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照顧之分工模式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6年11月20日 (一) 09:47 由 163.17.18.100 (對話) 所做的修訂 (相關學者論述)

前往: 導覽搜尋

以「社區照顧」的發展歷史來看,Michael Bayley將其區分為「社區內照顧」(care in the community)、「由社區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前者產生的背景是為了解決服務機構化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故原先的大機構拆散成社區中的小型機構,但照顧者仍然是以專業人員為主,財務來源也依賴政府提供。因此,它只是將原有的大機構的型態照比例縮小放在社區中,雖然達到了受助者回歸社區的目的,但卻沒有妥善地考量與使用社區資源。   至於第二種社區照顧的型態起因於福利國家危機的反省,希望透過社區志願性與非正式人員的參與以及社區資源的整合使用,達到抒解福利國家財政負擔,增加社區民眾參與的目標。以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來看,由於社區機構並非如同國外一般經過福利擴張的階段,不但一般社區民眾缺乏社區意識,多數社區機構或組織的發展也尚未健全,在此情況下,無論在財務或組織人力上是否有能力承接這份顧的工作都是很值得注意的。因此,徐敏雄認為台灣未來在從事社區照顧工作時應該朝向「與社區共同照顧」(care with the community)的方向發展,由政府提供經費補助,並協助機構組織健全發展,透過社區民眾的參與,善用社區現有的設施與場所,這樣也才真正達到福利預算和方案決策權的分散化和社區民眾參與的理想。

社區內照顧

什麼是「care in the community」? 「care in the community」是為了反應去機構化,即鼓勵那些留在醫院(機構教養院模式)被照顧者可以回到社區生活,因此「care in the community」意指非機構教養化模式的照顧,目的在促使這些人可以在社區生活。

「在社區照顧」是指運用法定的資源,以讓案主在家裡或社區為基礎的中心接受服務,並取代大規模之非人性的機構照顧。(黃源協,2000,P37)

由社區照顧

什麼是care by the community? care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care by the community是增加非正式照顧著的責任。 care by the community=care by the 地方政府+營利單位+志願性組織+非正式支持網絡(含家人、朋友、鄰居)。

「由社區照顧」係指動員社區內的資源,提供必要照顧者的服務,例如:志願組織、非正式照顧者(朋友、鄰里及親屬),這意味著照顧的責任主要來自於社區,而政府的服務僅有在特殊的情境下才被使用。 從「在社區照顧」轉移至「由社區照顧」,一個明顯的趨勢即是提供照顧的基地,已由機構轉移至案主的家庭。(黃源協,2000,P37-38)

「由社區照顧」的主要角色在於家庭、志願機構和私部門,社區之衛生和社會服務部門,則扮演著使能者之次要角色。(黃源協,2000,P38)

英國1981年白皮書指出:「在社區照顧」必須逐漸轉為意味著「由社區照顧」,這種理念的轉變,部分原因是基於非正式部門在扮演照顧角色的實際性與不可替代性。(黃源協,2000,P38)

與社區共同照顧

什麼是care within the community?

相關學者論述

麥可‧貝里(Michael Bayley)對「社區內照顧」(care in the community)及「社區的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兩者,作了一個非常有用 之區分。這區分就是:「社區內照顧」並不含有利用社區本身資源,或甚至獲得社區贊同之意義。(許多地方社區事實上特別抵制在她們地區設置心理疾病療養院之觀念,甚至從來沒有任何措施曾經常是去創造一個有利於此種療養院設置的氣氛。)(詹火生,1992,P164)

麥可‧貝里(Michael Bayley)1973年所作的《心理殘障及社區照顧》(Mental Handicap and Community Care)的研究,引出一個「抗衡性結構」(a structure for coping)的新觀念,即:為因應心理殘障個人的困難而產生之結構,不單單是一個由地方當局所提供的法定服務,而且也是一種利用由家庭、朋友、鄰居、志願與法定資源結合的綜合體所能提供的各項可用資源的服務模式。它擴展了社區照顧的概念。(詹火生,1992,P171)

一九六八年愛普特(R. Z. Apte)曾指出:收容所能製造一個類似醫院般無人情味,且無社會刺激的環境。收容所很容易變成社區內的垃圾場(dumps)。在某些情況下,病人被排除在社區照顧之外,因為這些社區照顧服務包括一個夜間的收容所,以及一個日間的訓練中心:其結果就好比一個由兩個部分合起來的機構(a two-part institution)。(詹火生,1992,P170-171)

蓋倫‧艾瑞克森(Dr. Gerald Erickson)也曾主張利用網絡理論作為社區內心理病患照顧的治療工具。許多心理疾病患者缺乏一個由支持性朋友及親戚所組成的一般網絡─而且,不論這是他們疾病之原因或是他們疾病的結果,這都不重要;較重要的是化被動為主動的關係,以及創新關係的任務。(詹火生,1992,P171)


依Symonds & Kelly的分類,「在社區照顧」的範疇類似於Higgins之「在社區的機構照顧」以及「機構的社區照顧」;「由社區照顧」則類似於居家照顧的範疇。而社區照顧,則是一種包含層面較廣的普及式福利服務供給,以及照顧選擇性的標的人口。若社區照顧政策由「為社區照顧」到「由社區照顧」再到「由社區照顧」的發展趨勢,即意涵著政府在社區照顧上的角色之地檢,而其對居家照顧之社區照顧的偏好,將甚於機構的社區照顧。(黃源協,2000,P30)

Higgins認為,社區照顧之「在社區照顧」及「由社區照顧」的概念,基本上涉及到兩個面向:1.地理的面向(geographical dimension),即回答「在那裡」(where is it?)的問題;2.社會的面向(social dimension),即回答「是誰」(who is it?)。(黃源協,2000,P30)

參考文獻

  • 周月清,2000,《英國社區照顧權起與爭議care in the community:care by the community?》。台北,五南。
  • 詹火生,1992,《社會政策要論》。台北,巨流。
  • 前瞻21世紀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教育研討會〈大會手冊〉,89年6月15-16日。指導單位:內政部社會司、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中華志願工作人員協會。
  • 萬育維,2005,《社會工作蓋論-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
  •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碩士論文,88年7月。指導教授:黃源協博士、研究生:蕭文高,《英國社區照顧政策發展之研究─福利多元主義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