的特點是凝聚力特別強,且團員間必須絕對遵從(conform)團體的規範和期待(norms and expectations),使團員能逐步改變他們過去的生活。與「支持性團體」最大的不同,在於此團體的領導者常會是一些非專業的領導者,而專業的領導者常是擔任諮詢者的角色,只提供間接性的協助,會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是自助性團體的成員較擔心所謂團體的自治(autonomy)和專業的諮詢機密(confidentiality)間,可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妥協(compromise),因此自助性團體的成員對於專業者的介入,往往是較為小心戒慎的。
+
 
+
'''6.治療性團體'''(Therapy group)又稱「心理治療團體」,團體內的成員,往往有著嚴重的情緒困擾或適應不良,所以一般而言,治療性團體的形成,是需要先透過會晤(intake)及治療介入(therapeutie intervention)的程序。而此類團體中的領導者,常是由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精神學家或護士等,具專業權威形象(authority figure)的治療人士所擔任的。領導者必須運用團體互動的過程,客觀地觀察案主對情境的知覺與感受的表達,以便更明確的診斷案主的人際需要和困擾問題,再經由團體過程給予適當的處置與治療。
+
 
+
 
+
=='''參考文獻'''==
+
*徐震、林萬億(1990)。當代社會工作,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
*林萬億(1991)。團體工作,三民書局:台北
+
*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學,桂冠圖書公司:台北
+
*林勝義(1999)。社會工作概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
+
*Charles H. Zastrow(1999)。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

於 2009年12月9日 (三) 04:28 的最新修訂

要組成一個團體通常必須要有兩人以上,沒有團體是由一人組成的。團體的定義之廣,不論是自然組成的或是人為組成的團體,大部分都是在有特定目標或是一定機緣下所組成而之。他們藉著認識參與團體來認識團體中有共同目標的人,以及團體中的活動行使規則使團體更有凝聚力。因為有團體的產生,人類的需求理念得以藉著團體來發聲執行。

4 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改進,但英文自己讀了,很好。另,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壹、前言(Preface)

在現代社會裡,團體越來越普遍也是一種趨勢。因為有人類的努力、及行為模式與其他需求條件的不同,人類開始發展組成不同屬性的團體。藉組織而成的團體可拓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情感交流。因為有團體的種類區分,也使得人類找到自己的需求歸屬。

貳、以成員關係(Relation)來分

定義(definition)
用不同的方法實施並且有相同關係或因一定時間培養建立關係組成。
基本團體(primary group)
『又譯稱初級團體,這種團體小到容許成員面對面(face to face)接觸』(徐震、林萬億‧民72‧P174)。因成員之間接觸時間長,培養有ㄧ定關係,使互相有認同與影響。
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
『這種團體提供或多或少的親近關係,但成員間不ㄧ定必須見面或認識』(徐震、林萬億‧民72‧P174)。成員的組成主要是由於有共同利益關係或相同旨趣。

参、以團體的導向(Lead)來分

定義(definition)
爲滿足,團體達成任務、目標方向不同。
心理團體(psych group)
『這種團體較非正式(informal)與同質性(homogeneous)』(林萬億‧西元2003‧P375)。主要在於使心理獲得滿足,並與人發展適應人際關係。例如: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給予團體、輔導心理諮商的資訊,對於諮商方面的專業倫理也有研究報告。
社會團體(socio group)
『這種團體較正式(formal)與異質性(heterogenous)』(林萬億‧西元2003‧P375)。爲追求目標而加入,重視工作的效果。如:台灣世界展望會,照顧貧困弱勢遍及各地,給予人道救援,及發展重建工作使其得到幫助。

肆、以團體的組成(Constitute)來分

定義(definition)
通常組成團體較不積極也不合作居多,因某些因素而組成或是無形之中就組成的團體。
強制團體(compulsory group)
『又叫聚合團體(convened group)、非自治團體(not self-governing group)或非自決團體(not self-determing group)或外力影響團體(influence by outside forces group)』(徐震、林萬億‧民72‧P175)。這種團體不聽取其成員意見,攻擊性強易於怠惰。如班級、軍隊、精神科診所的案主。
組成團體(formed group)
『又分機構組成團體(agency-formed group)和工作員發起的團體(worker-initiated group)』(徐震、林萬億‧民72‧P175)。成員可選擇加入或不加入,如委員會。通常以問題為中心,故有積極心,但不免會有抗拒排斥心的傾向。

伍、以成員進出的自由(Freedom)程度來分

定義(definition)
『指的是團體是否允許新成員、新觀念和新能源的加入,如果容易加入則屬於開放性團體;否則屬於封閉性團體』(林振春‧民82‧P124)。
封閉性團體(closed group)
『指團體成員進入或退出與增加或減少之自由程度較低』(徐震、林萬億‧民72‧P176)。團體出入變動小,在團體第一次開始後,即無法加入。例如:傑人會童軍團、獅子會童軍團、、、等。團員或服務員須具備某種特定資格,方可加入,主導權也掌握在團體中。
開放性團體(open group)
『不同於前者,團體成員出入團體較自由』(林萬億‧西元2003‧P376)。團體出入變動大,沒有特定的參與限制。有開放系的系統,與外在或是內在的環境互動會持續。

陸、以團體工作的目標(Goal)來分

定義(definition)
指的是團員之間有共同的想法或概念,有目的而組成。通常因為有目標,而使成員更有積極參與心,使有持續性、互賴性。
支持性團體(supportive groups)
通常由四到十二人組成,定期聚會。聚會中成員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同時也傾聽別人分享。這種支持性團體使成員發現其他成員也為同樣問題困擾,並有相同的情緒和想法(Jacobs,Harvill,Masson,1995)。
討論團體(discussion groups)
討論團體中,焦點常在主題或議題上,而不是成員個人問題,主要目的是讓成員有機會分享和交換資訊。
娛樂團體(amusement groups)
主要提供娛樂使團員從中獲得樂趣。『這類團體,通常只由機構提供活動的場地和設備,讓成員自行運用,不需要固定的領導者。例如,男青年會(YMCA)、女青年會(YWCA)、社區活動中心等機構』(林勝義‧民88‧P63)。其實像YMCA亦即基督教青年會,是一個團結青年同志、培養健全人格的會。他們常藉著辦一些有意義的會如與宗教、教育、語言、體育、社會等有關活動,集結各地人士,讓人與人之間既有達到娛樂之目的也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
教育團體(education groups)
『這類團體,類似學校裡的班級團體,其成員可以經由相互激盪而引發更多的互動。例如父母效能訓練團體、退休生涯規畫團體、家庭預算教學團體、汽車修護教學團體、婚前研討團體等』(林勝義‧民88‧P64)。這一類的社會工作者必須要有專業的知識、技巧、引導,才能使團員獲得正確的協助;團員之間的互相切磋與討論,可促使團員的互動,激盪出更多的想法。『當團體成員分享共同的感受和關心時,他們同時也學到相關的知識和技術』(Kenneth E.Reid 箸‧劉曉春、張意真 譯‧西元1999‧P18)。
自助團體(self-help groups)
『透過社會工作員的推動而自行組成,且靠內團體的力量而維持,以達成團體自身的目摽』(徐震、林萬億‧民72‧P177)。自助團體例如有:社團法人台灣天主教露德協會,剛開始是支持繼而轉變成自助,以結構化團體聚會及改變團體以聯誼目標當策略,現正朝著自助團體目標邁進。文山區自助團體,藉著常辦自強活動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用愛彌補唇顎裂的孩子交朋友,給予希望。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致力於研究福利事業,幫助不幸少女的救援與輔導工作。
社會化團體(socialization groups)
『爲了達成行為變遷與社會學習所組成的團體』(徐震、林萬億‧民72‧P177)。例如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透過各項活動,提倡生活實踐教育。GYSD青年志工,其目標為彰顯青年透過志願服務對社區的貢獻及社區對青年服務的授權與指導。
治療團體(therapeutic groups)
『治療團體通常由有著相當嚴格情緒的或個人的問題的成員組成』(Charles H. Zastrow‧西元1999‧P129)。『由有嚴重情緒困擾或個人問題的人組成。此種團體深度探討個人問題,並發展一種或更多策略來解決或改變個人態度與行為』(陳月娥‧西元1999‧P153、P154)。在旁需有專家的指導,並有ㄧ定領導技巧與治療技巧。
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
『成員被鼓勵自我-表達,學習冒著危險,得到洞察他們自己的和其它感覺,提供相互的支持,而且建立有意義的關係』(Joseph Heffernan、Guy Shuttlesworth、Rosalie Ambrosino、Robert Ambrosino‧西元2001‧P136)。『會心團體和敏感訓練團體指團體成員關係非常密切,且要自我坦露的一種團體經驗。其目的在增進人際覺知』(陳月娥‧西元1999‧P154)。幫助個人有自知之明,朝自己喜歡的方向成長,及發展良好人際關係。

柒、結論(Conclusion)

現今團體工作類型發展越來越廣,機構的不同、團員之間特質不ㄧ,在工作上的運用也就會不盡相同。不過,也就因為團體的種類越多,人們越可清楚自己適合的團體加入,並建立自己歸屬,從中獲得學習與發展自我,對社會工作有其實質意義存在。

捌、參考文獻(Literature)出處

1.林振春 著‧社會工作‧師大書苑出版‧民國82年9月

2.林勝義 著‧社會工作概論‧五南圖書出版‧民88年9月

3.Kenneth E.Reid 著‧劉曉春、張意真 譯‧社會團體工作‧揚智文化事業‧西元1999年8月

4.徐震、林萬億合著‧當代社會工作‧五南圖書出版‧民國72年10月

5.陳月娥 著‧社會工作‧千葉圖書出版‧西元1999年5月1日

6.林萬億 著‧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五南圖書出版‧西元2003年10月

7.Ed E. Jacobs,Riley L. Harvill,Robert L. Masson著‧劉安真,黃慧涵,梁淑娟,顏妃伶譯‧團體諮詢-策略與技巧‧五南圖書出版‧西元1995年

8.Joseph Heffernan、Guy Shuttlesworth、Rosalie Ambrosino、Robert Ambrosino 合著‧Social Work and Social Welfare‧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出版‧西元2001年

9.Charles H. Zastrow 著‧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西元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