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與佛教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6年12月3日 (日) 13:44 由 Cyut9529079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不論是台灣或者國外,社會工作的起源都是和人文關懷、宗教信仰以及文化價值觀有關係。佛教對社會所做的貢獻,慈濟就可以當做一個例子,淨化社會的人心,推動慈善、醫療、教育等,展現出工作的成果。佛教的社會福利思想散佈於經律論中,也能當作現代社會福利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佛教教義的思想就能說明佛教和社會福利之間的關係。

佛教的教義

  • 布施 指一種付出,本來是指以財物施於人,但因為立場、環境的不同,所以出家人是法施(宣說佛法,令人聽聞解脫煩惱),在家人才是財施(錢財的布施供養);認為這種寬宏大量、給人方便,自己最後會得到福報。
  • 福田 指若多多行善,之後會受有福報。福田觀是大乘佛法最有影響力的思想,這思想影響了社會福利事業與社會安全制度以及濟貧辦法的實踐。
  • 慈悲 佛教之高僧都是有發大慈悲之願而興的救世之心,所以對於賑災、教育、養老、醫療等的救濟事業,常常當成佛教中發大慈悲之心的外在行為表現。
  • 放生 是不殺生(戒殺)的表現,佛教不殺生戒,可見梵剛經。這種思想的建立有幾個論點:
    • 平等說,萬物生命都是平等的,所以不可以隨意殺生。
    • 輪迴說,萬物生命都可能會是自己前世的父母兄弟姊妹,所以更不可以殺生。

「所以放生之慈悲,可拔苦與樂。(江亮演,1987)」所以佛教對於濟貧扶傾、救災救人都視為理所當然。

  • 報恩 佛教提倡"四恩"說:三寶恩、國王恩、眾生恩。這個說法和中國古代倫理觀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可以說是相互反映著。

佛教的使命

參考文獻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林萬億著(2002)

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出版社,萬育維編著(2005)

社會工作概要,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江亮演著(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