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新鮮人適應方案——以台中張老師為例"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
'''國一新鮮人適應方案'''是一種顛覆傳統,有別於傳統中讓所有新生死板的坐著聽主任說話;張老師將活動帶入學校,使國中新鮮人以動態的方式認識班級中的彼此及校園。此方案包括了事前的種子領導元的培訓、入校服務(國中新生的適應)、入校諮商輔導服務(個別一對一)。
 
  你問了不少問題,但我猜不出來你要表現的主軸是什麼。
 
  你問了不少問題,但我猜不出來你要表現的主軸是什麼。
 
  同時,因為你沒有在訪談大綱中提到,希望你已經(/到時)有能力描述他們是怎麼做這個方案的了。
 
  同時,因為你沒有在訪談大綱中提到,希望你已經(/到時)有能力描述他們是怎麼做這個方案的了。
  
'''國一新鮮人適應方案'''是一種顛覆傳統,有別於傳統中讓所有新生死板的坐著聽主任說話;張老師將活動帶入學校,使國中新鮮人以動態的方式認識班級中的彼此及校園。此方案包括了事前的種子領導元的培訓、入校服務(國中新生的適應)、入校諮商輔導服務(個別一對一)。
+
4 上課有說過機構簡介如何寫吧!
 
+
分段分的不好,內容也不像是連貫的敘述。
 
==簡介==
 
==簡介==
 
這方案成立於90年,當初是因為921而有此構想,由兩個機構(張老師及金鴻)所共同策劃的,而所實施的對象則是因921所受災的青少年。而這一個方案是以「探索教育」為服務主軸,而這也是運用於國中新生訓練活動中,以一個類似團隊合作的活動中,協助教育優先區或偏遠學校的新生,以創意解決問題,並提昇自我效能,且能快速的融入校園生活,並從中學習到互助合作的精神!
 
這方案成立於90年,當初是因為921而有此構想,由兩個機構(張老師及金鴻)所共同策劃的,而所實施的對象則是因921所受災的青少年。而這一個方案是以「探索教育」為服務主軸,而這也是運用於國中新生訓練活動中,以一個類似團隊合作的活動中,協助教育優先區或偏遠學校的新生,以創意解決問題,並提昇自我效能,且能快速的融入校園生活,並從中學習到互助合作的精神!

於 2008年5月12日 (一) 11:42 的修訂

國一新鮮人適應方案是一種顛覆傳統,有別於傳統中讓所有新生死板的坐著聽主任說話;張老師將活動帶入學校,使國中新鮮人以動態的方式認識班級中的彼此及校園。此方案包括了事前的種子領導元的培訓、入校服務(國中新生的適應)、入校諮商輔導服務(個別一對一)。

你問了不少問題,但我猜不出來你要表現的主軸是什麼。
同時,因為你沒有在訪談大綱中提到,希望你已經(/到時)有能力描述他們是怎麼做這個方案的了。
4 上課有說過機構簡介如何寫吧!
分段分的不好,內容也不像是連貫的敘述。

簡介

這方案成立於90年,當初是因為921而有此構想,由兩個機構(張老師及金鴻)所共同策劃的,而所實施的對象則是因921所受災的青少年。而這一個方案是以「探索教育」為服務主軸,而這也是運用於國中新生訓練活動中,以一個類似團隊合作的活動中,協助教育優先區或偏遠學校的新生,以創意解決問題,並提昇自我效能,且能快速的融入校園生活,並從中學習到互助合作的精神!

90~94年是基本的帶領國中新生以不同的方式認識及適應新環境,與過去那陳舊古板的聽講不同,用探索教育的方式,使同學及老師相互熟悉。

95年開始增加了諮商輔導,這是921過後幾年,許多的學校都以重件的差不多,而政府有規劃一些教育優先區(原住民 、 單親家庭 、 高危險區),而大概是為那些學校所增設。

96年開始實施了入校諮商輔導,這是在暑期過後,開學一個月左右,由學校轉介,這是一對一的諮商,提升關懷學生自尊概念。

企劃理念

  • 以 「 探索教育 」 及 「 環境教育 」 , 提供國一新生學習正向經驗與體驗團隊合作的精神。
  • 以 「 入校諮商輔導服務 」 為延續輔導之工作方法,提升高關懷學生 「 自尊概念 」。

企劃目標

  • 運用創新與支持性服務方式,協助國一新生調適校園生活,強化在學校適應能力 。
  • 藉由延續輔導方式,促進國中學生自尊發展與提升自我效能。

訪談內容

訪談大綱

  • 想要做此一方案的動機為何?
  • 想達到的目標?以及達到的效果是什麼?
  • 實施這個方案的過程是否順利?倘若順利的話,成功的要點是什麼?
  • 做這個方案有遇到什麼困難的地方?如何解決困難?
  • 實行此方案必備的特質為何?而此方案,帶領人須具備何種特質?或是是否不同特質的人,會帶出不同的火花或效果?
  • 請問如何選擇此方案的合作對象?
  • 在此方案的活動中,分別針對那一方面而設計出來的?(例如:兩性關係)
  • 方案的執行和設計者是否為同一人?如否,設計者與執行者該如何協調?若是大家一起討論時,有沒有設計與執行的分別呢?
  • 此方案與其他機構有何不同的地方?
  • 如何選擇實行方案的活動場所及有無備案場所(例如:地面濕滑)?
  • 實行此方案需花費的金額大約是多少?金錢的主要來源為何?以那方面為主?(請問方不方便說)
  • 參與此活動的學生有何相似特質及特殊性?
  • 實施此方案多久,是否會繼續實行下去?有無類似方案產生? 那如何去決定改變的方向?(是有一個主要的決策者OR大家共同協商)?在實行此方案前作了哪些籌備的工作?


方案計劃

張老師和金鴻文教基金,主要做的是心理輔導和青少年的部分,他們提供國中生的部分,因921而進入災區做青少年的工作。青少年從國小六年級畢業之後,進到國中這一階段,環境變了,身心發展也發生了許多的變化,身體本身也有一些些的變化,環境轉換過程,他的行為、心理是最需要照顧的,以往在新生訓練時都是一種制式的模式,青少年可能需要一個比較活潑的方式,才能符合他們的身心需求、身心服務的部分,起初都是以災區學校為主。

進入學校的時候,是以一個創新的開始,而提供的是一個支持性的服務,讓學生,可以較快適應學校生活;延續輔導,以入校諮商輔導模式,是希望從學生的自尊開始做起。很多的研究發現,高自尊的孩子,對適應及對自己的一個概念或描述,都是一個比較正向的,也較不會有行為上面的一個問題,而低自尊的孩子,可能有很多對自己較負向,因此可能透過社工師、心理師、或資深的義務張老師,進入學校或提供學生做個案輔導的過程中,也強調個人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因此這也是97年延續輔導的一個諮商輔導模式。

97年的方案可以與前幾年入校做團體的方式結合,例如:在暑假提供完學生服務之後,與提供服務的學校做連繫,請學校推薦有需要更進一步關懷或團體輔導的孩子,為彌補團體輔導的不足而請學校轉介到個案,在轉介完以後,可以請社工師、心理師或是資深的義務張老師到學校與學生做會談,在關懷國中生適應的部分,分為三部分,一個是種籽領導員的部分,第二是以暑假服務的部分,第三就是以入校輔導模式,而這三部分也就是方案的目標、緣由,而主要的部分是都是以探索教育、延續輔導有關的東西。

學校的部分可能就是配合學校行政的一個事項,及配合學校行政的一個事項。

張老師與金鴻文教基金會的部分,而經費也是一起籌措,因此經費的來源有很多,例如:捐款、申請政府的補助。後來,在學校部分,也提供領導人員在校的午餐。

設計者與執行者其實不需要是同一個人,因為不管那一個人辦都是一樣的,因此只要對此方案的執行與行程有一定的掌握或了解,才是重點。 這整個方案都是讓新生快速適應學校的新生活,和同學或與老師之間的相處及自己心態的調整。應該整個方案的架講和源起一定是一樣的,方案的內容,裡面多少會有做一些調整,方案本身就是要跟時間、服務的對象。

探索教育注重的是經驗完的討論和分享,老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各處室的功用,學校的特色。而行前會的東西,種籽隊培訓完之後,可能就要先場勘及討論。 領導員所需特質的展現,例如:主不主動,口條清不清晰,活動力如何…等。 實施方案若遇上天然災害時,因為通常是在學校裡面較不受影響,除非是重大的災害,例如:颱風,則是改期。

每年整個方案大概花費預估下來可能大約100多萬,包含種子領導培訓,然後入校的ㄧ個新生方案,到後續的ㄧ個延續輔導。住宿的經費是沒有籌劃進去的,因此要看學校的配合,其實任何一個方案都是一樣的,除了經費外,還要動用很多不同方面的資源,來達到方案執行的ㄧ個過程。 此方案服務的是偏遠的地區或教育優先區(原住民、單親家庭、高危險群),以中部學校為主,大概是台中縣、南投縣、彰化縣和苗栗縣等,然後就是看學校的意願和其申請的狀況。


在要去做服務前,領導員可能必須對原住民的學生有一些些的了解,避免我們在執行的過程中,因為原住民的學生講母語,而導致我們聽不懂或不了解。這一個方案或是說我們的ㄧ個初級預防的工作進去是一樣的,只是過程裏面遇到不同的對象,或是不同的學校或學生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方案實行

主要是用探索教育和環境教育的方式,而探索教育主要是以活動的方式,從中去分享及了解,有了經驗以後,學生可能就內化到自己的一個行為,再從生活做運用,而活動也是探索教育的一環,以這樣來提供更正向的經驗或是團隊合作的一個精神與體驗,在97年一樣是做延續輔導,而當中是以入校的一個諮商輔導模式。在方案之前還會開一些方案說明會,主要是提供學校了解,此方案是做些什麼服務,可以提供學校什麼協助,因此會邀請服務地區的學校,來開此方案的說明會,讓他們更加的了解,也讓雙方都能配合的更加完善。說明會結束,會發公文到學校,讓學校提出申請。

以前沒有延續輔導,發現除了做初級預防之外,還要做三級預防,才開始有延續輔導的部分,而第一年做的延續輔導,可能是日校的班級講座。團體輔導只有一次,或是跟學校討論過後,發現這樣是不夠的,感覺還可以多做些什麼,所以去年就有個案輔導和團體輔導。

種籽領導員培訓到後來要提供服務的這一群人,希望是對青少年工作有熱誠的、比較主動負責的,每年的培訓過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是我們可以包容、接訥的;學生和成人的特質可能是不太一樣,也可以藉此認識同學,且與班上較活絡些,而這個方案主要可以提供老師觀察出他班級上同學的特色。

實行一個好的方案雖然有好的人才和好的IDEA,但經費卻是一個很大的困難,因此造成很大的困擾,這時機構需要去想辦法,而學校可能也要去做一些配合。

暑假入校的部分是以一個常態分班的方式,因此較無特殊的孩童。而我們領導員的工作就是看到孩子有狀況時,第一時間表達關懷,而讓老師和學生比較了解其狀況,也提供老師未來在班級管理或是經營上能更了解,且預做準備。

另外種籽領導員培訓是每年都會做同樣的一個訓練,同樣內容的訓練可能有不同的包含,然而領導員的部份是沒有辦法持續穩定的提供服務,像是學生,可能今年來參加,且很有意願,但明年不一定有這樣的時間,也不一定有機會,因此每年需不斷的辦這樣子的訓練。所以在人力上面是一個困境,人口流動率太大了。

種籽培訓有一定人數的限制,大概每年期待招到人員的人數是五十到六十位,且在實施這方案的過程中需做適度的調整,例如大概要提供幾所學校服務,或是大概需要多少領導員,招生大概是要多少,而大部分都八成差不多是大學生,比較少社會人士,不過也是會有,可能就是四、五十歲的,但學生可能就是比較有活力,相反的社會人士就會比較沉穩,經驗較豐富,便會有不同特質的展現。

當要去提供服務時,在帶領一個班級及活動前,都需與PARTNER做些討論。

學校會派學長姐去關心及管理班級,或是請導師去陪同學生用餐。午休過後,領導員再回到教室去做工作上面的ㄧ個分配或調整,當中老師不一定會全程陪同,要看老師的情況,不過有些學校會要求老師一定要共同參與(跟同學的互動)。

行前會之前,大家都需了解、討論,對行前的流程要先跟一些老師或行政人員做溝通。每年申請的學校不一定是舊校,可能是新校,曾經服務過的學校,好處是環境我們都熟悉,工作的默契也都能配合;新的學校,需要多花時間做溝通,也需較多的人員輔導,通常還會請學校派兩位學長姐一起協助領導人員,他們可能可以協助管理秩序或是搬桌椅等等,等於是領導人員的小助手。

領導員去學校做服務,時間上的配合是依照各團體的溝通及協調,問題上,第一可能是距離方面,再來是交通狀況,另外是住宿的問題,有些學校可以提供領導員宿舍,有些需要各團體自己想辦法,所以行前會很重要,在行前會的時候就要先協調好交通如何分配。

在與其他機構不同的地方,在方案裡面,強調做的是輔導的部分,然而別的機構可能做的就是讓學生快樂一整天,因為是團康活動,而在與學校接洽後,可能是需要付費的,且知道學校對他們的活動有什麼樣的期待;而對此方案可能會帶給學校有什麼收穫,或是如何協助學生。此方案注重的是探索與心靈,其他機構注重的是要大家較快融入班級,一開始可能也是期待用一些探索教育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