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與基督教"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1: 行 11:
 
基督教會在台灣地區傳教的歷史,甚為悠久,遠在西元十七世紀,亦即明朝末年,已由當時佔據台灣的荷蘭人將之傳入。(賴永祥,1990)而光復之後到今日的基督教會(1945~1949)這一階段時期,正好是國民政府由南京、重慶遷來台北的時期,是一段百廢待舉的時期。光復前的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本地已陸續有長老會、聖公會、聖教會、真耶穌教會等幾個基督教的教團,在各自獨立傳教發展著。但是自珍珠港事變(1941)爆發後,第二次世界大戰走入最慘烈的時刻,日本政府對台灣這塊殖民地也開始了更嚴密的控制,基督教會開始感受到越來越重的壓力,首先把各教團合併成一個教團組織,(鄭連明,1965)接著把各教會附屬的機構,如教會醫院、教會學校等都加以收編,使得與教會有密切關係的外國傳教士、醫生、教師都被迫紛紛歸國離台;再透過由日籍牧師來主控各地的基督教會,完成了全面控制教會的目標,其後,竟至強迫各台灣籍貫牧師,參與「全台灣基督教傳教師練成會」,進行「思想改造」的工作,又要求牧師與信徒參加日本的神社崇拜,(黃武東,1988)但給教會一段悲慘淒苦的歲月,基督教會只有苦撐待變。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的八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使日本受創慘重,無條件投降,過去五十年來的殖民統治也正式宣告結束。昔日被迫組成的組合教會,再度恢復原來的教團。民國三十六年(1947)爆發了「二二八事件」,在事件平息過程中,台灣基督教會的精英份子,也是台灣社會的菁英,不幸犧牲生命者眾,對於教會的損失不可謂不大,(查時傑,1991)對於此時百廢待舉階段的基督教會,無異是一次嚴重的挫傷,還產生不小的後遺症,為日後在政教關係上,特別是與本土台語教會的關係上,種下了負面因子。在「二二八事件」之後,因大陸局勢日漸惡化,大陸地區的各色人士,紛紛來台,其中不乏基督教信徒,自然會尋找教會,再度過其信徒的正常生活,但由於語言的關係,不諳閩南語,參加禮拜無法適應,基於現實的需要,另創國語的基督教會,以便滿足信徒禮拜之需。
 
基督教會在台灣地區傳教的歷史,甚為悠久,遠在西元十七世紀,亦即明朝末年,已由當時佔據台灣的荷蘭人將之傳入。(賴永祥,1990)而光復之後到今日的基督教會(1945~1949)這一階段時期,正好是國民政府由南京、重慶遷來台北的時期,是一段百廢待舉的時期。光復前的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本地已陸續有長老會、聖公會、聖教會、真耶穌教會等幾個基督教的教團,在各自獨立傳教發展著。但是自珍珠港事變(1941)爆發後,第二次世界大戰走入最慘烈的時刻,日本政府對台灣這塊殖民地也開始了更嚴密的控制,基督教會開始感受到越來越重的壓力,首先把各教團合併成一個教團組織,(鄭連明,1965)接著把各教會附屬的機構,如教會醫院、教會學校等都加以收編,使得與教會有密切關係的外國傳教士、醫生、教師都被迫紛紛歸國離台;再透過由日籍牧師來主控各地的基督教會,完成了全面控制教會的目標,其後,竟至強迫各台灣籍貫牧師,參與「全台灣基督教傳教師練成會」,進行「思想改造」的工作,又要求牧師與信徒參加日本的神社崇拜,(黃武東,1988)但給教會一段悲慘淒苦的歲月,基督教會只有苦撐待變。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的八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使日本受創慘重,無條件投降,過去五十年來的殖民統治也正式宣告結束。昔日被迫組成的組合教會,再度恢復原來的教團。民國三十六年(1947)爆發了「二二八事件」,在事件平息過程中,台灣基督教會的精英份子,也是台灣社會的菁英,不幸犧牲生命者眾,對於教會的損失不可謂不大,(查時傑,1991)對於此時百廢待舉階段的基督教會,無異是一次嚴重的挫傷,還產生不小的後遺症,為日後在政教關係上,特別是與本土台語教會的關係上,種下了負面因子。在「二二八事件」之後,因大陸局勢日漸惡化,大陸地區的各色人士,紛紛來台,其中不乏基督教信徒,自然會尋找教會,再度過其信徒的正常生活,但由於語言的關係,不諳閩南語,參加禮拜無法適應,基於現實的需要,另創國語的基督教會,以便滿足信徒禮拜之需。
 
===基督教會發展時期(1950~1965)===
 
===基督教會發展時期(1950~1965)===
從民國三十九年(1950),國民政府正式遷台之後,大批大陸地區同胞,也紛紛移來台灣,移來的人數不下一百萬人,帶給台灣的衝擊,單就宗教而言,大多數的同胞都帶著惶恐、挫折、悲傷的心情到台灣,因此心理上普遍有一種心靈慰藉的尋求,(董顯光,1962)而從宗教上最容易獲得,所以環境帶給大陸同胞的失意、恐懼,正好基督教的信仰上能帶給他們心的盼望和信心,給予心靈上的幫助,所以當時佔全台百分之四十的大陸移民,在此時信仰基督者,比例很高,,(董顯光,1962)
+
從民國三十九年(1950),國民政府正式遷台之後,大批大陸地區同胞,也紛紛移來台灣,移來的人數不下一百萬人,帶給台灣的衝擊,單就宗教而言,大多數的同胞都帶著惶恐、挫折、悲傷的心情到台灣,因此心理上普遍有一種心靈慰藉的尋求,(董顯光,1962)而從宗教上最容易獲得,所以環境帶給大陸同胞的失意、恐懼,正好基督教的信仰上能帶給他們心的盼望和信心,給予心靈上的幫助,所以當時佔全台百分之四十的大陸移民,在此時信仰基督者,比例很高,,(董顯光,1962)因此信徒人數增加,相對地教會增加也很快,既然是攻外省人聚會裡敗之用,就是所謂的「國語教會」堂會是的加增。
  
 
==基督教的道德觀==
 
==基督教的道德觀==

於 2006年12月2日 (六) 05:57 的修訂

國內社會工作的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西方宗教思想的影響。今天仍有眾多教育、醫療和福利機構與天主教和基督教有密切的關係。(萬育維,2005)

社會工作

  • 社會工作是指一種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專業倫理、知識、方法和技術。這種專業知識和技術是根據現代民主社會哲學與社會組織的原理原則,人類行為的科學知識,專業診斷和治療的原則和技術,以從事協助他人和改善環境的功能。(白秀雄,民81)
  • 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的專業,運用專業知識包括專業、倫理、知識、方法和技術。受過完整專業社會工作訓練以運用專業知識及助人技巧提供服務者,稱為社會工作員。(http://sco.miaoli.gov.tw/web/swork/1.htm)

社會工作三大方法

個案工作

團體工作

社區工作

基督教在台灣的起源與沿革

基督教會百廢待舉時期(1945~1949)

基督教會在台灣地區傳教的歷史,甚為悠久,遠在西元十七世紀,亦即明朝末年,已由當時佔據台灣的荷蘭人將之傳入。(賴永祥,1990)而光復之後到今日的基督教會(1945~1949)這一階段時期,正好是國民政府由南京、重慶遷來台北的時期,是一段百廢待舉的時期。光復前的日據時期(1895~1945),台灣本地已陸續有長老會、聖公會、聖教會、真耶穌教會等幾個基督教的教團,在各自獨立傳教發展著。但是自珍珠港事變(1941)爆發後,第二次世界大戰走入最慘烈的時刻,日本政府對台灣這塊殖民地也開始了更嚴密的控制,基督教會開始感受到越來越重的壓力,首先把各教團合併成一個教團組織,(鄭連明,1965)接著把各教會附屬的機構,如教會醫院、教會學校等都加以收編,使得與教會有密切關係的外國傳教士、醫生、教師都被迫紛紛歸國離台;再透過由日籍牧師來主控各地的基督教會,完成了全面控制教會的目標,其後,竟至強迫各台灣籍貫牧師,參與「全台灣基督教傳教師練成會」,進行「思想改造」的工作,又要求牧師與信徒參加日本的神社崇拜,(黃武東,1988)但給教會一段悲慘淒苦的歲月,基督教會只有苦撐待變。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的八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與長崎投下原子彈,使日本受創慘重,無條件投降,過去五十年來的殖民統治也正式宣告結束。昔日被迫組成的組合教會,再度恢復原來的教團。民國三十六年(1947)爆發了「二二八事件」,在事件平息過程中,台灣基督教會的精英份子,也是台灣社會的菁英,不幸犧牲生命者眾,對於教會的損失不可謂不大,(查時傑,1991)對於此時百廢待舉階段的基督教會,無異是一次嚴重的挫傷,還產生不小的後遺症,為日後在政教關係上,特別是與本土台語教會的關係上,種下了負面因子。在「二二八事件」之後,因大陸局勢日漸惡化,大陸地區的各色人士,紛紛來台,其中不乏基督教信徒,自然會尋找教會,再度過其信徒的正常生活,但由於語言的關係,不諳閩南語,參加禮拜無法適應,基於現實的需要,另創國語的基督教會,以便滿足信徒禮拜之需。

基督教會發展時期(1950~1965)

從民國三十九年(1950),國民政府正式遷台之後,大批大陸地區同胞,也紛紛移來台灣,移來的人數不下一百萬人,帶給台灣的衝擊,單就宗教而言,大多數的同胞都帶著惶恐、挫折、悲傷的心情到台灣,因此心理上普遍有一種心靈慰藉的尋求,(董顯光,1962)而從宗教上最容易獲得,所以環境帶給大陸同胞的失意、恐懼,正好基督教的信仰上能帶給他們心的盼望和信心,給予心靈上的幫助,所以當時佔全台百分之四十的大陸移民,在此時信仰基督者,比例很高,,(董顯光,1962)因此信徒人數增加,相對地教會增加也很快,既然是攻外省人聚會裡敗之用,就是所謂的「國語教會」堂會是的加增。

基督教的道德觀

  • 赦罪的恩典

創世紀第二章裡所啟示的罪是背叛上帝,違背主命的結果,因此,人若欲獲得永生的生命,就必須與上帝和好,重新和上帝建立人格交往的關係。路德認為「赦免」具有積極的意義:「那裡有罪得赦免,那裡就有生命與幸福」(奧連,1964)人類的問題都是罪的問題,因為人喜愛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以上帝為中心。現代人認為一切頻良心做事就夠了,如有過失內疚,就多以善行來彌補罪過,由此,自覺良心以問心無愧。特別是中國人深受佛教「因果業報」及「行善事積功德」的教義所影響。神學家貝利(D.M. Baillie)認為:「一位道德家不能赦免他自己的罪。」(貝利納,1964)基督徒相信罪的赦免,乃在於上帝在基督裡所啟示的大愛和恩典。上帝的本性是愛,祂之所以要赦免我們世人的罪,乃是基於其滿溢出來的愛。保羅說:「如今卻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議。」(羅馬書三:24)。(陳金地,民84)

  • 因信稱義

「我們既因信稱議,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上帝相合。」(羅馬書五:7),拯救是因信靠上帝的結果,如果沒信心,縱使有十字架的救贖恩典,也亦無用處。世人是不容易接受上帝在基督裡所完成的救恩,他們喜愛選擇「因行為稱義」。基督教的信仰,恰恰相反,一切的救恩皆出自上帝的愛:「唯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五:8)。基督徒深信主耶穌基督是大有能力的上帝「正神」。「邪不勝正」是民間所確信不宜的,因此,人若專心仰望救主耶穌基督,主必保守他們在恩典中,從諸多禁忌、恐懼不安中德釋放,獲得身、心、靈全人的平安。(陳金地,民84)

參考文獻

  • 萬育維,2005,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91。
  • 白秀雄,民81,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91。
  • http://sco.miaoli.gov.tw/web/swork/1.htm
  • 賴永祥,1990
  • 鄭連明,1965
  • 黃武東,1988
  • 奧連,1964,《基督教之信仰》,香港:道聲出版社。
  • 貝利納,1964,《神在基督裡》,周天和譯,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