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團體工作之模型"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Version|2007/10/14|}}
+
[[社會團體工作]]的模型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與實務工作的經驗累積資料,並且加上可利用的理論,加以整理出可供實行的基本形式,提供未來實施者的一個參考樣式。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
  
'''社會團體工作之模型'''是實務工作經驗所累積下來的經驗資料,並加上與其符合的理論,整理出可供運用的基本型式,供後人參考。
+
4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文獻部份前後無法對應
  3 定義頗遜。還有,不用打個「*定義」,直接放句首就好。
+
  這個題目,應可寫的更好。
  
4 定義還是沒改。
+
=='''實施模型的建構'''==
沒有消化吸收。Papell和Rothman那邊還有努力,下面就用貼的了。
+
主要來自於兩類的基礎,第一類是由實地工作資料累積,然後將這些資料系統化的建構出一個模式;另一類是由理論概念中著手,再藉由著線性邏輯推演出一個可實行運作的基本形式。
標題不用再粗體了。英文文獻不能假裝自己看過。
+
=='''團體工作實施模型的結構'''==
+
社會工作所包含的模型主要來自兩類基礎,一類是經由實際地工作資料中累積,然後將這些資料有系統地整理出一般的模式;而另一類則是由理論概念方面取得資料,再藉著線性邏輯推演出一個可供運用的基本形式。
+
以下是個學者對模型建構所提出的看法:
+
*'''米爾斯(Mills,1967)'''
+
米爾斯在其小團體社會學(Sociology of Small Group)中,將小團體分為兩類:
+
  
建構功能模型(structural-functional model)。它假設只有在團體為了達成目標,團體成員才能得到滿足。也就是團體必須滿足及實現成員的需求,並吸引和維持成員的旨趣。
+
米爾斯(Mills,1967)在小團體社會學(Sociology of Small Group)中將其建構分類為:
  
統管成長型(cybernetic growth model)。此模型中有一種媒體(agents)再觀察與評估,再依其所得的結果來行動;所以,團體有能力管制本身,並決定團體未來的方向及歷史。
+
*'''結構功能模型(Structural-functional model)'''
*'''法蘭克(Falck,1965)'''
+
  假設只有在團體為了目標而成長,團體成員才能得到滿足,也就是團體必須滿足成員的需求,它也必須吸引與維持成員的旨趣;<br>且必須實現或達成對成員所需求的承諾。(林萬億,民83)
任務取向(task oriented)。此團體在於完成工作、任務及目標等。
+
  
成長取向(growth oriented)。此團體在於使參與者發展與成長。
+
*'''統管成長模型(Cybernetic growth model)'''
*'''卓普(Tropp,1965)'''
+
  這類的團體成長依賴回饋。肯定團體中存在有一種媒體(agents),用以觀察與估量情境,而依所觀察的結果來行動;團體不只是生存,<br>而且能自我管制、改變方向,決定歷史;它們是可以累積和擴展的(林萬億引述Kata and Longden,83)
他指出團體是在於完成共同目標(common goals)和個別目標(individual goals),而有許多團體是兩者兼顧的,所以以任務及成長來區分團體並不恰當。
+
*'''黎文生(Levinson,1973)'''
+
{| border=1
+
| 目標類型 
+
| 任務焦點 
+
| 成長焦點 
+
|-
+
| 個人目標 
+
| 班級,遊戲團體 
+
| 治療團體,教育團體,休閒團體,諮商團體 
+
|-
+
| 共同目標 
+
| 工作團體,互助團體 
+
| 訓練團體 
+
|}
+
  
 +
=='''團體工作三大模型'''==
 +
界定的團體大同小異,主要分為兩類:任務取向和成長取向。任務取向在於完成工作、任務、政策、目標;成長取向在於參與者的發展和成長。發現在小團體的研究中,團體模型具有某種程度的清晰,而團體類型的區分也納入建構團體工作模型。在發展過程中,將團體工作模型區分為三大類,主要分別為:
 +
*'''社會目標模型(Social Goals Model)''' 
 +
是早期社會團體工作的傳統,企圖處理小團體中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價值的取向。它的中心概念是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則功能是在增加市民更多的知識與技巧。<BR>最大的缺點是不能產生配合問題的適切理論設計,不強調個人的動力,缺乏對個人需求的了解。(林萬億,民74)
  
在團體工作發展的過程中,對模型分析的首堆為帕波爾和樓斯門(Papell and Rothman,1966),他們將團體工作分為三大類:社會目標模型(Social Goals Model),治療模型(Remedial Model),交互模型(Reciprocal Model)
+
*'''治療模型(Remedial Model)''' 
 +
促成社會團體工作整合專業體系,提供[[社會個案工作]]連結的機會。它的功能是治療個人和提供個人的復健。<BR>
 +
治療團體是一種組成的團體,成員被工作者所診斷和決定的,所以自然和友情並不是考慮的因素。此模型需要建構在一個制度範圍內,則實行的政策在於去支持治療目標。<BR>早期的發展就是如此,所以需要心理學的知識來支持對個人的了解。(林萬億,民74)
  
 +
*'''交互模型(Reciprocal Model)''' 
 +
假設個人和社會之間是一個有系統的關係,互賴關係為社會的焦點。小團體則是個人和社會之間發揮功能的場所,也是一個團體互助的體系。<br>
 +
團體工作者視為案主和團體,或團體與機構間的居間協調者或資源人物,此模型又稱居間模型(Mediating Model)。(李增祿,民84)
  
(林萬億,民87)
+
=='''實務者運用之派別 (引述:李增祿,民84)'''==
 +
*'''發展派(Th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
  社會工作者不可以太局限於治療的角色,從此後整個社會界開始思考一些新方向。此派理論主要採用發展心理學,認為任何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任務。因此在團體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導,扮演好個人的社會角色及發展個人的社會功能。
 +
*'''組織和環境派(The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
 +
  此派早期提倡並不明顯,整個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從是社區福利協社及青年會開始。近代,其理論基礎在社區的結構和功能,組織理論、小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行為學習理論、自我心理和社會化理論。團體的目標實現是將由機構、團體工作者、成員和外在環境互動的結果,社來環境為個人行為模式之來源,也是影響其維持行為模式或運用改變行為的工具。
  
=='''團體工作之三大模型'''==
+
=='''其他類型的團體工作模型'''==
==='''社會目標模型'''===
+
*'''過程模型(Process Model)'''
社會目標模型(Social Goals Model)不是單獨形成的,也就是說它並不具有系統性的元素組成。此模型是基於早期社會團體工作中的傳統,並試著以處理小團體中的社會秩序(social order)和社會價值(social value)為取向。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這模型被廣泛的用於世界和平和經濟機會的奮鬥與整合。而其中心概念在於「社會意識」(social consciousness)和「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這個模型假設社會行動與個人心理健康是相同的,且每個個人都具有潛能,藉著共同參與團體情境中,在有機會與有求助的意願下去重新啟發他的動機並轉換自我的追尋成為社會貢獻,個人就能影響社會變遷,透過民主程序以及機構的目標和政策,決定最適合的議題和評估各種方案及結果,以便於集體行動。同時此模型也關心民主的生活,提升個人的社會功能,提高自尊,增強個人與團體的社會權力,增加市民更廣泛的知識與技巧。因此,社會團體工作者是一個使能者(enabler)與影響者,依溫諾(Weiner,1964)的看法,工作者是一個「在團體中進行社會意識的耕耘者」,工作者應基於本身的責任感去鼓勵並增強案主的行為模式,進而導向社會變遷。
+
(林萬億,民87;李增祿,民96;徐震、林萬億,民72)
+
  
==='''治療模型'''===
+
*'''折衷模型(Eclectic Position)'''
治療模型(Remedial Model)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促成社會團體工作整合於社會工作專業體系內,它提供了與社會個案工作聯結的機會。此模型的主要概念是團體發展、溝通、領導、社會測量、衝突現象、規範式的結構與過程(normative structure and process)。強調透過團體經驗來治療個人心理、社會與文化適應問題,所以其被視為一種治療的工具。這個模式的案主被認為是接受「社會化與消費性的服務」(socialization and consumption services),因此,案主形象就是受苦於某種的社會適應不良或不滿足。而社會團體工作者在治療團體中是扮演「變遷媒介」(change agent)而不是「使能者」,而工作者的任務是研究(study)、診斷(diagnosis)與治療(treatment),他的地位是權威的專家,他的權威表現在設計任務、角色、活動的選擇,他必須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個人的需要,安排治療計畫及控制團體的發展。透過工作者加速團體成員的互動來完成個人的改變,協助個人達到更可預期的社會生活功能(social functioning)。
+
  
(林萬億,民87;李增祿,民96;徐震、林萬億,民72)
+
*'''行為模型(The Behavioural Model)'''
  
===交互模型'''===
+
*'''團體中心模型(Group Centred Model)'''
交互模型(Reciprocal Model)假設個人與社會之間是一個有機的(organic),有系統的關係,小團體就是個人和社會發揮功能之處。因此,社會團體工作的功能包含了預防、儲備和復元,也就是說,試圖打破可能發生在健康或病理的連續體上任何點的系統間互賴。它也不像治療模型一般,先有預設的結果,其觀點是個人具有互惠的動機與能力,而團體就是一個互助的體系(mutual aid system),這個團體的體系沒有要團體特別去解決的問題、個人的診斷或結構的描述,也不是被視為團體行為的重要預測因素,更不是選擇成員的考量。此外,工作者在這模型裡的形象是協調者(mediator)或是資源人物(resource person),工作者不是針對案主,也不是為了案主,而是與案主一起。所以此模型又稱為「居間模型」(Mediating Model)。
+
  
交互模型不偏好機構的預設參考,較為社會工作者偏好。(林萬億,民87;李增祿,民96;徐震、林萬億,民72)
+
*'''任務中心模型(Task-Centred Model)'''
  
=='''其他類型的團體工作模型'''==
+
*'''廣界模型(Broadrange Model)'''
*過程模型(process model)
+
*克萊恩的折衷模型(Klein's Eclectic Position)
+
*藍格的廣界模型(Lang's Broadrange Model)
+
*行為模型(The Behavioural Model)
+
*任務中心模型(Task-Centred Model)
+
*團體中心模型(Group Centred Model)
+
*個人成長模型(Personal Growth Model)
+
*成熟階段模型(Maturational Stage Model)
+
*目標形成模型(A Model for Goal Formulation)
+
*生態觀點(Ecological Perspective)
+
*人本途徑(Humanistic Approach)
+
*社會行動與系統發展模式(Social Action and system Development Model)
+
 
+
(林萬億,民87;Tom Douglas,1979)
+
  
 
=='''團體工作模型的比較'''==
 
=='''團體工作模型的比較'''==
{| border=1
+
{| border=1  
|       模型
+
|    
項目
+
|社會目標
|  社會目標
+
|治療
|    治療
+
|交互
|    交互
+
|過程
|    過程
+
|行為修正
|  克萊恩折衷
+
|團體中心
|  行為修正
+
 
|-
 
|-
|1.目的
+
|1.目的
|產生社會責任感
+
|產生社會責任感
|透過行為改變,減除社會
+
|透過行為改變,以減除社會失調行為
失調行為
+
|產生自後我支持的體系
|產生自我支持的體系
+
|產生個人成長的結構-發展最好的生活適應和改變無用的社會環境與結構
|產生個人成長的結構—發
+
|學習社會行為
展最好的生活適應和改變無
+
|經由自然的發展過程達到互動
 
+
用的社會環境與結構
+
|透過團體過程以自我實現
+
|學習社會行為
+
 
|-
 
|-
|2.一般的運作目標
+
|2.一般運作目標
|增進社會化
+
|增進社會化
|產生個人適應行為
+
|產生個人之適應行為
|產生自尊和團體助長的
+
|產生自尊和團體的助長能力
能力
+
|從團體與個別成員的診斷中尋求脈絡
|從團體與個別成員的診斷
+
|民主的協助推廣特殊的學習行為
中尋求脈絡
+
|不設定目標,而是由團體存在裡產生自己的目標
|民主的助長
+
|民主的協助推廣特殊的學
+
習行為
+
 
|-
 
|-
|3.領導功能
+
|3.領導功能
|達成社會化的團體設計
+
|達成社會化的團體設計
|指導式的干預已達成治療
+
|指導式的干預以達成治療目標
目標
+
|是為一個提供輔導與特殊技巧的有效資源
|是為一個提供輔導與特殊
+
|在團體發展中形成團體與個人的一般目標並隨時修正
技巧的有效資源
+
|教導成員各問題解決階段的行為技術
|在團體發展中行程團體與
+
|成為一位自然的、任意的、接納的,和非評價的成員
個人的一般目標並隨時修正
+
|使團體適應各種目的與內
+
容,產生有效的照護體系
+
|教導成員個問題解決階段
+
的行為技術
+
 
|-
 
|-
|4.領袖角色
+
|4.領袖角色
|使能者
+
|使能者
|變遷媒體
+
|變遷媒體
|居間協調者或資源人力
+
|居間協調者或資源人力
|診斷師與目標設定者
+
|診斷師與目標設定者
|媒體與催化員
+
|專家和學習操縱器的催化員
|專家和學習操縱器的
+
|互動的創造者與資源人力
催化員
+
 
|-
 
|-
|5.領導活動
+
|5.領導活動
|所有組織的任務
+
|所有組織的任務
|整個影響的形態
+
|整個影響的形式
|人際關係成長的主要催化
+
|人際關係成長的主要催化作用
作用
+
|估計人際關係與發展階段,干預形成契約
|估計人際關係與發展階段
+
|建立團體目標、選擇成員、增強凝聚力,藉著直接與間接干預產生團體規範
,干預形成契約
+
|預防自然互動時的危險,在適時干預
|助長朋輩之間的討論
+
|建立團體目標、選擇成員
+
、增強凝聚力,藉著直接與
+
 
+
間接干預產生團體規範
+
 
|-
 
|-
|6.成員
+
|6.成員
|參與者
+
|參與者
|社會功能喪失的個人
+
|社會功能喪失的個人
|平等地位的個人
+
|平等地位的個人
|社會行為模式失調的個人
+
|社會行為模式失調的個人
|擁有需求、意向、動機、
+
|有同質的環境問題,具有互補的問題角色
目標;對他人的目標、交錯
+
|通常是團體老手
 
+
、重疊、配合或反對
+
|有同質的環境問題,具有
+
互補的問題角色
+
 
|-
 
|-
|7.理論基礎
+
|7理論基礎
|折衷的
+
|折衷的
|角色理論
+
|角色理論行為理論
行為理論
+
 
+
 
自我心理學
 
自我心理學
 
+
團體動力學
團體動力學
+
 
|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
場域理論
+
場域理論
|結合社會目標、治療和交
+
|結合社會目標、治療和交互模型的理論基礎再加上團體發展理論
互模型的理論基礎再加上團
+
 
+
體發展理論
+
|人本心理學
+
場域理論
+
 
+
存在主義理論
+
 
|行為修正理論
 
|行為修正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
+
社會學習理論
 +
|團體發展理論
 +
羅吉斯學派的治療理論(案主中心理論)、研究法
 +
|-
 
|}
 
|}
 +
〈 林萬億,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民74,P86、P87 〉
  
 +
=='''參考文獻'''==
 +
1.林萬億 箸,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三民書局出版,民國74年11月
  
{| border=1
+
2.萬育維 編著,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雙葉書廊出版,民國94年3月
|     模型
+
項目
+
|  任務中心
+
|  團體中心
+
|  個人成長
+
|  成熟階段
+
|    生態
+
|    人本
+
|-
+
|1.目的
+
|預防與復健
+
|經自然的發展過程
+
達到互動
+
|發展自我了解
+
|在團體中發展自尊與
+
自我引導
+
|平衡個人及其環境
+
|在團體環境與外部社會
+
環境中,發展團體及其
+
  
成員有效的行為
+
3.中國社會工作協會,資料來源:中華社工網論壇 http://www.cncasw.org/jwzt/rwsg/2006-05/22/cms2942article.shtml
|-
+
|2.一般的運作目標
+
|由成員來解決特殊的短
+
期任務(問題)
+
|不設定目標,而是由團
+
體存在裡產生自己的目標
+
|減除個人行為的盲點與
+
隱藏部分
+
|有關團體過程,與團體
+
影響力的學習
+
|調和個人、團體、環境
+
間持續的關係
+
|協助個人互動及問題
+
解決
+
|-
+
|3.領導功能
+
|區分目標問題,介入確定
+
任務的實現,修正團體條
+
  
件並激發它
+
4.李增祿 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巨流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4年8月
|成為一位自然的、任意
+
的、接納的和非評價的
+
成員
+
|鼓勵誠意與真心
+
|揭示團體過程與提供有關
+
團體壓力的資訊
+
|建構一個容許自我改變
+
的文化
+
|以民主為過程,以目標
+
實現為目的的團體運作
+
|-
+
|4.領袖角色
+
|變遷媒體與干預的控制者
+
|互動的創造者與人力資源
+
|成員、自然反應者、資源
+
人力
+
|催化員、教師、資源人力
+
|橋梁、媒介
+
|互動創造者、始能者
+
|-
+
|5.領導活動
+
|以個人焦點,產生契約、
+
選擇成員在同意的時間結案
+
|預防自然互動時的危
+
險,在適時干預
+
|開創團體,建立挑戰不真
+
誠行為的基本法則
+
|開創團體,適時撤退,成
+
為一個成員
+
|個人、團體、工作員、機
+
構構成一個生態體系
+
|型塑成員的合作主動、位置
+
、權力與資源的分配,以及
+
  
個人的自我實現
+
{{Rank3}}
|-
+
|6.成員
+
|個人接受團體的意向,每
+
個人有相似的問題與任務且
+
 
+
相互協調
+
|通常是團體老手
+
|相當世故的團體中的個體
+
|個人存在於每個團體發展
+
階段,但同一階段約略相似
+
|每個人均有能量去調適與
+
改變
+
|參與者,有自我實現期待
+
的人
+
|-
+
|7.理論基礎
+
|任務中心的個案工作行為
+
的修正理論
+
|團體發展論、羅吉斯學派
+
的治療理論(案主中心論)、
+
研究法
+
|訓練團體理論
+
羅吉斯學派理論
+
 
+
會心團體理論
+
 
+
實驗團體理論
+
|人本心理學
+
存在主義理論
+
 
+
羅吉斯學派治療理論
+
|生態理論
+
場域理論符號互動論
+
|人本主義
+
民主
+
|}
+
 
+
(林萬億,民87,p.88-89)
+
 
+
=='''參考文獻'''==
+
*林萬億(民87)。團體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五南
+
*徐震、林萬億(民72)。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
*李增祿(民96)。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
+
*林萬億(民84)。團體工作。台北:三民
+
*Douglas, Tom (1979) .''Group Processes in Social work: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Chichester : John Wiley and Sons.
+

於 2009年12月8日 (二) 07:29 的最新修訂

社會團體工作的模型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與實務工作的經驗累積資料,並且加上可利用的理論,加以整理出可供實行的基本形式,提供未來實施者的一個參考樣式。

4 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文獻部份前後無法對應
這個題目,應可寫的更好。

實施模型的建構

主要來自於兩類的基礎,第一類是由實地工作資料累積,然後將這些資料系統化的建構出一個模式;另一類是由理論概念中著手,再藉由著線性邏輯推演出一個可實行運作的基本形式。

米爾斯(Mills,1967)在小團體社會學(Sociology of Small Group)中將其建構分類為:

  • 結構功能模型(Structural-functional model)

  假設只有在團體為了目標而成長,團體成員才能得到滿足,也就是團體必須滿足成員的需求,它也必須吸引與維持成員的旨趣;
且必須實現或達成對成員所需求的承諾。(林萬億,民83)

  • 統管成長模型(Cybernetic growth model)

  這類的團體成長依賴回饋。肯定團體中存在有一種媒體(agents),用以觀察與估量情境,而依所觀察的結果來行動;團體不只是生存,
而且能自我管制、改變方向,決定歷史;它們是可以累積和擴展的(林萬億引述Kata and Longden,83)

團體工作三大模型

界定的團體大同小異,主要分為兩類:任務取向和成長取向。任務取向在於完成工作、任務、政策、目標;成長取向在於參與者的發展和成長。發現在小團體的研究中,團體模型具有某種程度的清晰,而團體類型的區分也納入建構團體工作模型。在發展過程中,將團體工作模型區分為三大類,主要分別為:

  • 社會目標模型(Social Goals Model) 

是早期社會團體工作的傳統,企圖處理小團體中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價值的取向。它的中心概念是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則功能是在增加市民更多的知識與技巧。
最大的缺點是不能產生配合問題的適切理論設計,不強調個人的動力,缺乏對個人需求的了解。(林萬億,民74)

  • 治療模型(Remedial Model) 

促成社會團體工作整合專業體系,提供社會個案工作連結的機會。它的功能是治療個人和提供個人的復健。
治療團體是一種組成的團體,成員被工作者所診斷和決定的,所以自然和友情並不是考慮的因素。此模型需要建構在一個制度範圍內,則實行的政策在於去支持治療目標。
早期的發展就是如此,所以需要心理學的知識來支持對個人的了解。(林萬億,民74)

  • 交互模型(Reciprocal Model) 

假設個人和社會之間是一個有系統的關係,互賴關係為社會的焦點。小團體則是個人和社會之間發揮功能的場所,也是一個團體互助的體系。
團體工作者視為案主和團體,或團體與機構間的居間協調者或資源人物,此模型又稱居間模型(Mediating Model)。(李增祿,民84)

實務者運用之派別 (引述:李增祿,民84)

  • 發展派(The developmental approach)

  社會工作者不可以太局限於治療的角色,從此後整個社會界開始思考一些新方向。此派理論主要採用發展心理學,認為任何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任務。因此在團體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導,扮演好個人的社會角色及發展個人的社會功能。

  • 組織和環境派(The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

  此派早期提倡並不明顯,整個社會團體工作的發展從是社區福利協社及青年會開始。近代,其理論基礎在社區的結構和功能,組織理論、小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行為學習理論、自我心理和社會化理論。團體的目標實現是將由機構、團體工作者、成員和外在環境互動的結果,社來環境為個人行為模式之來源,也是影響其維持行為模式或運用改變行為的工具。

其他類型的團體工作模型

  • 過程模型(Process Model)
  • 折衷模型(Eclectic Position)
  • 行為模型(The Behavioural Model)
  • 團體中心模型(Group Centred Model)
  • 任務中心模型(Task-Centred Model)
  • 廣界模型(Broadrange Model)

團體工作模型的比較

     社會目標 治療 交互 過程 行為修正 團體中心
1.目的 產生社會責任感 透過行為改變,以減除社會失調行為 產生自後我支持的體系 產生個人成長的結構-發展最好的生活適應和改變無用的社會環境與結構 學習社會行為 經由自然的發展過程達到互動
2.一般運作目標 增進社會化 產生個人之適應行為 產生自尊和團體的助長能力 從團體與個別成員的診斷中尋求脈絡 民主的協助推廣特殊的學習行為 不設定目標,而是由團體存在裡產生自己的目標
3.領導功能 達成社會化的團體設計 指導式的干預以達成治療目標 是為一個提供輔導與特殊技巧的有效資源 在團體發展中形成團體與個人的一般目標並隨時修正 教導成員各問題解決階段的行為技術 成為一位自然的、任意的、接納的,和非評價的成員
4.領袖角色 使能者 變遷媒體 居間協調者或資源人力 診斷師與目標設定者 專家和學習操縱器的催化員 互動的創造者與資源人力
5.領導活動 所有組織的任務 整個影響的形式 人際關係成長的主要催化作用 估計人際關係與發展階段,干預形成契約 建立團體目標、選擇成員、增強凝聚力,藉著直接與間接干預產生團體規範 預防自然互動時的危險,在適時干預
6.成員 參與者 社會功能喪失的個人 平等地位的個人 社會行為模式失調的個人 有同質的環境問題,具有互補的問題角色 通常是團體老手
7理論基礎 折衷的 角色理論行為理論

自我心理學 團體動力學

系統理論

場域理論

結合社會目標、治療和交互模型的理論基礎再加上團體發展理論 行為修正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

團體發展理論

羅吉斯學派的治療理論(案主中心理論)、研究法

〈 林萬億,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民74,P86、P87 〉

參考文獻

1.林萬億 箸,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三民書局出版,民國74年11月

2.萬育維 編著,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雙葉書廊出版,民國94年3月

3.中國社會工作協會,資料來源:中華社工網論壇 http://www.cncasw.org/jwzt/rwsg/2006-05/22/cms2942article.shtml

4.李增祿 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巨流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