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區工作之發展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6年12月3日 (日) 02:37 由 CYUT9429456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五.'''社區的計劃與方案'''<br />)

前往: 導覽搜尋

1

定義OK,但看來是別人的意見,卻沒有引註。
剩下的內容與條目沒什麼相關。

目錄

當代社區工作的定義分為2種

1.是一種過程與方法.經由一個社區的居民共同參與討論其社區生活有關的需求與問題.並確定其需要與目標.在政府有關機構的協助下.居民共同擬定行動方案.決定有效運用資源.以達成預定之目標

2.是一種組織與教育的過程.在此一過程中.社區工作者協助居民組織起來.並參與行動.經由研究社區共同需要.協調社區各界力量.動員社區內外資源.採取行動計劃

社區

「社區」(community)[1]的定義可依不同觀念而有不同說法:(一)空間、地理或地域觀念:社區是地理、社會與地域組織的單位,也是居民在特定地理界限內從事共同互賴生活,並具有地緣感或集體意識的人口集團;(二)心理、情感與意識觀念:社區是具有我群感、認同感或共同價值觀的人群實踐日常生活與社會互動的情感單位;(三)經濟與職業觀念:社區是與職業密切相關的經濟單位,例如新竹科學園區、大學城或軍事單位等;(四)政治與國際觀念:國家與國家間的互動隨全球經濟與政治變化而日趨頻繁,國際社會若有唇齒相依的深切感受,便會積極加入「國際社區」,例如聯合國、世界銀行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

  綜合學者專家的看法,社區是指佔有一定區域的一群人,因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生活水準、職業聲望或其他方面的差異而造成各種不同的地域,並且形成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具體而言,社區具有三個要素:(一)它是一個有一定境界的人口集團;(二)它的居民具有地緣感覺或某些集體意識與行為;(三)它有一個或多個共同活動或服務的中心。據此,我們可得出幾個重要概念:(一)「社區」本身具有雙重意義,「社」注重社區中的人際關係,「區」則有地區或環境的意涵,該名詞指涉人與環境的結合體;(二)社區不同於行政區,而且是動態的,具有高度彈性的,並非硬性的規定或劃分;(三)社區問題的產生與解決與整個社區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與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因此,社區發展政策必須與社區習俗和文化密切配合。  

二.社區意識

「社區意識」(community consciousness)是指社區居民對於其所居住社區有一種心理情感,亦即歸屬感與認同感。他既認同這個社區,也屬於社區成員的一分子,好比自己對故鄉與國家的情感一般。這是一種對於所屬社區的責任心與榮譽感,也是參與社區活動的動力。就此意義而言,社區意識至少有三個要件:(一)居民對於所屬社區具有認同與情感;(二)居民關心社區公共事務與共同利益;(三)居民願意表達看法或採取集體行動以解決社區問題。

  社區意識是守望相助的關鍵,也是形成生命共同體的要素,但卻需要透過居民互動來培養。在台灣,除鄰里長原有業務外,多數社區工作是靠家庭主婦來推動。老舊社區還有節慶或廟會為主的聚會活動,新興社區則面臨人力與場地的兩難,於是,在自掃門前雪的心態下,實在難以形成社區意識。然而,抗議也是形成社區意識的另一途徑。雖然這種形成方式不是常態,但在台灣現階段,卻也有促進改革的功能。當社區共同利益遭到破壞或來自內部的不合理時,就有可能激發居民自行組織與抗爭行動的意識。譬如說,花園新城、慶城社區與汐止白馬山莊等,都曾因為抗議治安、道路與環境等問題而激發居民保衛家園的社區意識。

三.社區發展

台灣地區的社區發展已有三十年以上歷史,由於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也獲得相當成果。若追溯社區發展歷史軌跡,我們當可發現:第一個十年計畫是以農村社區為主要對象,基礎工程與生福利是主要的工作內涵。第二個十年計畫則以都市社區為實施對象,精神倫理建設是強調的重點。近年來,社區發展層次從早期的硬體建設擴展到抗爭遊說與組織參與等軟體運作範圍,並且著重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共同改善社區經濟、環境、治安、交通、衛生、福利與教育文化等事務,企求重建鄰里關係與社會安定。

  就理論上來說,社區發展有三種主要精神:(一)社區發展工作必須解決社區居民切身需求問題;(二)社區居民必須積極參與;(三)居民的自助是社區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社區發展可說是一種組織與教育民眾的過程,也是一種社會運動。社區發展的目的在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協調各社區關係、運用社區內外資源、採取社區自助行動,達到引導社區的社會變遷與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三.社區組織

「社區組織」(community organization)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的社會生活方式,或各種社會制度相互關係的總體結構。任何社區都是社會關係的一環,也是有組織的體系。這種組織或體系依其空間的分佈狀態,我們稱之為「區位結構」(ecological structure),而就其各部分關係來看,它又是一個區位體系。近年來,社區組織原則與方法經常被應用至農村地區,社區發展工作也從農村擴展到都市。因此,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間的差別日微,甚至有相互通用的趨勢。

  社區組織的意義在社會學與社會福利著作中有許多不同解釋,或說明工作程序,或強調工作目標,或著重工作方法。但綜合學者的普遍說法,社區組織是一種社會工作過程,其目標在充分運用社區資源以適應社區需求,並促進社會團體協調與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具體而言,社區組織的重點是:(一)利用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二)讓地方人士體認避免衝突與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三)社會福利機構的建立、調整與工作配合;(四)社區民主自治與專家合作關係的建立。

五.社區資源

「社區資源」(community resources)是指社區內外所有可以動員,並且有助於解決社區問題、滿足社區需求、促進社區成長與達成社區目標的力量總稱或動力因素。它不僅涵蓋有形物質資源與無形精神資源,也包含兩者整合後所創造的力量。有形物質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與財產。無形精神資源則指社區意識的力量,其中融入信仰追求與社團宗旨所形成之個體意願與整體目標。

  雖然社區資源在學理或實務分類上相當繁多,但最常用的社區資源可分為五種類型:(一)自然環境資源:包括地形、地貌與自然景觀等;(二)人力資源:例如社區中的親友、師生、社團幹部、政治領袖人物與工商企業人士等均屬之;(三)物力資源:包括社區活動所需器材、工具、房舍、物料與設備等;(四)財力資源:例如活動經費、捐款、補助與經費等;(五)組織資源:包括社區內的學校、社團、工商企業、公司團體與基金會等。社區資源能否充分運用,有賴社區資源的發現、規劃、整合與動用。然而,社區資源的整合不限於社區內,也可超越社區。藉由各種社區活動與組織的運作,可以促使資源網絡的形成、茁壯與擴大,並且有助於達成整體社區發展的目標。

結語

參考書目

1. 書名:當代社會工作 作者:徐震, 林萬億同撰 出版者: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 出版年:民73

2. 書名:當代社會工作理論 作者:佩恩 Malcolm Stuart 出版者:五南 出版年:民84

3. 書名:社區工作 作者:蘇景輝著 出版者:巨流 出版年:1996

4. 書名:社區工作 作者:甘炳光等編著 出版者:五南 出版年:民89

5. 書名: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 作者: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出版者:中華民國社區營造 出版年:民87

6. 書名: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 作者:陶蕃瀛著 出版者:五南 出版年:民83

7. 書名:社區發展 作者:徐震撰 出版者: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 出版年:民74

8. 書名:社區發展在歐美 作者:徐震編譯 出版者:國立編譯館印行 出版年:民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