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團體工作之模型"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社會目標模型''')
行 9: 行 9:
 
=='''團體工作之三大模型'''==
 
=='''團體工作之三大模型'''==
 
==='''社會目標模型'''===
 
==='''社會目標模型'''===
社會目標模型不是單獨形成的,也就是說它並不是具有系統性的元素組成。這個模型是基於早期社會團體工作中的傳統,並其試著去處理小團體中的是社會秩序(social order)和社會價值(social value)取向。
+
社會目標模型不是單獨形成的,也就是說它並不具有系統性的元素組成。此模型是基於早期社會團體工作中的傳統,並試著以處理小團體中的社會秩序(social order)和社會價值(social value)為取向。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這模型被廣泛的用於世界和平和經濟機會的奮鬥與整合。而其中心概念在於「社會意識」(social consciousness)和「社會責任」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這模型被廣泛的用於世界和平和經濟機會的奮鬥與整合。而其中心概念在於「社會意識」(social consciousness)和「社會責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會團體工作的功能是為了增加市民更廣泛的知識與技巧。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會團體工作的功能是為了增加市民更廣泛的知識與技巧。
行 15: 行 15:
 
同時此模型也關心民主的生活,增強個人的社會功能,提高自尊,增加個人與團體的社會權力。因此,社會團體工作者是一個使能者(enabler)與影響者,依溫諾
 
同時此模型也關心民主的生活,增強個人的社會功能,提高自尊,增加個人與團體的社會權力。因此,社會團體工作者是一個使能者(enabler)與影響者,依溫諾
 
(Weiner,1964)的看法,工作者是一個「在團體中進行社會意識的耕耘者」,工作者應基於本身的責任感去鼓勵並增強案主的行為模式,進而導向社會變遷。
 
(Weiner,1964)的看法,工作者是一個「在團體中進行社會意識的耕耘者」,工作者應基於本身的責任感去鼓勵並增強案主的行為模式,進而導向社會變遷。
 +
 
==='''治療模型'''===
 
==='''治療模型'''===
 
===交互模型'''===
 
===交互模型'''===

於 2007年12月13日 (四) 13:13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定義

社會團體工作之模型是實務工作經驗所累積下來的經驗資料,並加上與其符合的理論,整理出可供運用的基本型式,供後人參考。

3 定義頗遜。還有,不用打個「*定義」,直接放句首就好。

前言

團體工作實施模型的結構

團體工作之三大模型

社會目標模型

社會目標模型不是單獨形成的,也就是說它並不具有系統性的元素組成。此模型是基於早期社會團體工作中的傳統,並試著以處理小團體中的社會秩序(social order)和社會價值(social value)為取向。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這模型被廣泛的用於世界和平和經濟機會的奮鬥與整合。而其中心概念在於「社會意識」(social consciousness)和「社會責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會團體工作的功能是為了增加市民更廣泛的知識與技巧。 這個模式假設社會行動與個人心理健康是相同的,且每個個人都具有潛能,藉著共同參與團體情境中,在有機會與有求助的意願下去重新啟發他的動機並轉換自我的追尋成為社會貢獻,個人就能影響社會變遷,透過民主程序以及機構的目標和政策,決定最適合的議題和評估各種方案及結果,以便於集體行動。 同時此模型也關心民主的生活,增強個人的社會功能,提高自尊,增加個人與團體的社會權力。因此,社會團體工作者是一個使能者(enabler)與影響者,依溫諾 (Weiner,1964)的看法,工作者是一個「在團體中進行社會意識的耕耘者」,工作者應基於本身的責任感去鼓勵並增強案主的行為模式,進而導向社會變遷。

治療模型

交互模型

其他類型的團體工作模型

團體工作模型的比較

參考文獻

1.林萬億 著,團體工作:理論與技巧,五南出版,民國87年8月

2.徐震‧林萬億 著,當代社會工作,五南出版,民國72年10月

3.李增祿 著,社會工作概論,巨流出版,民國9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