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照顧之特性"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關於社區照顧)
(社區照顧的要素及特色)
行 9: 行 9:
  
 
== 社區照顧的要素及特色 ==
 
== 社區照顧的要素及特色 ==
 +
從前述各相關的定義,理解社區照顧的另一種方式,而社區照顧的構成要素及特色,可歸納如下(DoH,1990;Payne,1995,pp.11-26;Nocon&Qureshi,1996,p.55;Victor,1997,p.10):
 +
*長期照顧(long-term care):社區照顧哦服務對象最主要是需要長期照顧者,他相對於短期或即興照顧(acute care),但有些人市再接受短期的急性醫療照顧後,街著需要長期照顧,特別是老人或精神疾病患者。然而並非每位需要長期照顧者皆須納入社區照顧,需視當時的情況而定。
 +
*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去機構化為社區照顧重要目的之一,即以偏好機構外的照顧代替機構式照顧;對於真正需要機構式的照顧,也應該避免「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機構的組織和照顧的提供,服務必須是開放、無限制、富彈性、非結構,且不能成為一套固定的模式。
 +
*非正式照顧(informal care):社區照顧的政策是鼓勵或強化有照顧需求者的親屬、鄰居和朋友等非正式網路加入提供照顧的行列,這主要是基於下列的理由:1.大部分的照顧為非正式的,但照顧者的巨大壓力卻為公共社會服務所忽略,而未能予以支持或有效的組織,尤其大部分的照顧者是為女性;2.基於經濟因素的考量,因為專業的照顧甚為昂貴;3.非正式的照顧較富彈性;4.被照顧者偏好非正式的照顧,此乃由於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彼此間是基於有情感性的相互責任和長期的關係。
 +
*減少對公共照顧的依賴(reducing dependence onpublic care):政府部門鼓勵以非正式部門提供社區照顧的服務外,更欲透過「民營化」(privitisation)、「市場化」(marketisation)、「強制性競標」(compulsory competitivetendering)以及「購買者與供給者分離」(purchaser-provider split)等經營方式,以減少對公共部門服務的依賴,進而達到:1.提供符合需求的服務。2.增進選擇、彈性和創新。3.促進金錢價值觀(value of momey)、效率、責任和品質等。
 +
* 需求導向的服務(needs-led services):使用者與照顧者必須要以個體接受處遇,他們有個別的需求,服務必須要能充分的感受和彈性的反映其需求,其主要理由基於對個人的尊重外,也要避免地方機構用現有的資源作為評估新案主的需求,而非案主的真正需求為考量,導致所提供的服務並不是人們所需要的。
 +
*增加參與和選擇(increased participation and choice):透過參與服務提供的設計,以讓人們有選擇的自主權,是支持社區照顧重要的原則,它讓人們有權為自己的生活作選擇,而增進人們參與、選擇和自主的機會,其理由是1.提倡社會工作價值「案主自主」「案主參與」「案主自我提倡」的專業理念;2.強調社會服務消費者運動,避免政府部門對社會福利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3.避免專業者忽略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真正需求。
 +
*成本抑制(costs)經由社區照顧的倡導,可使的有些在機構內接受照顧者,僅需提供便宜廉價的簡單服務便可以在社區中生活,如此一來,就可以減少很多的花費。
  
 
== 社區照顧的系統 ==
 
== 社區照顧的系統 ==

於 2006年11月12日 (日) 14:32 的修訂

定義:1.以長期照顧需要者為服務對象、2.去機構化,即以機構外的照顧代替機構式照顧、3.鼓勵非正式照顧資源提供服務、4.減少對公共照顧的依賴、5.已受照顧者的需求作為服務導向、6.讓各案參與並選擇適合的照顧方式、7.成本抑制

關於社區照顧

  • 英國1989社區照顧白皮書一Caring for People,指出:「社區照顧」提供給因老年、心理疾病、心理障礙或身體,以及感覺機能障礙問題所困者服務和支持,讓他們能夠盡可能在自己的家或社區裡之「家庭似的」(homely)環境下過著獨立的生活。換言之,即提供適當程度的干預和支持,使的人們能獲得最大的自主性,且掌控自己的生活,為實現此目標,這些服務可能包含:家庭支持、喘息照顧、日間照護、臨時收容所、團體之家、居家照顧、護理之家,以及醫院的長期照護等(DoH,1989)。
  • Walker(1982)認為由非正式服務網路之親朋好友、鄰居及志願服務人員等與正式的社會服務來提供照顧服務。分為三層面來推行1.第一層面:在社區內照顧(care in the community)2. 第二層面:由社區去照顧(care by community)3. 第三層面:與社區一起照顧(care with the community),推展順序則由三至二至第一層面。
  • 甘炳光(1993)定義社區照顧是動用社區資源,結合正式與非正式服務與設施,使需要者都能在社區居家環境中獲得照顧服務,提高在社區內生活的能力,並建立關懷的社區。
  • 萬育維(1995)認為社區照顧的理念與運作,是改變標準化、單一化、正式化的輸送服務,而採正式與非正式的混合提供模式提供社會服務,達到以社區為主體去提供一套多元,整體性且符合各區域差異的服務照顧計畫。
  • 黃(2000)指出發展社區照顧的動機是為了避免機構缺乏人性化的照顧,因而已去機構化的方式追求正常化的生活。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社區照顧的主張不難發現,包含兩個重要概念,即以結合正式與非正式資源的方式提供服務,並讓服務需求者能留在自己的社區裡,選擇需要的服務,發揮社區照顧精神,使社區成為一個照顧體系,且社區中提供照顧服務給需要的民眾。

社區照顧的要素及特色

從前述各相關的定義,理解社區照顧的另一種方式,而社區照顧的構成要素及特色,可歸納如下(DoH,1990;Payne,1995,pp.11-26;Nocon&Qureshi,1996,p.55;Victor,1997,p.10):

  • 長期照顧(long-term care):社區照顧哦服務對象最主要是需要長期照顧者,他相對於短期或即興照顧(acute care),但有些人市再接受短期的急性醫療照顧後,街著需要長期照顧,特別是老人或精神疾病患者。然而並非每位需要長期照顧者皆須納入社區照顧,需視當時的情況而定。
  • 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去機構化為社區照顧重要目的之一,即以偏好機構外的照顧代替機構式照顧;對於真正需要機構式的照顧,也應該避免「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機構的組織和照顧的提供,服務必須是開放、無限制、富彈性、非結構,且不能成為一套固定的模式。
  • 非正式照顧(informal care):社區照顧的政策是鼓勵或強化有照顧需求者的親屬、鄰居和朋友等非正式網路加入提供照顧的行列,這主要是基於下列的理由:1.大部分的照顧為非正式的,但照顧者的巨大壓力卻為公共社會服務所忽略,而未能予以支持或有效的組織,尤其大部分的照顧者是為女性;2.基於經濟因素的考量,因為專業的照顧甚為昂貴;3.非正式的照顧較富彈性;4.被照顧者偏好非正式的照顧,此乃由於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彼此間是基於有情感性的相互責任和長期的關係。
  • 減少對公共照顧的依賴(reducing dependence onpublic care):政府部門鼓勵以非正式部門提供社區照顧的服務外,更欲透過「民營化」(privitisation)、「市場化」(marketisation)、「強制性競標」(compulsory competitivetendering)以及「購買者與供給者分離」(purchaser-provider split)等經營方式,以減少對公共部門服務的依賴,進而達到:1.提供符合需求的服務。2.增進選擇、彈性和創新。3.促進金錢價值觀(value of momey)、效率、責任和品質等。
  • 需求導向的服務(needs-led services):使用者與照顧者必須要以個體接受處遇,他們有個別的需求,服務必須要能充分的感受和彈性的反映其需求,其主要理由基於對個人的尊重外,也要避免地方機構用現有的資源作為評估新案主的需求,而非案主的真正需求為考量,導致所提供的服務並不是人們所需要的。
  • 增加參與和選擇(increased participation and choice):透過參與服務提供的設計,以讓人們有選擇的自主權,是支持社區照顧重要的原則,它讓人們有權為自己的生活作選擇,而增進人們參與、選擇和自主的機會,其理由是1.提倡社會工作價值「案主自主」「案主參與」「案主自我提倡」的專業理念;2.強調社會服務消費者運動,避免政府部門對社會福利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3.避免專業者忽略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真正需求。
  • 成本抑制(costs)經由社區照顧的倡導,可使的有些在機構內接受照顧者,僅需提供便宜廉價的簡單服務便可以在社區中生活,如此一來,就可以減少很多的花費。

社區照顧的系統

社區照顧的實施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