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討論:SCU01116157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13年11月30日 (六) 16:39 由 SCU01116157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人力資源管理)

前往: 導覽搜尋

題目:青少年犯罪

導言

  •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興起於20世紀,發展歷史並不長,,

人力資源管理

定義

  • 人力資源管理指的是一系列的人力資源政策及相應的管理措施,而這些措施主要有人力資源分配的策略制定、員工的招募篩選,能力培訓、績效跟薪酬的準則、人力調動以及員工間的關係跟健康管理,換句話說,企業對於人力資源的獲取(選人)、開發(育人)、保持(留人)和運用(用人)這些方面所採取的計畫、組織、發展、指揮、控制和協調最終達到實現發展目標的管理行為。

發展與歷史

從18世紀末開始的工業革命,一直到20世紀的這一時期被稱為傳統的人事管理階段,人是管理階段又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 科學管理階段:指經營者再根據個人經驗和判斷進行管理,為使產量提高,發展出由科學化、系統化形成的理論。代表人物為被西方管理學界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
泰勒認為,要發展工人勞動生產率的潛力,就應該先進行時間及動作的研究,時間的研究就是研究工人在工作期間各種活動的時間構成,而動作研究就是研究工人工作時的肢體動作,經過分析比較後去掉多餘的動作,改善必要的動作,進而減少工人的疲勞,提高生產率。泰勒不僅推動科學管理在美國大規模的實踐極發展,並於1911年發表《科學管理原則》奠定科學管理學基礎。
而這時期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辦人亨利·福特1910年率領一群高效率專家,檢討裝配線上的每一個環節,試驗了各種辦法好提高生產力,終於創造出全世界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獲得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資、高利潤所帶來的豐厚財富。
  • 工業心理學階段:以德國心理學家雨果·芒斯特伯格為代表的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心理學的應用領域之一。工業心理學的發展主要起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用心理測驗選拔陸軍,按照成績分配適當崗位,提高了訓練效果。
20年代中期,梅奧等心理學家在美國西方電氣公司做的"[霍桑試驗]"開始了心理學對企業人際關係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推動了它的發展,不但在人員選拔訓練上有所提高,而且注重機器、武器的設計要適合人,使人容易感知、理解、判斷和操作,形成了"工業心理學”。
  • 人際關係管理階段:在生產率大幅提高的同時,工人的文化水平及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開始對於單調乏味的工作開始不滿,導致怠工及罷工等抗議舉動使勞資關係日益緊張,資產階級逐漸領悟到用以前的管理理論已經不能有效控制工人已達到高利潤的目的了,便開始尋求新的管理思想。
1924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率領一個研究小組到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進行了長達九年的霍桑實驗,試圖透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提高勞動生產率,梅奧先後進行了四個階段的實驗:照明實驗、福利實驗、訪談實驗和群體實驗,但實驗結果出乎意料,無論工作條件有無改善,試驗組或非試驗組的產量都不斷上升,對於假設與實驗結果不相符,梅奧作出這樣的解釋:
    • 影響生產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條件,而是工人自身。參加試驗的工人意識到自己"被注意",是一個存在,因而產生某種歸屬感,助長了工人的使命感跟責任感,覺得自己需要有所作為,就是不斷提高生產率。
    • 在決定工人工作效率因素中,工人為團體所接受的融洽興跟安全感較獎勵性的工資作用更來的重要。
研究結果否定了傳統管理學理論對於人的假設,工人不是被動的,也不是孤立的個體,他們的生產行為不單單是受待遇跟工作條件的刺激,影響生產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中的人際關係。

應用

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