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團體工作之過程"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參考文獻)
行 30: 行 30:
 
*林萬億著,民國74年,<團體工作>,臺北市,三名書局
 
*林萬億著,民國74年,<團體工作>,臺北市,三名書局
 
*許臨高、莫藜藜譯,原著RONALD W.TOSELAND、ROBERT F.RIVAS,1998,<團體工作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許臨高、莫藜藜譯,原著RONALD W.TOSELAND、ROBERT F.RIVAS,1998,<團體工作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
{|style="width:30%;height:40px" border=0 align=left
 +
|bgcolor=#6495ED|<font color = black>'''缺'''<br/>'''失'''<br/>'''通告'''<br/>
 +
|style="background:#E0FFFF;color:black"|同學第十四週該完成90%了(作業規範三~四頁以上),提醒您下週開始打分數喔!請自行刪除!
 +
|}

於 2007年12月19日 (三) 13:30 的修訂

社會團體工作之過程(group process)是指兩個人以上的集體,追求共同目標,使成員間從陌生到熟悉培養互相依賴信任與人際互動的程序階段。(2001萬育維)

3  條目的定義,直接放在首句就好。

團體工作開始階段(前期)

工作人員先構思團體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在決定並公佈聚會時間地點規模大小及主要目標而後,當團體成立後第一次聚會時,領導者會請成員彼此熟悉對方,並且協助成員間及成員與團體工作者(團體領導)之間建立親密的關係。所以團體工作者在開始時,要表現出三種建立關係的重要行為和態度:

  • (1)同理心:設身處地的替別人著想,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瞭解對方的感受;
  • (2)真誠:誠實、放開心胸部隱瞞自己的情感勇於表達內心的話;
  • (3)溫暖:適當的關懷,感受對方,並積極給予慰問和傾聽對方的心聲。

(李增祿民國84年社會工作概論p165-166,林萬億民國74年團體工作P195-197)

成員開始剛進入團體總有些不安全害怕的傾向,在團體開始時,讓成員作經驗分享及個人外在的特質進行互動,工作人員可透過交流分析,使成員間增加彼此瞭解,互相觀察並給予回饋,工作人員在旁給予協助讓成員感受到這團體活動的氣氛,使成員感覺滿足、被接納、歡迎、包容。 通常在初期階段中,成員會以表面特質與經驗較為相近的人做互動,例如:興趣、年齡、性別、種族、教育背景、社會地位、生活經驗與行為模式做為互動的基礎。

團體形成階段

此時成員因多次見面熟識後,對彼此產生試探認同但也開始產生情緒上的不安矛盾及抗拒,工作者必須協助成員,使成員開始與他人更進一步的互動,與對方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確立角色體系和行為模式,產生有助團體發展的團體規範,及團體目標,團體結構的形成,我們稱此時為團體形成時期.

  • 團體規範
  • 團體目標
  • 團體結構

團體協商階段(風暴期)

團體維持階段

團體結束

團體發展階段之比較

結語

參考文獻

  • 李增祿主編,民國84年,<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沙依仁、汪亮演合著,民國93年,<社會工作管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林萬億著,民國74年,<團體工作>,臺北市,三名書局
  • 許臨高、莫藜藜譯,原著RONALD W.TOSELAND、ROBERT F.RIVAS,1998,<團體工作實務>,台北,雙葉書廊


通告
同學第十四週該完成90%了(作業規範三~四頁以上),提醒您下週開始打分數喔!請自行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