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Version|2007/10/14|}}
 
{{Version|2007/10/14|}}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請注意: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進行編輯,請不要刪除或變更這行文字以及這行文字以上的部份。-->
 
 
 
 
並不是任何一個問題都可稱為社會問題,可能是主觀的個人問題,也可能是客觀的社會性問題,只有公眾議題違反社會期待及社會規範的客觀事實,經由多數人認定而意圖去解決者,便稱之為社會問題。(郭靜晃等著,民92)
 
 
4 文獻引用還是沒有見到
 
 
3
 
定義需要改進,你寫的像是前言
 
社會問題的範圍?列舉式可以給人一個大致的概念
 
「家庭問題」可以是一個社會問題,小明殺了人,是個人問題,還是社會問題?又要怎麼分?
 
家庭的定義、型態,在這不重要吧!
 
部份段落沒有見到文獻引用,這樣有抄襲之嫌,請在文內使用他人意見之處放上作者及年代(並頁碼)
 
參考文獻格式不正確
 
參考文獻需要補充
 
 
==社會問題的界定==
 
「社會問題是與一些其他狀況或行為型態相矛盾的狀況或行為型態,也可被界定為與所欲求的生活品質不相同的,為在社會生活多層面運作的因素所導引、促發、或延續。這其中也包括團體間的衝突;以及要求社會問題被解決掉。」(瞿海源,2006年,p533)
 
 
==社會問題之特性==
 
*普遍性:世界上不管哪個社會,只要有人類存在的地方,就會有社會問題的存在,無一倖免。
 
*個別性:每個社會因為歷史不同,民族風情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於是所產生的社會問題也不同。
 
*關聯性:每個社會問題都可能與其他社會問題有所關聯,而形成問題結叢,例如老人問題可影響社會福利問題。
 
*感染性:科技促使傳播媒體的發達,資訊傳播的非常快速,社會問題被經過學習與模仿後,易形成感染性,蔚為風氣。
 
*多元性:由於科技發達以及社會快速的變遷,使原本就具有關聯性的社會問題變得更具複雜度,社會問題經過散播之後,導致社會問題更是推陳出新,具有多元化性的面貌。
 
 
==家庭暴力問題==
 
 
===家庭暴力的迷思===
 
*家庭暴力是罕見的
 
*家庭暴力是心智失常者的行為
 
*家庭暴力通常出現在較低社經地位的家庭
 
*家庭暴力與社會因素無關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長大後會成為施虐者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有受虐傾向
 
*酗酒和藥物濫用是家庭暴力的真正原因
 
不管醺酒和吸毒是因素或不是, 家庭暴力和惡習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為受害者和濫用者。
 
(http://alcoholism.about.com/cs/abuse/a/990407.htm)
 
*暴力與愛無法在家庭中並存
 
 
===家庭暴力惡習問題===
 
*積累階段-緊張修造。
 
*站立在階段-口頭攻擊增量。
 
*爆炸階段-猛烈爆發發生。
 
*後悔階段-您不應該推擠了我,它是您的缺點!
 
*追求階段-它再從未將發生,我許諾。
 
*蜜月階段-看見,我們沒有任何問題!
 
(http://alcoholism.about.com/cs/abuse/a/990407.htm)
 
 
===對兒童失虐===
 
*身體虐待:包含任何由照顧者所造成的非意外性身體傷害,ex:不符合兒童年齡或是或度的懲罰、原因不明的各種傷害...(在此,原因不明指照顧者不肯解釋、解釋不清或是解釋不合理。)
 
*精神虐待:指照顧者經常對兒童用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持續的對兒童排斥或不當待遇,導致兒童在行為、情感、或認知上造成傷害。
 
*性虐待及亂倫
 
*疏忽:指照顧者未能滿足兒童的基本需求,或對於兒童正常身心發展需要的照顧沒有適當的注意
 
 
===對配偶施虐===
 
*身體虐待:指配偶一方造成配偶的另一方生理上的疼痛,使受害者受傷或害怕。
 
*精神虐待:指配偶一方用言語或行動等威脅或控制配偶的另一方,使受害者恐懼、焦慮...
 
*性虐待:指配偶一方以武力或身體暴力脅迫配偶的另一方進行性活動。
 
*疏忽:指配偶一方疏忽於對配偶的另一方的生理上、心理上的照顧。
 
 
===對老人的虐待===
 
*生理虐待:醫療照顧不當、使老人營養不良或衛生不良、毆打老人導致身體受傷
 
*心理虐待:照顧者使老人產生心理痛苦,ex:侮辱老人、對老人恐嚇威脅
 
*社會虐待:剝奪老人與社會接觸的機會
 
*法律虐待:剝奪老人應享有的權益,ex:濫用老人的錢財與保險、強迫老人從是不適當活動
 
 
==老人問題==
 
 
===老人的經濟問題===
 
通常老年人的高貧窮率,主要是因為他們退出勞力市場,或者是因為他們沒有適當的轉移所得所致。<br/>
 
另外,在老人的經濟問題中,女性老人的高貧窮率又高於男性老人,其主要原因是在於家庭功能的衰退、子女奉養比重的下降及親子關係的淡薄所致,因此老人的經濟問題是老人問題中很重要的課題之ㄧ。<br/>
 
 
===老人的醫療問題===
 
老人的醫療問題,主要來自身體器官的老化,於是老人對醫療方面的需求是很明顯的<br/>
 
楊文山、張立安在「台灣地區老人自殺趨勢之研究:1981-1991年:多重遞減生命表之分析」一文中,指出「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人,不論男女,在與其他的年齡層比較時,均有比較高的自殺率」而且老人的自殺死亡率有隨著年齡增長而上揚的趨勢,可見對老人來說,醫療問題是非常困擾他們的,而政府為了解決老人龐大的醫療負擔,也透過全民健康保險來減輕老人的醫療負擔。<br/>
 
為了紓解老人的健康與疾病上的困擾,除了政府給予醫療服務外,更應該要提供老人知識,教導他們如何維護健康的生活,以及如何預防疾病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些都是很重要的。<br/>
 
 
===老人的居住問題===
 
近年來,老人的獨居問題越來越嚴重,雖然在台灣,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率下降是一種國際趨勢,但是老人的居住問題卻會造成社會問題之一,需要政府以及福利機構協助,才得以解決。
 
===老人的社會參與===
 
老人退休後,老人從事的社會活動大多數具有比較臨時性、不固定性及服務性的情況。<br/>
 
而老人的很多因素也會造成老人社會參與的影響,例如:健康、教育程度、經驗能力、家庭條件、及社會環境不同......等,都會使老人的社會參與受到限制。<br/>
 
萬育維在「老人的再教育與社會參與」ㄧ文中,認為透過對老人的再教育可以協助老人發揮社會功能及持續對社會貢獻。<br/>
 
對於老人來說,退休後的生活,社會參與就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政府應該鼓勵老人在退休後長日從事休閒活動之餘,應志願接受再教育及從事一些有意義的志願服務,一方面這是一種很好的人力資源的運用,一方面也可以是使老人有更多的社會參與。
 
 
===老人的尊嚴問題===
 
人都是有尊嚴的,論及今日社會有從「敬老」的觀念轉為「鄙老」觀念的現象,應該是由農業社會中的重經驗與工業社會的重新知所造成的結果。<br/>
 
在農業社會裡,老人的經驗很重要,而在現在的工業社會中,年輕人的新知更重要,導致敬老的觀念真的越來越薄弱了。<br/>
 
因此在老人服務研討會中,常以如何維護社會上的傳統敬老觀念或如何維護老人的尊嚴問題做為研討的重點之一。
 
 
==貧窮問題==
 
===定義===
 
要給貧窮ㄧ個定義不容易,因為不同社會對貧窮概念難有一致的看法;同時,貧窮常被視為是一個社會問題,既是一個問題,就隱含著需要政府的介入與處理。<br/>
 
 以台灣而言,政府將「最低生活費用」的概念視為貧窮線,低於此線者即為貧窮人口。(瞿海源、張苙雲,94年,p178)<br/>
 
===家庭、教育方面===
 
*1.實施家庭教育:宣導家政、理財、子女教養的正確知識、健全的家庭成員關係、減少貧窮的世代循環。<br/>
 
*2.增強家庭功能、降低對貧窮政策的依賴:社會福利服務的功能不在「取代家庭功能」,而在「輔助或強化家庭功能」,因此雖然政府提供了貧窮政策,卻更應該想辦法使人民就業,而不是完全依賴貧窮政策。<br/>
 
*3.教育機會均等化:平均分配教育經費、師資、教學設備、及圖書,縮小城鄉教育機會之差距。
 
===救助服務方面===
 
*1.建立合理的貧窮線及認定標準<br/>
 
*2.加強資料查證工作<br/>
 
*3.適當安置貧弱人口<br/>
 
*4.改善環境<br/>
 
*5.結合民間團體因應個別需求<br/>
 
 
===社會制度方面===
 
*1.發展經濟制訂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險體系<br/>
 
*2.建構企業福利制度<br/>
 
*3.強化社會福利機構的效率<br/>
 
*4.鼓勵民間志願團體參與<br/>
 
*5.設置專門研究機構<br/>
 
 
==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與對策==
 
社會問題的產生,其實主要是受到社會性、結構性、和制度性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若要解決社會問題則須改善或去除這些外在因素著手。但無可否認的,外在環境的快速變遷或惡劣,間接影響到個人適應能力的降低或喪失。因此,若要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可從觀念的調整、政府政策的介入、社會資源的重新調整、法令制度更新加強、社會生活環境的改善,以及協助個人適應能力的加強和提高等方面來著手。
 
 
一、觀念的調整:調整對社會問題的價值與觀念,特別是社會中優勢的團體和中產階級的社會價值。
 
 
二、政府政策的介入:透過政策的擬定,將理念化為行動,引導社會變遷的方向。
 
 
三、社會資源的重新調整:兼顧到社會的均衡發展,減少文化失調及社會失調的產生,使社會發展合乎人們需求。
 
 
四、法令制度的更新加強:隨著時代的變遷適時的調整法令制度,主導社會發展的脈絡,才能使社會保持活力。
 
 
五、社會生活環境的改善:改善過度都市化以維持區域間發展的平衡。
 
 
六、協助個人提高與強化適應能力:重建社會網路,協助個人提高與強化適應社會能力、預防與治療個別性社會問題的產生。(詹火生等編著,民79年初版)
 
 
==參考文獻==
 
*1.徐震、李明政、莊秀美著,社會問題,學富文化,初版2001年。
 
*2.瞿海源、張苙雲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2005,巨流出版,初版2005年11月。
 
*3.郭靜晃等箸,社會問題與適應,揚智文化出版,初版1997年。
 
*4.詹火生等編著,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國立空中大學出版,初版1990年九月。
 
*5.http://alcoholism.about.com/cs/abuse/a/990407.htm
 
*6.郭靜晃等箸,社會問題與適應(下冊-個人與社會),揚智文化出版,2003年。
 
*7.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巨流出版,二版2006年9月。
 
 
{{Rank2}}
 

於 2007年11月12日 (一) 13:33 的修訂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