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發展實務理論之模式"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社區發展的重要原則)
 
(未顯示由 7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1 次修訂)
行 1: 行 1:
*前言
+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的主要理論是以有目標、有方向的計畫改變,認定社區發展的工作人員為計畫改變的推行者,視社區唯一個案主體系。標明社區發展的實務理論模式,對在回答任何情況下,用何種方法,會產生何種改變等問題是很有幫助的。因此李教授認為,在開發中的國家或以開發國家之落後地區,至少可歸納出四種有計畫的實務理論模式。
社區發展模式(communty development model)是Rothman與Tropman(1987)所提的社區工作三大模式之一,透過社區民眾廣泛地參與社區事務,共同決定社區目標與行動方案,可達成解決社區問題,獲致社區變遷的目的。(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蘇景輝著 1988{民85})。
+
*了解社區民眾的需求,提出現有的社會資源,一起共同參與,並給予有用的建議及協助。
+
==社區工作的實務理論==
+
社區工作的實務理論是作為工作者實務工作上的指引Rothman與Tropman(1987)提出的三大模式。
+
*模式一:社區發展模式(Community Development Model)
+
社區發展模式假設,透過社區民眾廣泛的參與社區事務,共同來決定社區目標與行動方案,達成解決社區問題,獲致社會變遷的目的。聯合國在1955年發表一項社區發展的重要文件〈經由社會發展達制社會進步〉 (Social Progress thro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其中定義社區發展為一種過程,經由社區成員踴躍的參與及充分地發揮社會力量,以開創整體社區的經濟及社會進步。
+
*社區發展模式的主要重點包括民主的工作程序(democratic procedures)、志願合作(voluntry cooperation)、自助(self-help)、培養在地的領導人才(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ledership)以及教育工作(educational objectives)等。
+
**六大要項:
+
1.關心的問題
+
  採用社區發展模式的工作者所關心的是工業化及科技的發展導致社區人際間疏離感的問題,又不能以民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另外,社區發展模式也關心某些傳統的的社區。
+
2.目標
+
  任務目標:是指去解決特定的問題,滿足特別的需求,完成具體目標。
+
  過程目標:是要協助社區民眾,培養他們一些生活上的態度以及互助合作的精神。(非常受重視)。
+
3.策略與技術
+
  主要目的是要引導社區參與,所以溝通和討論取得一致的技術,成為社區發展模式的主要技術。
+
4.變革媒介
+
  社區發展的工作者所運用的變革媒介主要是社區團體,亦即社區工作者去組織、成立社區團體,並協助、引導社區團體運
+
  作,以達到社區變革的目的。
+
5.工作者的角色
+
  主要是「使能者」,依據Ross(1967)所言,其在促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幫助社區民眾表達他們的一些意見和想法,幫
+
  助他們共同維護共有的社區。
+
6.案主的範圍與角色
+
  通常是指一個地方社區,也可以是一個功能社區中的弱勢社群。案主應該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共同為目標採取行動、共同決
+
  定社區目標,此模式中案主是參與者。
+
*模式二:社會計畫模式(Social Planning Model)
+
著重以問題解決的技術去解決具體的、實質上的社會問題。此模式是以理性的、謹慎的計畫去控制變遷。此模式對社區參與要求,會因問題狀況或社區組織本身的狀況而有所不同,有時希望社區成員多參與,有時則否。
+
*社會計畫模式需要專門的計畫者,設計有效的計畫,將服務傳送給需要的民眾。其典型即是社會工作中具體方案的決策過程與結果。
+
**六大要項:
+
1.關心問題
+
  關心社區內所有的問題,例如:老人問題、青少年問題...等等。
+
2.目標
+
  注重任務目標,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
3.策略與技術
+
  收集相關的資料,加以分析,了解事情的原因及真相,以理性的態度去面對解決。
+
4.變革的媒介
+
  要去排比、分析相關資料,透過正式組織的運作,達到變革的目的。
+
5.工作者的角色
+
  專家的角色,包括社區診斷、研究、資訊提供、組織運作、評估。是爲「社區民眾而做」,而不是「與社區民眾同做」。
+
6.案主的範圍與角色
+
  案主是服務的接受者,也就是消費者,而不是社區活動方案或目標的決策者。範圍是地理社區或功能社區。
+
*模式三: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 Model)
+
社會行動模式是假設一群劣勢地位者,被組織成一個團體和其他有共同意識的人所組成,依社會正義或民主理念,向大會提出適當合理的要求及建議。主要目的是在於團結社區人民的力量,爲社區爭取應得的權利。
+
*六大要項
+
1.關心問題
+
  社會上一些民眾所受到的剝削、壓迫、不合理的對待...等等。
+
2.目標
+
  有時是注重任務目標,有時則注重過程目標。
+
3.策略與技術
+
  策略:組織民眾去反抗壓迫者。技術:衝突技術(例如談判、遊行、靜坐、對質...等等)。
+
4.變革的媒介
+
  成立行動組織,發動群眾運動,來達到變革的目的。
+
5.工作者的角色
+
  倡導者(行動者),爲民眾爭取權利。
+
6.案主的範圍與角色
+
  案主通常只受到社會傷害的人,需要工作者特別的協助。範圍是地理社區或功能社區。
+
  
 +
3 文獻引用沒有正確標示,內容有用自己的話說,但改過之後反而不清楚。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
=='''模式一:創新改革模式(innovation-reform model)''' ==
 +
創新改革模式是強調社區變遷的一個過程,必須經由一段時間來完成,過程中會有一個「開始」和「結束」。開始時,是由變遷者或社區發展的推動人員,提出新的計畫或理想給社區居民。而結束是指這個計畫或理想,已經整合了社區居民的文化或行為規範。其間會有一些新理想、意見或方法來改善社區居民的經濟環境,必須透過居民和推動者的合作和討論,最後可能被接受(整合)或不被接受(失敗結束),整個過程中一直有兩股力量互相對立:
 +
*第一股力量─推動人員的一些新想法、意見、行動,簡稱:改革行動(action of innovator)
 +
*第二股力量─社區居民對推動者的新想法、意見、行動,簡稱:居民響應(reaction of resident)。
  
==社區發展的重要原則==
+
=='''模式二:改變習俗模式(customary change model)''' ==
*民主的過程
+
改變習俗模式強調推動者([http://www.casehsu.org/mediawiki/index.php/%E7%A4%BE%E5%8D%80%E5%B7%A5%E4%BD%9C 社區工作]者、案主)和社區居民間的合作。其實務上方法有二:
「民主的過程原則是指,社區發展目標的設定即達成目標的步驟與方法是民主的,由多人經過自由意志決定,而不是由少數野心家所操縱的,通常最民主的方法是經由社區全體民眾參與討論後投票決定,這過程決定的發展目標即達成方法,最能合乎多人的興趣與意願」(社區原理 蔡弘進 2005 P226)。民主的意思是,必須由每一個相關人物,共同決定與討論,最後出來的結果必須是大家都同意的,這才叫做民主。
+
*方法1─集中改變社區居民的環境和物質條件(參不參與居可達成目標)
*解決問題的原則
+
*方法2─改變社區的風俗習慣(一定要有居民的合作和參與)。
社區的問題有很多,對社區民眾而言有大有小,也有輕重緩急之分
+
以上兩個方法,有人認為方法二才是社區發展的重點,因為社區風俗習慣的改變會帶動物質環境的改變,其目的在使社區不受限的發展成長,增進居民新的知識和技術,協助他們用更有用的方式去完成社區的任何事務。若居民抗拒改變他們的風俗習慣的話,即使最好的方法也於事無補。所以,積極的去與居民合作,是推動者的最基本要務。
  
*注重教育方法的原則
+
=='''模式三:行為改變模式(behavioral change model)''' ==
 +
「行為模式是由社會因素及社區發展所產生的中間產物」(李增祿  2004(民93) P191),社區發展的成敗由社區居民的行為來判斷,行為改變模式偏向心理學派,在此,社區工作者的任務及目標著重於運用學理上的技巧與教育計畫促使居民來改變行為,並要建立社區居民一些新的價值觀、態度,隨之居民的行為也會跟著改變,促進社區的發展。
  
==社會工作社區實務==
+
=='''模式四:過程取向模式(process orientation model)''' ==
==參考文獻==
+
強調推動者與居民之間的溝通,透過教育與組織的過程中,去改變居民的態度與行為,積極地參予社區建設,「其基本目標是過程目標,而不是任務目標」(李增祿  2004(民93) p191),了解變遷的團體動力,並讓居民參予與利用民主方式發展。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
*第一版 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 巨流圖書公司 蘇景輝 1966(民85)
+
*過程目標:協助民眾培養他們關心、參與社區活動的態度。例如:增進社區居民的參與、增進
*第二版 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 巨流圖書公司 蘇景輝
+
居民合作與作決定的能力。         
*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 台北市 五南 甘炳光 民85
+
*任務目標:解決特定的問題,完成具體的任務,例如:設備改進、提供服務。
*社會工作概論 台北市 五南 譯合丁碧雲 沙依仁 民69
+
 
*社區原理(修定三版) 台北市 三民 蔡弘進 2005
+
=='''參考書目'''==
 +
*李增祿 北市 巨流 四版  2004(民93) 社會工作概論
 +
*蘇景輝 北市 巨流 一版  1996(民85) 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
 +
 
 +
{{Rank2}}

於 2007年10月14日 (日) 14:09 的最新修訂

社區發展的主要理論是以有目標、有方向的計畫改變,認定社區發展的工作人員為計畫改變的推行者,視社區唯一個案主體系。標明社區發展的實務理論模式,對在回答任何情況下,用何種方法,會產生何種改變等問題是很有幫助的。因此李教授認為,在開發中的國家或以開發國家之落後地區,至少可歸納出四種有計畫的實務理論模式。

3 文獻引用沒有正確標示,內容有用自己的話說,但改過之後反而不清楚。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模式一:創新改革模式(innovation-reform model)

創新改革模式是強調社區變遷的一個過程,必須經由一段時間來完成,過程中會有一個「開始」和「結束」。開始時,是由變遷者或社區發展的推動人員,提出新的計畫或理想給社區居民。而結束是指這個計畫或理想,已經整合了社區居民的文化或行為規範。其間會有一些新理想、意見或方法來改善社區居民的經濟環境,必須透過居民和推動者的合作和討論,最後可能被接受(整合)或不被接受(失敗結束),整個過程中一直有兩股力量互相對立:

  • 第一股力量─推動人員的一些新想法、意見、行動,簡稱:改革行動(action of innovator)
  • 第二股力量─社區居民對推動者的新想法、意見、行動,簡稱:居民響應(reaction of resident)。

模式二:改變習俗模式(customary change model)

改變習俗模式強調推動者(社區工作者、案主)和社區居民間的合作。其實務上方法有二:

  • 方法1─集中改變社區居民的環境和物質條件(參不參與居可達成目標)。
  • 方法2─改變社區的風俗習慣(一定要有居民的合作和參與)。

以上兩個方法,有人認為方法二才是社區發展的重點,因為社區風俗習慣的改變會帶動物質環境的改變,其目的在使社區不受限的發展成長,增進居民新的知識和技術,協助他們用更有用的方式去完成社區的任何事務。若居民抗拒改變他們的風俗習慣的話,即使最好的方法也於事無補。所以,積極的去與居民合作,是推動者的最基本要務。

模式三:行為改變模式(behavioral change model)

「行為模式是由社會因素及社區發展所產生的中間產物」(李增祿 2004(民93) P191),社區發展的成敗由社區居民的行為來判斷,行為改變模式偏向心理學派,在此,社區工作者的任務及目標著重於運用學理上的技巧與教育計畫促使居民來改變行為,並要建立社區居民一些新的價值觀、態度,隨之居民的行為也會跟著改變,促進社區的發展。

模式四:過程取向模式(process orientation model)

強調推動者與居民之間的溝通,透過教育與組織的過程中,去改變居民的態度與行為,積極地參予社區建設,「其基本目標是過程目標,而不是任務目標」(李增祿 2004(民93) p191),了解變遷的團體動力,並讓居民參予與利用民主方式發展。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

  • 過程目標:協助民眾培養他們關心、參與社區活動的態度。例如:增進社區居民的參與、增進

居民合作與作決定的能力。

  • 任務目標:解決特定的問題,完成具體的任務,例如:設備改進、提供服務。

參考書目

  • 李增祿 北市 巨流 四版 2004(民93) 社會工作概論
  • 蘇景輝 北市 巨流 一版 1996(民85) 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