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8年1月11日 (五) 16:26 由 CYUT9629076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社區工作即社會工作者以ㄧ個社區為單位或社區民眾為對象,所作的直接專業服務或治療方法,協助社區民眾認定其所面臨之問題,排定問題的優先順序,發展民眾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願,藉由發掘、運用社區內、外可用資源,協助採取行動解決問題,進而培養社區民眾互助合作的態度。( 蘇景輝,1996 )(陳月娥,1999)

3 參考文獻用法不對,你有看過Ross的書嗎?
條目內容只要寫社區工作就好了,其他的不用。

前言

社區工作為社會工作的一種介入方法,以社區為對象,透過組織內居民參與和行動,釐定社區需要,合力解決社區問題,獲得生活環境及素質的改善,藉此過程建立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培養自助、互助及自覺精神,加強其社區參與影響決策的能力和意識,並發揮潛能、培養社區領袖的才能,創造更公平、正義、民主及和諧的社會。(引述 甘炳光 . 莫慶聯,民85 P17)

社區

  • 意義

ㄧ群居住在某一個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或者有著共同生活方式、信仰、利益、背景的ㄧ個社會集體,經由人與人或與團體間互動,產生認同因而樂於參與社區活動,更是社會工作者瞭解工作對象生活、環境、問題、背景的工作環境。(林瑞欽,2000)(蘇景輝,1996)

  • 內涵

(1)居民-了解社區的第一步便是了解其居民,經由年齡組合、性別比例、教育、職業.....等分析,發掘其共同需求與利益,並促進其團結參與社區事務之興趣。(2)地區-包含自然形勢、天然資源、公共設施、建築等,皆是社區之地理要素。(3)共同關係-著重共同信仰、風俗、習慣之背景,時代變遷下,共同問題需求及利益則成了重要因素。(4)社會組織-藉由此組織解決社區共同問題、達成共同目標。(5)社區意識-居民對於社區有同屬感及認同,這正是社區參與的動力。(陳月娥,1999)

  • 功能

(1)經濟功能-提供工作給成員,並進行各種經濟交易及商業活動的場所,產生一基本的「供給-分配-消費」迴路。 (2)教育功能-對成員知識及價值的灌輸與消息的傳達,經由相處、接觸的過程,學習社會化技巧,然而社區中之學校、文化設施與活動都是社會化過程的重要場所與媒介。 (3)社會參與功能-把社區看作聯繫社會的橋樑。 (4)感情功能-成員的互相支援及互相幫忙,可以滿足成員在情感上及物質上的需要。 (5)社會控制功能-社區對成員在行為及思想上的監管,可保持社區的穩定。(6)政治功能-社區常與地理區域相結合,村里長因而成為最小單位的政治首長,接著陸續建立各個行政組織,主要功能為維護社區秩序,保障社區安全,例如:社區發展協會、里民大會、各鄉鎮公所.......等,整個政治體系因而形成。(7)福利功能-隨著家庭模式的變遷,老人照顧、兒童保護、貧困救助......等問題,便有賴於社區功能之發揮。(8)衛生功能-各衛生單位及醫療服務工作均屬之。(9)娛樂功能-促進居民身心健康之功能。(10)宗教功能-尋求精神之安慰及協助加強社會控制功能。 (梁祖彬,民85)(黃旐濤等,民95)(陳月娥,1999)

社區工作之方法

  • 社區分析

(1)社區環境分析-分析及調查社區規劃及都市計畫的精確資料,如地形、公共設施及資源、交通.....等等。(2)社區人口分析-1.總人口分析:瞭解人口成長情形、年齡與性別之組合、健康需求、就業特性、生活水準、人口密度及流動......等,以分析社區福利資源概況與社區需求。2.人口素質:指人口之教育程度、職業結構、智能、年齡等。3.人口量之問題:如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結構等資料之分析。(3)社區問題分析-藉由實地社會調查與研究,了解分析問題現況。(4)社區需要分析-依人類需求層次分析界定社區需求。(5)社區資源分析-運用並調配社區內人力、物力、財力、組織社區,發揮社區力量。(6)社區調查-一種由所有相關人員共同合作、運用科學方法分析與假設問題並尋求解決之方法。(7)社會指標分析-對社區制度作定義,預測衡量解決問題的途徑及目標達成之指標。(李增祿,2007)

  • 社區方案分析

針對社區整體事物釐訂未來採取之行動及社區組織目標的達成,包括方案設計、方案接觸、方案執行、方案評估。

社區工作三大模式

  • 社區發展模式

「社區發展」是透過社區內民眾踴躍參與公共事務並決定社區目標與行動方案,藉由引導所有個人、團體參與,製造機會使成員們討論社區問題、社區需求,提出解決之方案,充分地發揮社區力量,創造社區整體進步與整合。

(L.A.Ploch)更將社區發展界定為「居民積極自願參與的過程,旨在改善社區內的生活、增強社區內的人際及組織關係」。 (R.L.Warren)則把社區發展界定為「協助社區內人士分析問題,發揮其自主性的過程,提升他們對社區得認同」。 (M.Ross)定義社區發展為「尋找社區需要或共同願望,將之排定優先順序,繼而發動資源以滿足此需求,以及一起行動實踐目標的過程;藉此過程,培養居民互相合作的精神,攜手貢獻社區」。 綜觀上述定義,地方發展著重透過社區內不同團體、人士,廣泛參與的過程,達到自助與互助得目標,以改善社區關係,增進對社區之歸屬感。(蘇景輝 1996) 

  • 社會計劃模式

社區工作者經由分析需求,研究問題性質,直接從事設計、執行各種策略方案,以便具體解決社區實質問題,使用互動技術使民眾聚集,針對問題尋求解決方法及執行。

(Rothman與Tropman)指出社會計劃是設計各種計劃及政策,並以有效、合乎成本效益之方式執行,以便能輸送各種服務給有需要的人。(Twelvetress)也指出社會計劃是指計劃並執行大型方案,例如神經病患的社區照顧計劃。(蘇景輝 1996)

  • 社會行動模式

組織社會上居於劣勢地位、受到忽視及壓迫的低下層群體,透過集體行動,伸張社會正義與爭取群體利益,以期獲得合理資源分配,達到更公平、公義的社會。 (甘炳光等,民85)(陳月娥,1999)

社區工作實施步驟

(1)建立關係-社區工作者與助人關係對象共同推動社區計畫第一步即是建立良好的助人關係,對象包括社區居民、機構及重要領導人士。(2)瞭解社區特性-不同文化、產業及空間特色蘊育出不同社區之特性,評估社區需求就得要先瞭解社區之特性。(3)需求情境估量-行動執行前得先針對社區生活、特性及資源進行需求分析及評估。(4)擬定社區發展工作計畫-為達成目標,事先蒐集相關資料,有效規劃並運用各種資源之事前準備工作,強調並重視計畫之個別化、可行性及適切性。(5)社區行動-根據目標、計畫正式開始執行,並由社區居民合力推動主導運作,社區工作者從旁協調整合予以協助。(6)成效評估-根據既定目標、計畫之工作過程與結果進行衡量評估,檢討實施之得失並提出改進與建議的一種方法,藉由評估探究活動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以作為下次活動之借鏡指標。(陳月娥,1999)(黃旐濤等,2006)

社區工作價值觀

(1)人的尊嚴和價值-關懷重視社區對象個人發展前提下之制度實現。(2)正義-謀求平等的資源分配,創造相互關懷正義之社會。(3)制度化的福利取向-透過合法制度化的措施,幫助社會個體獲得更公正平等的社會資源分配。(4)民主-存在各個組織間領導者與成員權力與責任之社會關係。(5)參與-參與制定公共事務政策及措施之權利,此為民主文化之實踐。(6)互助與關懷-良好的互動溝通與互助關懷以增進情感素質。(7)社會責任感-秉持對服務對象負責之態度,為對象謀求最大的福利。(李增祿,2007)

參考文獻

  1. 蘇景輝 著(1996), 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 (巨流)
  2. 林瑞欽 主編 (2000), 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 (台灣省社會發展研究學會)
  3. 甘炳光等 編 (民85) ,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 (五南 , 原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4. 陳月娥 編 (1999),社會工作, (千華)
  5. 黃旐濤等 主編 (2006),社會福利導論-以老人福利為導向, (心理)
  6. 李增祿 主編 (2007),社會工作概論, (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