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4 文獻引用缺乏,會有抄襲之嫌。節之內常直接分類,缺乏導論
+
{{Version|2007/10/14|}}
 
+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歷史舞臺與簡介==
+
 
+
  佛洛伊德他原本是維也納的開業醫師,他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原本是用來診療精神官能症病人的,但因佛洛伊德本身對詩歌、戲劇、小說的濃厚興趣與情感,使精神分析與文學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他認為文學作品是一種與現實相反的幻覺,但這種幻覺是無害且有益的。在藝術的領域中其實也多少隱涵了幻覺的成份,藝術作品其實是非常的不具思考邏輯範圍和不具現實觀點的發揮(簡單來講就是虛構、光憑想像的空間層次面),才能達到藝術作家真正想要得到的所謂靈感。佛洛伊德在精神醫學上的光芒掩蓋了他在文學方面上的造詣,文學造詣是他用來支持或詮釋他在精神分析學的觀點!他運用他所熟悉的專業醫療研究來結合甚至是影響他對文學藝術的成就,這是今日我們有目共睹的,且具有廣泛影響;在他一九○○年出版的經典著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一書則是跨越了[[浪漫主義]]與[[理性主義]]的舞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精神分析學說是十九世紀浪漫文學達到巔峰的產物,然而在如此尖峰的時刻各主義派系各取所需,也造成精神分析學說在文學藝術界所遭受的誤解。
+
 
+
  
+
精神分析學說開創了精神醫療的新紀元,亦開創了心理治療的模式,其對人類的影響甚大,不論是文學或是藝術等等都無法避免的受到衝擊。在啟蒙時代有一句格言「勇敢的認識」,這句話在佛洛伊德的人格與著作裡表露得一覽無遺,由此可見佛洛伊德對於理性的信念和勇氣支持著啟蒙時期所持的所有觀念,並堅守著一種單純的決定論,在他所創造的許多精神分析專有名詞中也都充滿了機械論的因子,譬如:「[[防衛轉機]]」(defense  mechanism)、「快樂原則」(principle  of  pleasure)....等等。雖然如此,導出源於浪漫主義的思潮,我們若企圖以理性主義來加以規範佛洛伊德學說,其實它是具有莊嚴的一面!就如同每一位批判家他發現人類的驕傲正是人類最卑鄙的根源,他對人類的看法都使得人類更難以維持也原先的驕傲;也因為人的不單純,而使得沒有單純的「好人」,但佛洛伊德曾說過,人類在其心中有座地獄,永無止境的升起足以威脅其文明的衝動,人類在追求快樂與滿足時雖具有豐富的想像力,但總是為其收獲付出更多的代價。的確,當人生種種挫敗取得另一種方式妥協後逐漸成為渡化塵世的最佳途徑,人們總是表現出他最好的本質,這種在追求快樂與滿足的現實層面中不僅不會侷限或簡化了人類的世界,反而是展開了且也豐繁了藝術家的世界。(王溢嘉著,1997)
+
 
+
 
+
==基本假設==
+
*人的心靈活動具有意義。
+
*人的心靈是由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所組成的。
+
*人格的結構包括自我、本我、超我。
+
*人格是五階段的發展產物,此五階段即:性心理發展階段。
+
*每個精神事件、心理現象皆有原因,皆是受到先前的事件所決定。
+
*行為是根源於人的生物性因素(內在性、攻擊驅力)的影響,而社會則是控制人原始生物需求的必要力量。
+
*人的兒童時期的經驗決定日後人格與行為。
+
*處遇的方法則是尋求問題行為、人格的淵源,透過洞察、頓悟技巧,以修正個人情緒經驗。(孫翊雲,2006)
+
 
+
==佛洛伊德人格理論三系統==
+
 
+
佛洛伊德認為:人類的心靈結構猶如冰山。
+
 
+
 
+
===意識系統===
+
 
+
浮在海面的可見部份即是我們的「意識」,然而它只是冰山的一小部份而已。
+
意識系統就像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會去注意到的鎖事或是在日常生活中較稀疏平常的事情,從事情的最初面就可以警覺到或是注意到的感覺,然而這也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份罷了。
+
 
+
 
+
===潛意識系統===
+
 
+
冰山更大的部份則是藏在海底面之下,這就是我們的「潛意識」。
+
 
+
潛意識系統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雖然是潛隱的但卻也容易再度變為意識的則稱為「前意識」;這種說法就好比像是在冰山在退潮時,又能從海底浮出海面的一小部份,而位於最底層的轉變不容易,唯有需要使用相當的精力時才能再起而或者是它根本不會再出現的,才稱為[[潛意識]]。
+
 
+
 
+
===無意識系統===
+
 
+
潛藏在海底面之下的潛意識,它是我們無法「意識」到的意識,所以也就是說,它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
 
+
無意識系統像是我們昏迷了,我們無法察覺到或是警覺到身遭周圍的人事物,這也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為已經昏迷狀態了)。
+
 
+
 
+
==人格結構==
+
 
+
===本我(Id)===
+
 
+
處於最基層的本我(id),蘊藏了潛意識、本能性的衝動,它是慾望的貯存所,因為它引發了慾望與幻想。本我是以初級歷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的形式運作,是非理性、本能驅動的及脫離現實的。它在人格結構中,是潛意識的、本能的、以及不理性的原始衝動。本我其實是屬向於自我中心,一個被「本我」駕馭的人相對會比較不受拘束或衝動;例如在不久之前有一個口語話的廣告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一個隨心所欲、不顧社會期望或者是常常惹事生非的人就可以視為他是被本我所操控的人。日常生活中並非所有人事物都能如願達成或得到滿足,然而初級歷程思考則提供了一條實現的管道,我們的願望則藉由作夢而達成,滿足了本我追求快樂的衝動,使我們的精神能量能夠達到一個釋放的途徑,同時也減輕了我們內在的緊張、衝突以及不安。本我的精神能量的運作是遵循「快樂法則」(pleasure principle)。
+
 
+
 
+
===自我(Ego)===
+
 
+
相對的,自我(ego)則是根據現實法則(reality principle)而運作的,藉由現實法則來節制「本我」的本能衝動;它則是處在意識範圍內,但一部分仍屬於潛意識範圍。自我是心智中直接與現實接觸的部分。它是能夠試著找出滿足本我衝動的可行途徑,遵循社會習俗(只要我們相信而達成遵守,這就是出於自我的運作)它
+
是經由理性的思考過程來了解這個世界,同時也能做出對自己及他人一個合理的對應,就好比我現在正努力試著了解這個網頁的使用方法時,就表示我現在正在使用次級歷程思考(secondary-process thought);所以自我是依賴理性及現實的次級歷程思考(secondary-process thought)方式來運作。一個謹守本分的人就是被自我所掌控;例如身為一個學生,應當將學業完成且充分利用,以達到父母對我們的期望。這就是自我的理性思考,做自己該做的事且從中達到成就。
+
 
+
 
+
===超我(Super ego)===
+
 
+
超我(super ego)則是將社會的價值觀內化而成的部分,主要是透過父母的價值觀而來的。超我則一部分是屬於意識,其它大部分都屬於潛意識的範圍。它是一切由道德自制僅止於至善的層面,它是遵循理想法則(idealistic principle),它要求我們必需遵守內心的規範,透過「自我」以道德良知來抑制或阻止、禁止「本我」的衝動。例如一個大學生總是遵照父母的意思做事、總是聽從父母的所有意見,則他就是被超我所控制了。
+
 
+
 
+
==防衛機制==
+
Freud認為,個體如果沒有順利走完某一性心理發展階段(停滯現象)或是退回到較早的階段(退化現象),這是代表著自我在努力解決本我與超我之間強烈的衝突而表現出來的方式。防衛機制是自我用來保護個體,以免被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來自於超我)及衝動(來自於本我)所驚嚇或傷害的一種保護方式。除了滯留與退化外,還有八種也是主要的[[防衛機制]]:
+
 
+
===否認(denial)===
+
 
+
當我們的心智要避免讓我們感受到某些不愉快或者是害怕的事情時,便會產生了這個機制。 
+
 
+
例如:抽煙的人(老煙槍)可能會否認圍繞在身邊肺癌的警訊 
+
 
+
===壓抑(repression)===
+
 
+
當本我出現了令我們無法接受或是會帶來危險的衝動的時候,此時的心智會不自覺的產生壓抑的心理作用,便會將衝動帶入潛意識裡。
+
 
+
例如: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女也許會將她在幼時曾被繼父毆打、虐待的記憶壓抑到潛意識中
+
 
+
===投射(projection)===
+
 
+
即個人將自己不能被接受的想法或是較具有危險性的想法或是衝動加諸於其他人身上。
+
 
+
例如:一位在潛意識中不愛丈夫的妻子,若其意識上無法接受自己這種想法,則往往會責備丈夫不再愛她且有外遇。
+
 
+
===轉移(displacement)===
+
 
+
把衝動轉移到另一個較不具威脅性的人或事物上面,以達到滿足。
+
 
+
例如:一個從小到大被父母嚴厲處罰的小男孩,會想痛擊父母親作為報復,但是他了解自己無法打贏父母親也無法與父母親做任何的抗辯,於是他將對父母的不滿轉變成攻擊其它較弱小的同學來作為代替
+
 
+
===昇華(sublimation)===
+
 
+
不能被接受的衝動,個體將其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可被容許、甚至被讚賞的行為。
+
 
+
例如:一位藝術創作家,他將他的性能量昇華,創作出社會大眾所讚揚的「性」藝術作品。
+
 
+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
+
 
+
我們將潛意識中不能被接受的想法或是衝動,以相反的面貌出現在意識層面中。
+
 
+
例如:一個小男生可能因為看到父親打母親的情況,因而對父親產生了恨,但他的意識不願意承認這種痛恨父親的想法,所以這小男生可能反向,將對父親的恨轉變成為崇拜父親。
+
 
+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
 
+
將不被接受或是無法認同的想法與行為,用另外一個方式合理性的重新解釋,因而使其能被他人接受。 
+
 
+
例如:一個會喝了酒會發酒瘋甚至歐打太太小孩的先生,這個老婆可能會將先生的行為合理化,解釋成為先生是因為生活上的壓力促使而喝酒,酒醉本來就會胡言亂語,也因為心情不好壓力大而喝酒,所以被先生毆打,可能只是因為先生壓力過大因此才會喝酒抒解壓力。
+
 
+
===認同(idenrification)===
+
 
+
當我們憤怒或是害怕的對象是有權威或是具有影響力的人時,我們反而會去認同這個人,並且會將自我認同與這個人結合。
+
 
+
例如:一個常受到母親虐待的女孩,其實她是非常害怕且恐懼討厭她的母親,但對她而言,她的母親是一個具有權威及力量的女強人,所以她可能會因此變得認同她的母親,而且會以同樣的觀點來看待生活上的人事物。
+
 
+
 
+
==夢的解析==
+
 
+
  為什麼我們需要睡眠呢?那又為什麼當我們進入睡眠之後會作夢呢?其實睡眠有二個解釋:第一個,睡眠是要避免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因清醒而從事一些行為或是在外遊蕩而產生的危險;第二個則是為了要讓我們忙錄的生活獲得休息而使得恢復精力和衝勁,並且解除煩腦和壓力排除身體堆積的廢物。然而我們可透過觀察睡眠的儀器-腦電(electroencephalograms, EEGs)來幫助我們睡眠時的電腦圖顯示,腦電圖是一種大腦的電子活動紀錄,睡眠狀態分為兩種:非快速動眼睡眠(N-REM sleep)和快速動眼睡眠(REM sleep),眼動睡眠通常與作夢有關,但是作夢卻不僅僅於睡眠階段發生。在佛洛依德的觀點中他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重要路徑,它是被壓抑的慾望流洩的少數窗口之一,以偽裝的方式呈現。夢境其實是代表著大腦試圖的解釋作夢時神經活動的傳達訊息,做夢和意識清醒時不同,但夢的內容則取材於我們意識清醒時的經驗,(例如:早上和媽媽聊天的內容和人物,結果我當天晚上睡覺時就夢見了我白天正和媽媽提及的人事物)因此,夢可以說是意識和潛意識交流的階段,這種交流有著獨特的語言,而這種語言沒有固定的語法的,所以要仔細推敲才能正確理解它的意思,象徵就是夢語言的字詞,每一個符號都代表做夢者潛意識狀態裡的一個概念,一段記憶,或一種情緒,而由於人類有異於其它動物,不同的族群都有一些共有的觀念和經驗,夢裡出現的事物,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可能有相同的象徵意義。(佛洛伊德著,2003)
+
 
+
 
+
==佛洛伊德性心理發展階段==
+
 
+
(1)口腔期
+
 
+
口腔期(oral stage)一般來說口腔期是始於0~2歲之間,在此時期的嬰兒開始試著吸吮進行其它口腔活動。藉由吸吮及其它的口腔活動,嬰兒也會體會到這些活動不但能提供他們營養,同時還能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
+
 
+
a.口慾期
+
嬰兒開始喜歡吸吮及吃東西,可能是心情很愉快的、依賴性強的或者是貧困的,他們會期望別人能夠照顧他。
+
 
+
b.口慾施虐期
+
開始喜歡咬東西和嚼東西,也漸漸開始有了情緒上的反應。傾向於憤世嫉俗、冷酷,可能也喜歡痛斥別人。
+
 
+
 
+
(2)肛門期
+
 
+
肛門期(anal stage)一般發生在2~4歲時,小孩會藉由排泄(排便)而得到愉悅感。
+
 
+
a.肛門保留期:
+
極度要求整齊清潔、力求乾淨,一絲不苟而且非常執著。
+
 
+
b.肛門排出期:
+
傾向於情緒化、愛挖苦人、有時候還會具有攻擊性,同時也可能會不修邊幅且生活習慣不佳,而且家裡可能會到處堆滿了雜物、紙張或是書籍。
+
 
+
 
+
(3)性器期
+
性器期(4歲~童年中期),他們會開始發現刺激性器官的感覺很好。然而在此時也可能會出現「戀母衝突」(Oedipal  conflict),也就是說孩童開始對父母親的異性者產生了愛戀的感覺,特別是男童會愛慕母親,但另外一方面卻又會害怕或是懊腦這樣對父親報復的情緒衝突發生。
+
 
+
 
+
(4)潛伏期
+
 
+
潛伏期(童中年期),可能會表現出性昇華及壓抑性欲的產生。因為性器期,讓孩童開始對雙親異性者開始有了愛戀,戀父或是戀母的衝突帶給孩童極大的混亂感和衝突,孩童必需將他們對父母親的愛戀昇華成社會較能接受的形式,此時這些情感進入了潛伏期。
+
這個時期,孩童必需壓抑自己的性情感以達到將性能量轉化於其它他可努力的領域或是再以不同的形式和理念呈現。
+
 
+
 
+
(5)性徵期
+
 
+
性徵期(青春期至成人),佛洛伊德所定義的正常成人的性表現。
+
到了青春期,性方面的情感再度出現時,由於此時器官開始成熟,對性方面的知識也逐漸在增加中,與異性的相處也有了發展的空間,小時候對於異性雙親的愛戀,現在已經漸漸的轉化成對異性的興趣,因而也就開始進入了性徵期了。
+
 
+
 
+
==精神分析之異常行為==
+
 
+
一般而言異常行為有四個特質:統計上少見的、適應不良的、社會大眾標示為異常的、認知扭曲的。
+
 
+
每個人對於異常行為的判斷與解釋都不相同,且在認知行為上也頗具異意,就連醫生們也常常因為如何來解釋異常行為而意見不和,直到1952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稱為DSM,但經過多次的修訂改編過後,目前最新的版本則是DSM-Ⅳ,在這修訂過程中許多專家對異常行為的定義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所以診斷準則也跟著改變了。
+
 
+
 
+
(1)焦慮症
+
+
焦慮症是泛指當個體感覺到緊張、害怕、焦急、躁動或是不舒適感;且非因特定的對象或是事件而感到不舒適,在DSM-Ⅳ當中將焦慮症分為五大類別:
+
 
+
a.「恐懼症」-是對特定事物或環境感到過度的或是持續性的恐懼與妨害性的恐懼。
+
 
+
b.「恐慌症」-是間歇發生又無法控制的極度焦慮、害怕狀態,症狀通常維持20-30鐘。
+
 
+
c.「泛焦慮症」-是一種慢性、過度擔憂或焦慮某些生活事件之狀況,這類患者大多對任何事都存有病態性之過度焦慮。
+
 
+
d.「壓力異常症」-這類型的焦慮狀態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後群(PTSD);則是因為過去的創傷事件一再的入侵現實生活中且不斷的重演,使得個體即使是在從事不相關的活動中,腦海中卻會(或可能會)不斷的重複出現過去傷痛或是惡夢的情境以及浮現以往痛苦難過的事情。
+
 
+
e.「強迫性異常症」-這類型的焦慮則是指有持續性、不可抗拒的衝動以及不想要的想法逼自己去做某種行為,且想藉此行為來緩和內心裡的這種不合理的想法。
+
 
+
 
+
(2)情感性異常症
+
+
情感性異常症是一種心理異常症狀,通常個體的情緒起伏波動極大,會為了一點點小事而造成情緒上的起伏而無法平復;在情緒上面不是極度的悲傷就是極度的興奮。
+
此異常症DSM-Ⅳ也列出了兩種主要的類型:
+
 
+
a.「憂鬱症」-(簡稱單極型異常症)意指憂鬱的負面情緒(低落、沮喪、極度絕望)造成了嚴重的功能失調,使得個體悲傷到無法做任何事物
+
 
+
b.「兩極型異常症」-(亦稱躁鬱型異常症)此類型分為憂鬱與躁狂。躁狂症是在情緒反應上會極度的快樂個體會感到非常的興奮與有活力。同時躁狂症的人也時常有妄想的情形發生。
+
 
+
 
+
(3)解離性異常症
+
 
+
是指個人對過去的經驗與歷史及個人身份認同有極大的改變,對於解離性異常症而言,因為環境的創傷遠比遺傳因素還要來得更具關聯性。例如:家庭暴力後的創傷與戰爭後的壓力都是如此。
+
 
+
 
+
(4)精神分裂症
+
 
+
它是一種包含了許多種不同症狀的異常症,個體在知覺方面有幻視、幻聽,在認知方面會有妄想及扭曲思考;在情緒方面也會出現缺乏情緒起伏和不適當的情緒表達。 (Robert J. Sternberg 著,2005)
+
 
+
 
+
==分析治療法==
+
 
+
 
+
(1)催眠治療
+
 
+
  簡單來講[[催眠治療]]法是直接從潛意識中截取資源的技術,可以作為一種十分有效而安全的自然療法,例如:有些人常常嘴巴上說要戒煙,但潛意識卻又不斷的在抗拒戒煙這個事實,類似像這種人可能需要花上一段時內心交戰(即天使與惡魔間的交戰)才能夠進入潛意識(即催眠狀態)。事實上,當我們在被催眠狀態時的意識遠比睡覺時還要來得清楚,且自己並非是完全無法控制的。人在潛意識中其實我們都知道自己問題的所在處,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自己在做什麼,只是礙於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太多的誘惑和干擾,以致於我們變成在抗拒不要的東西,進而影響了我們的求知慾,反而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麼,即便是對未來有了希望的動機和願景,但受到自己所設下的陷井(阻礙)例如:不專心、缺乏自信心、好高騖遠...等等外在因素,因而破壞了我們的成功。然而經由催眠治療法可以幫助學習和專心,且讓人改變錯誤的行為、自信、樂觀與積極生活目標!
+
 
+
 
+
(2)自由聯想治療
+
 
+
  自由聯想治療法是主張人們在極度放鬆下、任由腦中的思想浮現、不加以控制、不加以評論、也不加思索所表達出來的第一個想法,不管想到什麼就說出來;講到紅色會不加思索的聯想到過年,我們可以透過一連串的聯想事件,來對個案對於「過年」「生日」等詞句深入探討。
+
 
+
例如:講到「紅色」則會聯想到「過年」緊接著會聯想到「生日」...等等。
+
 
+
 
+
(3)疏泄治療
+
 
+
讓患者將內心積壓已久的情緒和苦悶或是衝突矛盾都傾訴出來,或是利用哭泣方式以達渲洩、抒緩情緒。
+
這種治療方法不僅僅只針對心理或是精神疾病患者有幫助,同時也有助於我們正常人的心理壓力問題!找出事情的根源來加以描述過程,以達到情緒抒發的目的。
+
 
+
 
+
(4)自我防衛治療
+
 
+
當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脅或衝突時所引發緊張或是焦慮不安感,而緊張或焦慮不安感將會無意識地持續激發出一系列的防衛機制,這個過程是用來加以保護自我的一種方式,目的欲想達到延緩降低或是消除緊張或焦慮不安的感覺。簡單而言,自我防衛治療法是自我用來應付本我與超我施予壓力時的一個手段與決策方法。
+
 
+
 
+
(5)社會心理發展期
+
 
+
藉由艾瑞克森以心理分析的角度來以觀察兒童的遊戲行為來探討兒童的心裡層面,再以社會心理發展為主要導向,他認為影響人格發展的主力是在於社會心理層面的因素範圍,所以艾瑞克森在社會心理發展期理論中分別列出兒童在不同階段中的社會心理危機與重要人物的焦點還有社會心理的形式以及有利的發展結果...等等做出了一連串的分析。
+
[http://cutechild.woby.com.tw/new_page_14.htm]艾瑞克森
+
+
 
+
==結語==
+
精神分析作為治療方式的原則與理論,都是基於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理論。佛洛依德感到精神官能症狀是由蓄積、没有處理的情緒張力所引起的。首先,佛洛依德使用催眠來帶出情緒疏導及傷害的宣洩,因為許多病人無法被催眠,他放棄催眠而採用強迫建議的方式,這是一種回想技術,在治療師堅持要求的壓力之下而產生效果;而病人告訴治療師的方式,好像在回憶真實的事件一般;在過程中,他要求病人不加批判地、自由地說出現在心中的任何事物。因而,發展出自由聯想的技術,主要的治療目標是使潛意識的內容成為有意識。此外,精神分析與其他治療模式的組合,像是藥物、團體治療與家庭互動,都已有人在嘗試。
+
 
+
 
+
==參考文獻==
+
*王溢嘉(1997)。'''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縣中和市:野鵝。
+
*孫翊雲(2006)。'''社會工作'''。臺北市 :高點。
+
*佛洛依德﹝2004﹞。'''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論'''。﹝第1版﹞﹝楊韶剛 譯﹞。[臺北縣]中和市:百善書房。
+
*斯特恩伯克(Robert J. Sternberg)﹝2002﹞。'''普通心理學'''﹝第1版﹞﹝陳億貞 譯﹞。臺北市:雙葉書廊。
+
*佛洛依德﹝2003﹞。'''精神分析導論演講'''。華成圖書出版。
+
*佛洛伊德/麥可. 雅各(Michael Jacobs)﹝2000﹞。'''佛洛依德:精神分析之父'''。﹝第1版﹞﹝于而彥 譯﹞。台北市:生命潛能。
+
*[http://www.psychoanalysis.org.tw/web/]台灣精神分析學會
+
*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Raymond J.Corsini,Danny Wedding原主編;朱玲億等合譯,台北市:心理,2000。
+
 
+
{{Rank2}}
+

於 2007年11月16日 (五) 00:17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