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中心取向"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
{|style="width:30%;height:40px" border=0 align=right
 +
|bgcolor=#6495ED|<font color = black>'''缺'''<br/>'''失'''<br/>'''通告'''<br/>
 +
|style="background:#E0FFFF;color:black"|同學,第十二週了耶~老師要打分數了吶!! 於三日內自行移除此通告,並於七日內進行改善,否則將影響您的分數
 +
|}
 +
 +
 
  3
 
  3
 
  請移除標題,將定義的內容放到最上面
 
  請移除標題,將定義的內容放到最上面

於 2006年12月4日 (一) 13:46 的修訂



通告
同學,第十二週了耶~老師要打分數了吶!! 於三日內自行移除此通告,並於七日內進行改善,否則將影響您的分數


3
請移除標題,將定義的內容放到最上面
定義可以把兩句用自己的話說,合為一句
部份段落沒有見到文獻引用,這樣有抄襲之嫌,請在文內使用他人意見之處放上作者及年代(並頁碼)
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明這個概念,文字重覆太多會有抄襲的嫌疑
「大綱」不用打,會自己產生。

定義

  • 任務中心取向主要之目的在於提供短期有效的社會工作服務。這個模式整合了心理動力、問題解決、行為學派和實證研究結果等知識與技術而演化出來的。試圖以「有計畫的短期處置」取代傳統長期治療,排斥經由蝢悟及支持性的治療中工作者與案主長期投入,而是把力量集中在處理外顯問題而非內在肇因。(民91宋麗玉等合著,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
  • 任務中心取向是由短期介入(short-rern interventions)的形成和任務中心系統(task-centered system)的進展而來(許臨高主編,1999)。關注執行可以解決特定問題的實際任務,是有計劃的短期治療,當任務成功,情緒問題自然會獲得助益(周玟琪等譯,1995)

大綱:

任務中心取向的發展歷史

  • 為什麼會有任務中心取向的產生是因為有個叫Wolber的人在1965年批評長期治療會讓案主一直產生抗拒,並混亂的走完治療全程(許臨高,1999),因為對案主長期採用心理動力個案取向的協助不滿,而有許多人開始提倡改變。
  • 這個模式最早是由芝加哥大學Reid與Epstein(1972)所提倡的,試圖以「有計畫的短期處置」取代傳統長期治療(周玟琪等譯1995),許多人研穿顯示比長期且模糊焦點的助人工作有效(Epstein,1995)。

任務中心初期被引用到團體工作、寄養家庭服務和工業社會工作上。在英美地區就獲得支持後,便取得技術發展和教學實驗,之後,有許多人投入研發的工作。 Epstein(1992)整合短期治療和任務中心取向,發展出更多的實施模式,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任務中心取向已成為許多社會工作臨床服務之主要實施模式。

任務中心主要理論觀點

  • 從基本假設來看理論觀點:任務中心取向工作模式有認識問題的意義、確認想要解決的問題、轉為案主可以了解和採取行動的任務(task)和哪些問題處置工作階段和技術。
  • 從理論觀點來說基本假設:對案主問題之看法、歸類問題的類型,以及價值觀和工作階段和技巧。

任務中心取向基本假設

  • 1、問題的產生是因為能力暫時受限,而不是病理因素所導致

人會有問題的產生,不是因為缺乏解決的能力,也不是病態所致,是因為人在面臨問題時,反應都是不做任何事,或語時間處理、找藉口逃避,整個就是呈現被問題擊倒的狀態。但人本身就有適應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因為能力暫時受限,才陷入問題的泥沼。

  • 2、解決問題的因難在於環境或資源不足

人的問題是由內在心理和外在環境相輔而成,不是病理或環境受害者,是受到問題解決資源的影響。探討問題需以整體脈絡為主,包括彼此影響的因素、問題解決的障礙還有可以用來處理問題的資源(Reid,1985)。

  • 3、當人陷入問題時會產生改變問題的動力,但是,別忘了人也有適應問題的本能

人會想辦法解決問題,但是,一旦問題成了他們所熟悉的樣子,他想改變的動力就會減弱,長期累積下來,他會把問題複雜化,以致於難以決定他真正要解決什麼問題。

  • 4、人們只想把問題減輕到可以忍受的地步,而不是根本的解決問題

案主朝向把問題減除而不是徹底的改變。因此任務中心派將問題的注意力集中於所要解決的問題讓案主可以有系統的解決他們的問題,並且對進一步的改變有興趣,因而承認他的嚴重問題,並願意繼續處理其他的問題。因此,社會工作者必須和案主一起釐清問題→認清問題→案主自我覺察→自我決定(廖榮利,1987;Reid and Epstein,1972),必須讓案主負起解決問題的責任。

  • 5、當人了解到他有問題時,會採取行動解決

任務中心取向的本質為視案主是有自己想法的人,他不會讓我們做得太多。任務中心取向基本前提是案主的心理社會問題,探討阻礙和可以改變的部分,並協助案主確定想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歷史的根源,或是改變案主的人格的行為態度和人格特質。我們該讓案主知道,我們只是協助的角色,只他們才是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人。

任務中心取向問題處遇實施過程

  • 任務中心取向認為案主的問題是有相關性的,並且一直的在做改變。那當案主的問題具有多面性、動態性和複雜性時,要解決哪一個問題和解決問題到什麼程度,成為重要的課題。
  • 解決問題焦點: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詢問案主最能夠解決問題的是什麼,就是案主未被滿足的需求,這需求必須是案主想改變的,且是能被清楚定義並採取行動的,而不是由機構來認定。
  • 任務中心取向處置有四個階段:1、個案規劃階段(case planning phase)2、執行階段(implementation phase)3、修正'、結束與延長(revisions,termination, and extensions) (周玟琪等譯,1995;Reid&Epstein,1972)
  • 個案工作主要是判斷案主是不是適合接受減除問題,主要包括轉介、指出案主標的問題、訂契約和簡扼的早期評估。

任務中心取向的實施技巧

  • 任務中心實務工作過程的溝通架構分為系統性和反應性兩種(Reid& Epstein,1972)。系統架構有控討案主問題、確認標的問題、任務行程、設定時間限度、實踐任務及有效的結束。反應架構則有:案主回饋、案主的自我表達、使案主感到被接納、以及讓案主能了解與運用社會工作者的助力。社會工作者該具有的實務技巧(Reid& Epstein,1972)

在社會工作實務之運用

任務中心取向之評估

參考文獻

  • 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宋麗玉等合著(民91 洪葉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