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學派"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現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曾與佛洛伊德合作過十年,後來因理念不合而拆夥,而後發展出以自卑感和創造性自我為中心的個體心理學,並且強調社會興趣。
+
{{Version|2007/10/14|}}
 
+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2 未完成
+
 
+
1
+
完成度還很低,加油!
+
 
+
==緒論==
+
阿德勒早期是佛洛伊德的同事,但是後來他放棄佛洛伊德的基本論點,因為阿德勒相信佛洛伊德對於生物性與本能決定論的強調過於窄化。在很多理論層面,阿德勒是反對佛洛伊德的,但是他認同佛洛伊德的動力心理學。(1985,黃德祥)
+
與佛洛伊德決裂之後,阿德勒組織了「自由心理分析學會」。一九一二年,他正式稱自己的思想體系為「個體心理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內容有了重大變化,他開始研究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並提出了社會興趣的概念。(2001,劉泗)
+
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統一,認為人類可以從整合與完整的觀點來了解。此種看法強調人們的行為有其目的,認為我們的未來方向遠比過去重要。我們是自己的主角與創造者,並以獨特的生活方式來表達我們的目標。我們創造自己,而不是僅受到幼時經驗的塑造。(1996,李茂興)
+
==阿德勒的理論--成長模式(growth model)==
+
強調責任在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及在發現人生意義上之功能。阿德勒注重個體的再教育及社會的重新塑形。阿德勒是心理學主觀論證的先驅,強調行為的內在決定因素,對現實的主觀知覺、自我實現的努力追求等。(1985,黃德祥)
+
==主要概念==
+
*人格
+
 
+
不論男女,人基本上是受社會趨力所激勵的。阿德勒強調人格的社會決定論,非性決定論;強調行為是有目的與目標導向的。主張人格重心是意識,非潛意識。強調自我的決定,人是命運的主宰,非犧牲者。(1985,黃德祥)
+
*生活型態
+
 
+
每個人皆有不同的生活型態,追求不同的目摽。這意味著每個人對本身所在環境的看法,及個人目標的本能行為和習慣的不同。阿德勒認為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在人生前五年已定型。(1985,黃德祥)
+
*自卑感與補償作用
+
 
+
阿德勒強調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個體試圖以補償克服無助感,發展一種可能成功的人生型態。(1985,黃德祥)
+
*力爭上游
+
 
+
人以追求權利來克服自卑。在此階段,阿德勒並不以為我們在追求第一或支配他人。而是追求完美或增進本身的潛能,使可能達理想境界。(1985,黃德祥)
+
*兒童期的經驗
+
 
+
阿德勒相信,我們能創造自我對抗兒童期經驗塑造與決定的自我。且強調早期的經驗會導致產生有缺點的生活型態。(1985,黃德祥)
+
==心理治療歷程==
+
1.建立關係
+
 
+
與當事人建立社會平等的人際關係,藉由此指名其優點及能力鼓勵當事人,且相信只要願意,必能改變自己。當事人和治療師需要對治療目標有一致的期望。(2005,楊淑智)
+
 
+
2.蒐集資料
+
 
+
重點在於了解當事人。求診將被要求提供早年的記憶:阿德勒發現許多人都會記得足以增強其私人邏輯之信念及想法的往事。夢也會被拿來解析,因為夢常常含有私人邏輯的象徵意義。(2005,楊淑智)
+
 
+
3.給予洞察
+
 
+
治療師將組合當事人自我觀念、世界觀及無意識裡決定要如何度此生的假設。無論當事人口頭承認或一笑置之,治療師都可據此判斷他的假設正確與否。當事人需要洞察,治療師不會強給建議。治療師將協助當事人看清楚他目前的問題與生活模式是息息相關的。(2005,楊淑智)
+
 
+
4.鼓勵重新定位
+
 
+
治療師將引導、鼓勵當事人尋找方法改變自己。治療師將藉由指明當事人的優點,且相信他必能找到路往前走,加以鼓勵。每當錯誤的思想促使他走回頭路時,治療師有必要指正。阿德勒的療法很尊重個人,如果當事人願意,就可在就診初期主導諮商的方向,談他們想談的話題。(2005,楊淑智)
+
 
+
==個體心理學的影響==
+
==參考文獻==
+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李茂興 譯﹞﹝1996﹞。臺北市:揚智文化。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2003﹞。'''人性的解析'''﹝初版﹞﹝王亮 譯﹞。臺北縣中和市:台灣實業文化。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2001﹞。'''超越自卑'''﹝第1版﹞﹝劉泗 譯﹞。台北縣新店市:百善書房。
+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施'''﹝黃德祥 譯﹞﹝1985﹞。臺北市:心理。
+
*'''諮商與心理治療導論'''[楊淑智 譯][2005,民94][初版]。台北市:洪葉文化。
+
*'''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朱玲億 林美薰 李立維 趙家琛 李島鳳 游淑瑜 周士雍 譯﹞﹝2000﹞﹝初版﹞。臺北市:心理。
+
 
+
{{Rank1}}
+

於 2007年12月10日 (一) 14:12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