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源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8年1月23日 (三) 09:08 由 Casehsu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社會資源也稱為民間資源,就廣義而言,係指社會或民間所擁有且可運用的潛在力量與資產,包含有形的物質資源或無形的精神資源,前者包括人力、財力、物力,後者是一種知識力量,觀念→認知→行動→意識動力。凡滿足國民的需求和協助個體去適應整個社會環境,並且解決社會的問題,皆屬於社會資源的一部份。不論是屬於物質或非物質,只要妥善加以運用,將會產生無可限量的貢獻。(陳武雄,2004;張火木83;張火木86)

3
4 內容請精簡些。
你的「社會資源之內涵」與「社會資源依性質分類」有什麼不同?
某些文獻引用格式不甚正確、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沒有英文文獻

社會資源之內涵及特質

(一)社會資源之內涵

凡因應社會需求,滿足社會需求,凡不是政府所提供的而且足以轉成具體服務內涵的客體,即可稱為社會資源(民間資源)。具體而言,它蘊含了有形的物質資源及無形的精神資源。

有形的物質資源

  • (1)物力:指在寒冷的冬天裡送上暖和的衣服、送食物和一些雜糧到貧困地區、路邊的愛心茶水等。
  • (2)財力:指社會大眾、民間團體、公司行號採取自籌、勸募、贊助、捐贈、義賣,再將這些經費設用為學生的獎助學金、有緊急事故的救助、造橋鋪路、重整公園、湖泊等。
  • (3)活動空間:指提供福利機構或服務工作的活動地點等。
  • (4)天然資源:指水、土地、各項礦物質及天然的風景地點等。

無形的精神資源

  • (1)人力資源:指民間團體、機構組織、學生團體、社區領袖等。
  • (2)專業技術:指協助推動服務的技巧與專業知識及相關各項的法令規章等。
  • (3)社會意識:指社會大眾參加服務的意識力量、價值觀念與自我的信念等。
  • (4)社會關係:指民間團體與服務性質的機構相互之間的關係,與工作人員與外界往來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合作的密切關係等。
  • (5)組織結構:指參加各種社會工作之民間團體、社區組織、服務性質的機構。

(二)社會資源之特質

就資源的作法來說

社會資源的多元性及其效能也有多目標性,就資源的作法,大概可分為:

  • (1)積極的作法:◎穩紮穩打型;◎積極主動型;◎急公好義型;◎默默行善型;◎細水長流型。(取自 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陳武雄,2004,P.238)
  • (2)消極的作法:◎曇花一現型;◎虎頭蛇尾型;◎有名無實型;◎沽名釣譽型;◎另有目的型。(取自 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陳武雄,2004,P.238)

就資源的使用過程而言

從資源的使用過程,可分為:

  • (1)獨立自主型:由個人或民間團體,獨自提供資源自行辦理服務工作。
  • (2)委由仲介型:由個人或民間團體,委託政府或其他機構辦理服務工作。
  • (3)互助合作型:由個人或民間團體,與政府或其他機構共同提供資源以及辦理服務工作。

(陳武雄,2004;張火木,83;張火木,86;曾華源,曾騰光,2003;張添洲,88)

社會資源依性質分類

物質資源(material resources)

  • (1)財力(money):指社會大眾、民間團體、公司行號採取各項方式募款,再將經費設用為學生的獎助學金、有緊急事故的救助、造橋鋪路、重整公園、湖泊等。
  • (2)物力(material):指在寒冷的冬天裡送上暖和的衣服、送食物和一些雜糧到貧困地區、路邊的愛心茶水等。
  • (3)配備(machine):指協助機構的器材設備、收錄音機、汽機車、V8、活動廣場、天然的資源等。

非物質資源(immaterial resources)

  • (1)人力(manpower):指機構組織、團體組織、學生團體;或社會大眾的熱心人士自願參予服務所貢獻的力量等。
  • (2)方法(method):指協助推動服務的技巧與專業知識,包括個案會談、團體工作間的團康技巧及相關法令規章等。
  • (3)社會意識(mind):指社會大眾的熱心人士參加服務的意識力量、正向價值的取向、心理的認同與自我的信念等。
  • (4)社會需求(market):指社會大眾對於民間團體、機構、社會資源有某種程度的需求等。
  • (5)協調配合(matching):指民間團體與服務性質的機構相互之間的關係,與工作人員與社會大眾往來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合作的密切關係等。
  • (6)維護觀念(maintenance):指對結合社會資源應該有妥善的維護,並且加以利用,已發揮至最大的服務功能等。
  • (7)管理要領(management):指對結合與運用社會資源必須加以分類,建立資料檔,以作為獎懲之依據,或持續運用並加以參考等。

(陳武雄,2004;張火木,83;張火木,86;曾華源,曾騰光,2003 ;張添洲,88)

運用社會資源的原則

雖然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善加運用,處置得宜,則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形的資源勝過於有形的資源,未來的資源多過於現在的資源;以下是運用社會資源的原則分別為:

  • (一)認識資源

運用資源前,首先必須先了解資源的性質,有哪些資源是可利用的、哪些資源是不可利用的,應該分門別類,可以運用的資源才結合,不可運用的資源則不要亂取用。

  • (二)發掘資源

當我們講可利用和不可利用的資源分辨清楚後,設法發掘更多可利用的資源,並且累積資源,必要時,再將資源妥善結合,善加運用。

  • (三)培養資源

培養社會資源是一件費時又費力的艱辛工作,當發現所需的資源無法再發掘時,則需倚賴運用專業技巧積極的培養,開發新的資源,而使資源的供給面能與社會的需求面相互配合。

  • (四)結合資源

推展各項服務不能單單只靠一種力量去完成,應結合社會資源,協助支援,相輔相成,彼此互相配合,這樣一來推展各項服務將更順利。

  • (五)善用資源

雖然結合社會資源有些許困難,但如果能對所結合的資源善加利用,不但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還會讓資源有再利用的價值;反之,對所結合的資源,未能善加利用,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還會愧對於提供資源的人,也對以後資源的再利用價值有很大的影響。

  • (六)維護資源

如能對資源做定期的保養與修護,即可維持資源既有的效能;對人力資源應保持長期聯繫,不但可以聯絡彼此感情,藉此還會影響他人更踴躍參與志工行列。

  • (七)評估資源

運用完社會資源後,必須謹慎評估所用的此資源的實質效能與是否還有可利用的價值,在下次運用時比須作為取捨的依據,將不應利用的資源,敬而遠之。

  • (八)宣揚資源

如能訂定獎勵辦法,遵循應該有的方法與程序,定期的評鑑,對於好的,應以予公開讚賞與表揚,不但可增強提供資源的人更有服務的信心,持續奉獻,還可藉此激勵其他資源的提供者更上一層樓。

(陳武雄,2004)

結合與運用社會資源的有效作法

(一)結合與運用社會資源應考慮的因素

  • 計畫的實施目的

說明推行此計畫是因社會需要或政策指示。

  • 計畫的經費需求

務必謹慎將計劃擬定所需經費算確實,也該考量結合社會資源的可行性。

  • 計畫的投資效益

應注意計畫所實施的投資效益,以免造成所運用之社會資源的浪費與濫用。

  • 計畫的配合措施

除了計畫所執行必須考慮的經費之外,還需要人力所配合的質量無出入才行。

  • 計畫的預期效果

計畫執行後所預估可能產生的實質效果,並且考慮成果對資源的提供者有所回應,也利往後資源的再利用。

(二)結合與運用社會資源應遵守的原則

  • 尊重提供資源者意願

應依提供資源者的意願來結合資源,尊重個人選擇,並共同訂定具體的運用方案,在依方案實施。

  • 榮譽歸於提供資源者

秉持榮譽歸功於資源的提供者的原則,讓所有貢獻者有參與到此工作所得到殊榮感,也增強大眾繼續參與與提供資源的意願。

  • 收支帳目保證分明且由提供資源者自核

在募集財力資源時,必須專戶儲存,並且給予收據;經費也必須定期的徵信,向大眾保證資源取之社會,就一定會於社會,並且利於社會大眾;最好的方式是運用「互助合作型」,由民間團體與政府共同攜手合作,以符何其依規定。

  • 活動過程與成果代為蒐集及彙整

將所有的活動過程與成果都記錄下來,不但可以在其中體會到成就感,還會喚起共多有熱心的人士參與。

  • 德行義舉代為宣介及讚揚

如能訂定獎勵辦法,遵循應該有的方法與程序,定期的評鑑,對於好的,應以予公開讚賞與表揚,不但可增強提供資源的人更有服務的信心,持續奉獻,並且喚起社會的共鳴。

(三)結合與運用社會資源應採行的作法

  • 要提供服務方案供採擇

透過專業者的經驗,對大眾的實際需求,擬定各種實例與方法,以提供福利機構與民間團體選擇參考並且採用,以增強服務的效果。

  • 要以方法與技巧來創造物力與財力

透過技巧與方法,匯集財力,發掘物力,並且善加利用與珍惜,必使資源滾滾來。

  • 要讓提供資源者在服務之餘產生成就感

「施者慎勿念」固然是志願服務的最高意境,為提供資源者在服務之餘,如能讓受益人亦能深切體悟到世間人情之溫暖,而於仰事俯畜、人助自助之餘,也能以同樣心情,推及他人,回報社會,則必能引發施者無價之成就感,而使社會資源之運用生生不息。(取自 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陳武雄,2004,P.240)

  • 要從成果顯示中增進服務者的信心

社會大眾犧牲自我意願,利用自己所餘的力量與空閒的的時間,來表達對社會的關懷,雖然短期之內未能看到成效,只要持續下去,一定會有效果。能在適當的時間給予表揚、獎賞與肯定,必定可增加其信心,也會讓服務者有繼續奉獻下去的動力。

  • 要加強宣導來激勵參與蔚為風尚

透過人為的努力,來彌補社會資源之不足;每個人體認、大眾參與的結果,可以使社會更加進步、更加繁榮。如能夠透過大眾傳播及報章雜誌的報導、傳單的散發以及社會領袖的影響,可以促使社會大眾更加踴躍提供社會資源,而使社會資源的運用無形的勝於有形,未來的多於現在。

(陳武雄,2004)

結語

從任何角度觀察,都可以看到社會資源種類相當豐富且數量也多,社會資源可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用無形的資源來激發有形的資源,用有形的資源來促進無形的資源;再以有效的組織及管理方式將社會資源做有系統、有規畫的運用,妥善利用,避免浪費,使社會資源發揮到最大的效用。

參考文獻

  • 陳武雄 著。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 Concept and practice to voluntary service。臺北市:揚智文化,2004【民93】。
  • 張火木 執行主編。青年志工服務工作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青芯志工服務協會,民86。
  • 張火木 執行主編。社會服務工作手冊。臺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青年工作會,民83。
  • 曾華源,曾騰光 著。志願服務概論。臺北市:揚智文化,2003【民92】。
  • 張添洲 編著。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發展。台北市:五南,民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