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中心取向"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2: 行 12:
 
此後,在英美地區有許多的實證研究和評估此工作方法的有效程度,而Reid和Epstein也對任務中心模式做了更精細的修正,建構出更具體的實施模式,並且任務中心模式在社會工作上的重要性以及實施模式和成效已達到了實證,由於任務中心模式強調在任務執行的過程對自願和非自願性的案主都容易看到成效,在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上容易獲得認同使得任務中心模式在社會工作領域中有一定的地位。(宋麗玉等合著,2002;廖榮利,1987;曾華源主編,2013)
 
此後,在英美地區有許多的實證研究和評估此工作方法的有效程度,而Reid和Epstein也對任務中心模式做了更精細的修正,建構出更具體的實施模式,並且任務中心模式在社會工作上的重要性以及實施模式和成效已達到了實證,由於任務中心模式強調在任務執行的過程對自願和非自願性的案主都容易看到成效,在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上容易獲得認同使得任務中心模式在社會工作領域中有一定的地位。(宋麗玉等合著,2002;廖榮利,1987;曾華源主編,2013)
 
=== 任務中心模式理論基礎 ===
 
=== 任務中心模式理論基礎 ===
 +
一、社會學理論:影響案主行為、確認任務目標、行為的演練
 +
 +
將解決問題的技巧分成數個小部份,讓案主透過觀察或行為模仿或者學習,來達到獲得執行任務的技巧或者影響案主的行為模式。
 +
 +
二、系統理論:強調案主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重要性
 +
 +
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案主會產生其信念或者是問題以及做出的行動,而案主所產生的這些行為反應也會影響著其他的系統。
 +
 +
三、認知理論:強調信念。
 +
 +
信念或者是想法會影響後續的行動。工作者需要讓案主了解信念的正確性,以及協助案主去了解到信念所影響的範圍,此外需要保持信念的一致性 。
 +
 +
四、問題解決學派:著重運作程序。
 +
 +
將焦點放在問題的界定以及釐清,透過了解問題的根本後,根據問題,形成一個有具體目標任務的任務,並且將執行過程結構化、步驟化。
 +
 +
五、功能派個案工作:影響對人的觀點。
 +
 +
認為改變的中心不在工作者身上,而是在案主。而工作者協助案主強化其行動能力,有助於案主釋放其自身的能量於選擇方向及成長 。
 +
 +
六、心理社會學派:主張人的問題即是心理暨社會問題。
 +
 +
七、行為取向:著重契約的使用。
 +
 +
八、危機調適理論:重處遇的時間限制,並強調密集性及短期性。
 +
 
=== 任務中心模式基本假設 ===
 
=== 任務中心模式基本假設 ===
 
一、人有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人有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於 2013年11月12日 (二) 04:28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任務中心模式(The Task-Centered Model)是在於提供短期、有效的社會服務,並且強調案主的參與,將案主視為一個有能力和獨立的個體,重視案主的能力和優勢,透過有系統地、明確的短期處遇,來代替長期的治療,是實證取向以及折衷取向的實務模式。(宋麗玉等合著,2002;吳慧菁等著;曾華源主編,2013)


任務中心模式發展

任務中心模式起源

任務中心模式是一九六零年代後期,在美國發展成的一種個案工作方法。

在發展的初期,提倡此方法最力者是Reid和Epstein,整合了心裡既動力取向以及問題解決模式,演化出來的一個短期的處遇模式。主張在診斷和服務的過程中需要訂定確切的計畫以及時限才能夠有效的達成治療的目標。此外Reid和Epstein在發展任務中心模式時也受到了Perlman和 Studt 兩人觀點的影響,Perlman認為個案工作是問題解決的過程而Studt主張案主是個案工作服務的重心,使得任務取向模式案主成為了能夠改變、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 此後,在英美地區有許多的實證研究和評估此工作方法的有效程度,而Reid和Epstein也對任務中心模式做了更精細的修正,建構出更具體的實施模式,並且任務中心模式在社會工作上的重要性以及實施模式和成效已達到了實證,由於任務中心模式強調在任務執行的過程對自願和非自願性的案主都容易看到成效,在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上容易獲得認同使得任務中心模式在社會工作領域中有一定的地位。(宋麗玉等合著,2002;廖榮利,1987;曾華源主編,2013)

任務中心模式理論基礎

一、社會學理論:影響案主行為、確認任務目標、行為的演練

將解決問題的技巧分成數個小部份,讓案主透過觀察或行為模仿或者學習,來達到獲得執行任務的技巧或者影響案主的行為模式。

二、系統理論:強調案主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重要性

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案主會產生其信念或者是問題以及做出的行動,而案主所產生的這些行為反應也會影響著其他的系統。

三、認知理論:強調信念。

信念或者是想法會影響後續的行動。工作者需要讓案主了解信念的正確性,以及協助案主去了解到信念所影響的範圍,此外需要保持信念的一致性 。

四、問題解決學派:著重運作程序。

將焦點放在問題的界定以及釐清,透過了解問題的根本後,根據問題,形成一個有具體目標任務的任務,並且將執行過程結構化、步驟化。

五、功能派個案工作:影響對人的觀點。

認為改變的中心不在工作者身上,而是在案主。而工作者協助案主強化其行動能力,有助於案主釋放其自身的能量於選擇方向及成長 。

六、心理社會學派:主張人的問題即是心理暨社會問題。

七、行為取向:著重契約的使用。

八、危機調適理論:重處遇的時間限制,並強調密集性及短期性。

任務中心模式基本假設

一、人有能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任務中心取向的基本假設認定人是理性的,並且有能夠適應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當人解決問題了能力受到了阻礙或者是不足時,並非本身沒有這樣的能力,而是暫時喪失或者受到了限制。(宋麗玉等合著,2002)

二、解決問題的障礙源自環境或資源不足

人的問題源自於個人的生理或心理因素,以及外在環境交互作用影響之下所產生。所以當我們探究問題時不僅僅只是看見單個面向,需以探究整體的脈絡為主。(宋麗玉等合著,2002)

三、案主的行動是能夠改變、解決問題的動力

任務中心強調,針對案主想要處理的問題其中一部分進行解決使得案主能夠更有系統以及集中注意力,有效率地去解決問題。透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案主看見成效,此後有更進一步解決的動力,也運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論,成功的行動能夠增強人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強度較高的人較相信自己能夠完成較困難的任務。(宋麗玉等合著,2002;曾華源主編,2013)

四、不採取固定的實務架構

因為案主有動機想要採取行為才能使得問題得到解決,所以應當了解案主所認定的問題和意願以及目標,依按照案主所認定的做為實務工作的架構。(曾華源主編,2013)

任務中心模式實務工作原則

任務中心模式處遇過程

處遇初期

處遇中期

結案

參考書目

宋麗玉等合著,2002年,《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華源主編,2013年,《社會個案工作》,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秀芬著,2002年,《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書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