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社會福利的整體思考)
(參考文獻)
行 68: 行 68:
 
*<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 詹火生著 <民主基金會>出版
 
*<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 詹火生著 <民主基金會>出版
 
*載於民國79年2月25日<中國論壇>第346期  吳明儒著
 
*載於民國79年2月25日<中國論壇>第346期  吳明儒著
 +
*載於民國79年9月10日<中國論壇>弟359期  李易駿著

於 2006年12月8日 (五) 02:57 的修訂

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意指政府與民間以有組織,有系統的作為協助個人或團體改進自身狀況與整體生活的人呼應社區水準稱之.它可以質化,也可以量算.傳統的壽,富,康,寧,攸好德,老終命是質化的解釋,用指標數據說明優劣狀況是量算,至於它的廣狹精粗,可隨國力而有維持和滿足,提升生活不同層次標準!

政治發展與現代社會福利制度

現代社會福利制度的產生,大多是起於工業革命後.具備下列三點特徵:

  • 享領社會福利資格,係利基於公民權或其他條件.簡言之,是以個人<需求>為基礎,而不以經濟能力多寡為準.
  • 透過福利機構,政府藉以分配和再分配社會福利資源,因此必然影響到經濟資源的重新調整.
  • 法定社會福利各項給付,毋須透過市場機能運作.換言之,毋需經由市場機構的供需法則來規定.

顯然,現代社會福利制度是政府經由立法取得行政公權力介入到個人,家庭,社區和市場等機能的運作, 由於從本世紀初以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再延伸到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之前,正是工業國家現代社會福利 制度的擴張階段.

台灣福利發展的潛在性危機

以<福利需求>觀點來檢視我國目前設回福利發展的情況,發現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的成長, 及政治結構變革,帶來一連串社會運動的浪潮,再長期壓抑下的<需求慾念>,再解嚴之後呈現 <福利需求過分膨脹>的現象.

<福利需求>的浮濫最大的原因是:

  • 過去台灣沒有太大的空間表達<福利需求>的機會,只有<單項式>,<德政市>的<福利產出>.
  • 解嚴後,人民的<福利權>得以恢復,面對各式各樣的<福利商品>自然頓感無所適從,形成一種多多益善的<消費心態>.

我覺得,我想可以用以下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

 可透過有效組織與團體來匯集整合各種福利需求,甚而妥協各種<福利需求>,
 我們民主化的努力顯然有助於這<福利需求>的表達;但並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因此如何使人民面對各種<福利需求>滿足時,要用一種較理性的態度,這應該是政府及早注意的問題.

社會福利的整體思考

  • 需求

配合所提供的福利項目來看,包括:

1.日常生活所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食,衣,住,行,育,樂.

2.醫療:例如我國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

3.特殊(輔助)器具:以殘障與老人較常有此類需求.

4.公共設施:主要是殘障者,如點字,無障礙空間等.

這只是做個簡單的歸納,像內政部直到立法院不斷施壓後,前年才進行殘障人口鑑定的事例, 可見台灣福利需求考掌握程度.

  • 供給

在日本,雇主一直是個很重要的福利負擔者.

在中國,一直由家庭負單提供滿足各種福利需求的責任.

而目前台灣困難在於,以前都是家庭和志願團體及社區負單著福利提供的責任,政府並未積極提供福利. 而在工業化,都市化後,固有家庭社區組織或有鬆動與解組,而政府繼位能負起責任也未能組成一個以政府為主體, 並配合其他福利提供者的福利往來保護國民.

  • 支付能力與支付原則

在收費及福利責任歸屬上,一方面考量其支付能力,一方面兼顧福利項目的特性. 所以分為以下幾點:

1.日常生活所需方面:目前情形來說是以個人支付為原則,政府負擔例外.

2.醫療方面:順著目前社會保險趨勢,以保險的方式加強保障所謂<醫療上的窮人>.

3.特殊(輔助)器具資材方面:配合個人經濟能力,以政府支付為原則,自行負擔為例外.

4.公共設施方面:必由政府全面且立即完成.

參考文獻

  • 定義引自(蔡漢賢,李明政<2004.2>社會福利新論p.2)
  • <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 詹火生著 <民主基金會>出版
  • 載於民國79年2月25日<中國論壇>第346期 吳明儒著
  • 載於民國79年9月10日<中國論壇>弟359期 李易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