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學派"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生活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
行 13: 行 13:
 
==生活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
 
阿德勒對某種生活態度的解釋深信不疑,他的一舉一動含有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好像斷言:「我就是這個樣子,而宇宙就是那種型態」,這就是他賦予自己的意義以及他賦予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對某種生活態度的解釋深信不疑,他的一舉一動含有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好像斷言:「我就是這個樣子,而宇宙就是那種型態」,這就是他賦予自己的意義以及他賦予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的生命意義是多得不勝枚舉,每一種意義可能多少都有錯誤的成分,但沒有人有絕對正確的生命意義。所以的生命意義都在這兩極間端變化,每個人都有三條聯繫,第一條是居住於這個貧瘠的星球上,無處可逃;第二條是我門並不是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我們活著必然要和自己四周的人發生關聯;第三條是人類有兩種性別,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這件事:愛情及婚姻。這三種聯系構成三種問題:如何求得職業使我們在地球天然限制下得以生存;如何在同類中獲取地位能互助合坐並享有合作利益;
+
每個人的生命意義是多得不勝枚舉,每一種意義可能多少都有錯誤的成分,但沒有人有絕對正確的生命意義。所以的生命意義都在這兩極間端變化,每個人都有三條聯繫,第一條是居住於這個貧瘠的星球上,無處可逃;第二條是我門並不是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我們活著必然要和自己四周的人發生關聯;第三條是人類有兩種性別,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這件事:愛情及婚姻。這三種聯系構成三種問題:如何求得職業使我們在地球天然限制下得以生存;如何在同類中獲取地位能互助合坐並享有合作利益;如何調整我們本身去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和擴展,有賴於愛情生活」。
「生活的意義是─保護我自己以免受到傷害、把自己圈圍起來,避免和別人接觸。」
+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大致都可以歸納於:職業、社會和幸三個主要問題之下。「生活意義是─保護我自己以免受到傷害、把自己圈圍起來,避免和別人接觸。」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以至於他們在處理職業、友誼和性時不會去相信用合作的方式就可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屬於個人的意義:他們以為沒有哪個人能從完成目標獲取利益,他們的興趣也只停留在自己身上,爭取的是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只有他們自己成功才對他本身才有意義。
  
 
==家庭的影響==
 
==家庭的影響==
行 62: 行 62:
 
*人性的解析。 阿德勒著  王亮譯    台灣實業文化2003年4月
 
*人性的解析。 阿德勒著  王亮譯    台灣實業文化2003年4月
 
*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著  黃光國譯  志文出版社再版1992年7月
 
*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著  黃光國譯  志文出版社再版1992年7月
{|style="width:30%;height:40px" border=0 align=left
 
|bgcolor=#6495ED|<font color = black>'''缺'''<br/>'''失'''<br/>'''通告'''<br/>
 
|style="background:#E0FFFF;color:black"|同學第十四週該完成90%了(作業規範三~四頁以上),提醒您下週開始打分數喔!請自行刪除!
 
|}
 

於 2007年12月24日 (一) 12:22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幼兒時期,會慢慢形成一種生活模式,會因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觀目標,但每個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個人的主觀目標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過程應以每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學被稱為「個別心理學」。



生活的意義

阿德勒對某種生活態度的解釋深信不疑,他的一舉一動含有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好像斷言:「我就是這個樣子,而宇宙就是那種型態」,這就是他賦予自己的意義以及他賦予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的生命意義是多得不勝枚舉,每一種意義可能多少都有錯誤的成分,但沒有人有絕對正確的生命意義。所以的生命意義都在這兩極間端變化,每個人都有三條聯繫,第一條是居住於這個貧瘠的星球上,無處可逃;第二條是我門並不是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我們活著必然要和自己四周的人發生關聯;第三條是人類有兩種性別,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這件事:愛情及婚姻。這三種聯系構成三種問題:如何求得職業使我們在地球天然限制下得以生存;如何在同類中獲取地位能互助合坐並享有合作利益;如何調整我們本身去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和擴展,有賴於愛情生活」。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大致都可以歸納於:職業、社會和幸三個主要問題之下。「生活意義是─保護我自己以免受到傷害、把自己圈圍起來,避免和別人接觸。」因為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以至於他們在處理職業、友誼和性時不會去相信用合作的方式就可加以解決。他們賦予生活的意義是屬於個人的意義:他們以為沒有哪個人能從完成目標獲取利益,他們的興趣也只停留在自己身上,爭取的是一種虛假的個人優越感,只有他們自己成功才對他本身才有意義。

家庭的影響

自卑感與社會興趣

強烈自卑感的徵象

結語

參考文獻

  • 自卑與生活。 阿德勒著 葉頌姿譯 志文出版社1995年3月
  • 了解人性 。 阿德勒著 蔡美玲譯 遠流出版公司民97
  • 人性的解析。 阿德勒著 王亮譯 台灣實業文化2003年4月
  • 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著 黃光國譯 志文出版社再版199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