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化研究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12月23日 (日) 10:28 由 220.131.226.159 (對話) 所做的修訂 (選擇研究主題)

前往: 導覽搜尋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質化研究是一個涵蓋不同策略的的名詞;而這些策略又共享如下特質(Bogdan&Biklen,1982:2): 1.研究中蒐集的資料,是人、地和會談等所謂"軟性"資料的豐富描述 2.研究問題並非由操作定義後的變項來界定,而是在複雜的情境中形成 3.研究焦點可在資料蒐集中發展而成,而非在一開始就設定待答問題或待考驗的假說 4.了解行為必須由被研究者的內在觀點出發,外在因素僅居次於次要地位 5.傾向於在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情境裡,與被研究者做持久接觸,以蒐集資料(高敬文 民91)

3 定義下的不好,沒說明到什麼是質化研究。
「質化研究的術語」看來是在說它的分類?

質化研究的術語

紮根理論

民族誌學

現象學

研究設計

研究的主題可能來自不同的地方,包括自己個人和專業上所關心的事物。在決定使用質化研究前必須考慮兩件事,一是:應根據自己研究的目的和目標來決定,而不是先做研究之後才決定去尋找研究的主題。二是:盡早釐清自己的認識論(epistemological)立場,使整個研究是完全公正沒有偏見的,所以質化研究應建立在一個明確的認識論架構中。

選擇研究主題

當我們打算要做一個質化研究時,須面對一個重要的選擇:我們所熟悉或不熟悉的主題來做研究。不管選擇哪一個,都有它的優點與缺點在,所以要謹慎考慮後再做選擇會比較好。選擇我們所熟知的人、事有兩個優點:1.容易切入和發展關係。如果自己與被研究者的生活型態一樣或者自己身在自己所要研究的機構或組織裡工作,接納與合作的管道就會非常順利。自己和被研究者之間的舒適度越高,將使研究開始的所有相關事項越少威脅。對質化研究者而言,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是非重要的。2.擁有研究主題的知識是一個重要的開始:如果研究的人、事是自己所熟悉的,在這主題上已經累積了一些知識。 選擇我們所不熟的事物是一個強而有力且有價值的動機,而且也能夠用客觀的去做研究,但也是有點冒險的,因為我們可能會因為對不熟知的事物的無知或是偏見而受害。刻板印象會妨礙研究的進行-特別是研究對象是和我們不同性別、種族、性取向或者是社會階級的人。當研究者進入自己所不熟悉的領域時,最需要的是獲得被研究者的接納,以便獲得雙方的合作與信賴。 研究者要了解自己所不熟知的事物,需有耐心與毅力,也該隨時警惕自己,自我檢視本身的預設可能造成的各種偏誤。(張英陣 民89)

發展研究問題

研究倫理

隱瞞與表白

保密和隱私

質化研究的社會責任

蒐集資料

觀察法

深度訪談

參考文獻

  • 張英陣 校閱(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文化
  • 趙碧華,朱美珍 編譯(2000)。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市:學富文化
  • 石志偉等 譯(2001)。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市:洪葉文化
  • 高敬文(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 高勳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