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團體工作之理論基礎"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個人行為發展理論)
(個人行為發展理論)
行 9: 行 9:
 
===個人行為發展理論===
 
===個人行為發展理論===
 
個人行為發展理論在林萬憶老師中稱之為場域論。是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ㄧ,源於十九世紀物理學概念,威爾(Max Well,1921)從哲學觀點闡明物理學的場域理論,近推演到現今的社會現象。社會心理學的場域論是由黎文(Kurt Lewin,1946)所創,其基本假設是「任何事情的性質決定於包含此一事件的事件體系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人類行為是個人與其環境的函數」。其公式為B=f (life space)=f (P*E)
 
個人行為發展理論在林萬憶老師中稱之為場域論。是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ㄧ,源於十九世紀物理學概念,威爾(Max Well,1921)從哲學觀點闡明物理學的場域理論,近推演到現今的社會現象。社會心理學的場域論是由黎文(Kurt Lewin,1946)所創,其基本假設是「任何事情的性質決定於包含此一事件的事件體系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人類行為是個人與其環境的函數」。其公式為B=f (life space)=f (P*E)
個人行為由內在(即公式中的P)與個人所生活的社會情境(即公式中的E)所決定。個人的內在包括遺傳、能力、性格、價值觀、想法等。社會情境指他存在或缺席、個人目標的阻力、社區態度等。(林萬憶,民86)
+
 
 +
個人行為由內在(即公式中的P)與個人所生活的社會情境(即公式中的E)所決定。個人的內在包括遺傳、能力、性格、價值觀、想法等。社會情境指他存在或缺席、個人目標的阻力、社區態度等。兩種元素的行為解釋是其他社會心理理論較為疏忽的,如人格理論(personality theory)重視個人的人格特質、型態,認為行為是內在因素所決定,較少承認個人所處的社會情境行為的影響。另一個角色理論(role theory)指出個人行為是反映其佔有的角色,忽略個人對角色所需的不同反應。場域論不認為個人內在行為可以決定其表現出的結果,事實上,每一行為動作均被發生的場所有所影響,而場域並非只物理環境還包含他人的行為,大致上可分以下三種(林萬憶,民87,P39~40)
 +
 
 +
*生活空間(life space)
 +
是場域論的基本結構,指的事經驗的主觀環境,其中以人類早期的生活經驗(兒童期),對以後的人格發展特徵或人格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注重此學說,這些早期的生活經驗是構成未來行為的基礎,因此社會團體工作的實施,必須重視追朔過去的記憶,以了解案主的問題的真相。
  
 
===團體生活發展理論===
 
===團體生活發展理論===

於 2007年12月23日 (日) 16:06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社會團體工作之理論基礎社會團體工作是社會工作三大方法之ㄧ,必須有理論作後盾,不可沒依據。理論的素材來自現代社會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各種社會科學所構成的理論基礎。大致上可分為三方面:一、人類行為發展;二、團體過程;三、人類價值觀念,前二者是客觀原則,第三是邏輯推理。(李建興,民69;林萬億,民87年;李增祿,民96)

3 定義要再讀讀、想想。

人類行為發展

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家克羅孔(Clyde Klukhohn)和心理學家墨銳(Henry Murray)在他們名著「自然社會與文化的人格」一書導言中,曾有句名言:「每一個人(性格)都有若干方面像所有人;若干方面像一部分人,若干方面則什麼人都不像」像所有人,就是基本人性,只要是人類都有類似的地方;某一部份像他人,就是同一風俗文化下所教育出來的人格;另一個誰都不像,那就是自己本身的性格。(李建興,民69,P43)

關於人類行為發展史大致上可分為以下兩種,第一種個人行為發展理論,著重於心理學觀點,研究人類行為發展階段的內在特徵,第二種團體生活發展理論,重視社會學觀點,探討人類行為與人互動的情形。(李建興,民69;林萬億,民87年)

個人行為發展理論

個人行為發展理論在林萬憶老師中稱之為場域論。是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ㄧ,源於十九世紀物理學概念,威爾(Max Well,1921)從哲學觀點闡明物理學的場域理論,近推演到現今的社會現象。社會心理學的場域論是由黎文(Kurt Lewin,1946)所創,其基本假設是「任何事情的性質決定於包含此一事件的事件體系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人類行為是個人與其環境的函數」。其公式為B=f (life space)=f (P*E)

個人行為由內在(即公式中的P)與個人所生活的社會情境(即公式中的E)所決定。個人的內在包括遺傳、能力、性格、價值觀、想法等。社會情境指他存在或缺席、個人目標的阻力、社區態度等。兩種元素的行為解釋是其他社會心理理論較為疏忽的,如人格理論(personality theory)重視個人的人格特質、型態,認為行為是內在因素所決定,較少承認個人所處的社會情境行為的影響。另一個角色理論(role theory)指出個人行為是反映其佔有的角色,忽略個人對角色所需的不同反應。場域論不認為個人內在行為可以決定其表現出的結果,事實上,每一行為動作均被發生的場所有所影響,而場域並非只物理環境還包含他人的行為,大致上可分以下三種(林萬憶,民87,P39~40)

  • 生活空間(life space)

是場域論的基本結構,指的事經驗的主觀環境,其中以人類早期的生活經驗(兒童期),對以後的人格發展特徵或人格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注重此學說,這些早期的生活經驗是構成未來行為的基礎,因此社會團體工作的實施,必須重視追朔過去的記憶,以了解案主的問題的真相。

團體生活發展理論

結論

系統理論與互動分析

何門史的系統理論

貝爾斯的互動分析

團體動力學

源於團體成員在互動時所產生的力量,團體動力會影響團體中每個成員及整體團體的所有行為,亦是團體工作者對團體動力現象有想當大的興趣。(許臨高、莫黎黎,民89,P89)

生態學的觀點

參考書目

  • 林萬億著,團體工作:理論與技巧,五南出版,87年8月
  • 李建興著,社會團體工作,五南出版,69年9月
  • 許臨高、莫黎黎,團體工作實務,雙葉書廊,89年3月
  • 李增祿,社會工作概論,巨流出版,96年3月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