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案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6年12月5日 (二) 16:10 由 192.168.238.119 (對話)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3

請移除標題,將定義的內容放到最上面
我知道你已有嘗試重述原文字,但文字重覆太多仍會有抄襲的嫌疑
原則上我們是用 == == 做第一層的標題
完成度還很不夠,加油!

結案是指正式結束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的個別關係,當案主的問題已解決,或者案主已具有能力應付和解決他自己的問題時,就可以結案。(許臨高,88) (謝秀芬,95)

前言

結案是社會工作過程中,最後的一個階段,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階段,雖然如此,但是合宜的結案,將使得社會工作者和案主更有獲得及收穫,並可以把收獲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果草率結案,也將可能使得全部前功盡棄。由於結案也暗示著分離的意味,案主和社會工作者都可能會出現一些情緒及行為,所以在結案前應仔細評估,案主和社工人員要彼此討論,並使彼此有心理準備,在適當的方式下結案。(許臨高,88) (萬育維,90) (謝秀芬,95)

結案的類型

結案在許多情況下發生,通常分成兩大類型:計畫性結案及非計畫性結案。

計畫性結案

計畫性結案是指在正常的程序之下所做的結案。 在以下情況下結案,都稱為計畫性結案:

  • 案主的目標達到,沒有需要繼續提供服務時。
  • 案主自己已有能力、不依賴,可以自己處理事情時。
  • 案主必須轉介或轉案。(許臨高,88)
  • 依機構的時間限制終止服務時。(許臨高,88)

非計畫性結案

非計畫性結案係指案主突然退出服務,或社工無法繼續提供服務,提早結束契約關係。 在以下情況下結案,都稱為非計畫性結案:

  • 案主或社工人員過世。
  • 案主不想繼續接受服務或幫助。
  • 社工人員因個人因素要離職。
  • 服務沒有確定的目標或需要持續進行時。
  • 案主避不見面,服務無從繼續。

結案時的感受

在結案的過程中,社工人員和案主都可能會出現一些情緒、感受或行為,這是結案時最細微,但最需要特別注意到的地方。程度則視案主對社工人員的依賴程度及個人調適能力而定。

案主的情緒及行為

  • 否認和逃避:當結案被提出時,案主剛開始常會無法面對現實,否認或逃避要結案的事實,不想提出且避免討論這個問題,會刻意想轉移話題來避免讓自己有受傷的感覺,偶爾會出現沮喪。
  • 憤怒:結案有時會讓案主有被拋棄的感覺,所以常會讓案主感到憤怒,而他們可能會用責罵、批評社會工作者來表達、發洩他們的憤怒,而社會工作者也應將它視為一種遭遇一段關係即將結束的行為反應,應盡量使案主可以把情緒表達出來,並觀察案主為何會有此反應。
  • 沉默:在結案時的當下,案主也可能會什麼都不想說,只想沉默以對,有可能是不想表達出自己的焦慮或失落,他們覺得這樣可以使他們免於傷痛。
  • 害怕:案主可能會害怕,有被拋棄的感覺,因此他們也可能會以先和社會工作者的方式,讓自己找到一個理由和社會工作者結束關係。
  • 悲傷和退化:結案可能會出現失落和不了解的恐懼,而難過傷心可能會超過失落感和生氣也可能因此而出現退化的情形,退化可能是案主所表達他還沒準備好結案或是案主會說又出現新的問題。
  • 自我貶抑:有時結案會讓案主開始出現自我貶抑的現象發生,他們會開始沒自信,覺得都是自己不夠好或沒有進步、社會工作者討厭不喜歡自己,因此社會工作者才會離開,案主會覺得自己沒價值、不被在乎。

社工人員的情緒及行為

  • 罪惡感
  • 逃避
  • 減輕負荷
  • 期望延長服務


處理結案的方式

一.處理案主的情緒

二.回顧成果

三.計畫未來

四.結束關係

後續追蹤階段

結語

參考文獻

  •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許臨高著,洪葉出版社,民88
  • 《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謝秀芬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民95
  •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 理論與實務》,萬育維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