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mund Freud‎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1月20日 (六) 07:00 由 Cyut9529106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自我、本我、 超我)

前往: 導覽搜尋

3

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明這個條目,文字重覆太多會有抄襲的嫌疑
部份段落沒有見到文獻引用,這樣有抄襲之嫌,請在文內使用他人意見之處放上作者及年代(並頁碼)
佛洛伊德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分析;對本我、自我、超我的說明;對意識、潛意識、前意識的說明,請多發揮
1

佛洛依德簡介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為奧籍猶太人,出生於捷克,後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938年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 國,1939年以83歲的高齡在倫敦死於癌症。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佛洛伊德的主要貢獻,首推他對人類行為鉅細靡遺的觀察,他注意到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同時提出一套完備的學說來解 釋。整個理論具有統一性、連貫性和明確的範圍,沒有一個人格理論能如此廣泛而深入的解釋人類行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佛洛伊德不斷修訂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戀、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 格三分結構論等重要結論,使精神分析成為了解人類動機和人格的方法。迄今為止,其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不僅對人格理 論、精神病、心理治療、變態心理學方面有重大貢獻,而且幾乎影響了人類知識的每一部份。(彭舜譯 2006 7)

佛洛依德的無意識

我們一般人的心理活動中,有許多是意識解釋不了的行為。這些行為不只有在健康者的身上所表現的過失行為和夢,還包括病人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病狀或強迫觀念,我們日常的經驗中常常會碰到這些現象,可是我們的意識解決不了這些現象。因此,我們只能說,意識再任何一定的時刻只包含少量的內容,這樣我們大部分稱之為有意識知識的東西就一定會在任何情況下,相當長時間的存在潛伏狀態下,也就是屬於意識的條件下和不為心理所知的條件下。(參考陳小文 民83 台北)

佛洛依德的潛意識

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心理活動有三個層次: 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一個人能覺知的心理狀態或活動就是意識;不能覺知的意識就是潛意識了,而前意識就是介於那兩者之間,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心理狀態就像冰山一樣,浮在水面上的冰只佔了整座冰山的十分之一,而我們的潛意識就相當於浸泡在水下面的冰山,冰山底下的部分決定整座冰山的流動方向與速度,相同的,潛意識控制了我們大部分的行為,所以要了解一個人可以先從他的潛意識下手。(曾寶瑩 民93)

自我、本我、 超我

佛洛依德認為一個完整的「我」包含三個部分,自我、本我、超我。

  • 自我是純意識的東西,而無意識則與自我是沒有多大關係的。自我是壓抑的根源,壓抑的力量來自自我,抗拒也來自自我,從前之所以沒有發現壓抑與自我之間的關係,就是因為抗拒的作用掩蓋的壓抑來自自我。自我處於明晰的,另一方面又是被壓抑的自我,這樣自我被分為兩個部分--意識和無意識。

自我又稱為心理性的我,由本我分化而來、屬於人格的核心,受現實主義所支配,主要在調節自己以適應環境及解決本我與自超我的衝突,是有理智、意識的。。(蔡子瑜、傅珮慈、邱奕寬、李德芬 2002 P.16-9~16-10)

  • 無意識中不屬於自我那一部分佛洛依德將它稱為「本我」,它是我們人格中的模糊而不易把捉的一部分,因此對它的特性所知有限,它主要是一種本能的東西。

本我又稱生理性的我、是與生俱來的、屬於人格的最低層次、受唯樂主義所支配,主要在追求生理需求的滿足與避免痛苦,是人格的原始基礎。。(蔡子瑜、傅珮慈、邱奕寬、李德芬 2002 P.16-9~16-10)

  • 自我偵察機能是一個實體,佛洛依德稱之為「超我」,超我的作用在憂鬱病人身上表現的最明顯,憂鬱病人健康時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但發病後他的超我便過份的虐待了他的自我,對自我實施其懲罰,我們平時的罪惡感就是超我壓迫自我的一種表示。

超我又稱社會性的我或理想我,是由自我分化而來的、屬於人格的最高層次,受良心道德所支配,主要在內化社會規範及監察本我與自我。。(蔡子瑜、傅珮慈、邱奕寬、李德芬 2002 P.16-9~16-10)

本我、自我、超我經常產生衝突,有時候會因害怕表現出本我的衝動,而被懲罰,也會擔心自己的行為不符合社會要求而產生焦慮, 自我便會約束、壓抑個人行為,這些被壓抑的內容卻會在潛意識中繼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陳小文 民83)

正常的人格應該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間的平衡交互作用而形成。(蔡子瑜、傅珮慈、邱奕寬、李德芬 2002 P.16-9)

佛洛依德的全面影響

無論佛洛依德的研究到頭來是否正確無誤,他被譽為「精神分析之父」的地位,在精神分析的影響上仍是無人可取代的,因為即使之後所發展出的各個學派、心理學理論等,也無一不受到佛氏理論的影響。 另外,佛洛依德所創的精神分析其實已超越心理學的領域,成為當代許多領域的創作源頭。佛洛依德的《文明及其不滿足》就是關於社會學的著作,在「重要社會學家」系列叢書中,有一本便是討論佛洛依德的專著,可見他在此學科中所受到的視。 佛洛依德的影響還包括文學和藝術方面,1930年他就在法蘭克福獲得了「歌德獎」。佛洛依德描繪人格特性和結構,以及生活事件對情感的影響,和十九世紀當時小說對心理問題的自覺有相同之處。閱讀二十世紀的小說中,則不難發現佛洛依德的瞭解方式,以已大量進入了作者對於書的寫作架構、角色動機和創作對象中。 因此佛氏理論的影響力對現代思想可說是全面性的,而他對自己的評斷,則可在他的自傳中略知一二。(丁天 民65)

參考文獻

  • 精神分析理論 彭舜譯 左岸文化 2006 年 07 月 28 日
  • 佛洛伊德 陳小文著 東大發行 台北 民83
  • 佛洛伊德心理分析 丁天 普天出版社 民65
  • 圖解心理學 曾寶瑩著 城邦文化發行 民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