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區工作之發展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6年11月30日 (四) 15:45 由 Casehsu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1
定義OK,但看來是別人的意見,卻沒有引註。
剩下的內容與條目沒什麼相關。

目錄

當代社區工作的定義分為2種

1.是一種過程與方法.經由一個社區的居民共同參與討論其社區生活有關的需求與問題.並確定其需要與目標.在政府有關機構的協助下.居民共同擬定行動方案.決定有效運用資源.以達成預定之目標

2.是一種組織與教育的過程.在此一過程中.社區工作者協助居民組織起來.並參與行動.經由研究社區共同需要.協調社區各界力量.動員社區內外資源.採取行動計劃

認識你的社區

1.社區的區域面積及地理環境
社區的範圍?如果所需要是該社區所屬的地理區域面積及地理環境資料,通常可以透過當地或更高的地政機關取得資料。但是所謂的社區範圍,對居民來說是有不同意義的,居民比較會從生活範圍、重要地標或歷史記憶…等等,來界定自己的社區範圍。也就是說,居民對區域面積及地理環境的認識往往是從情感經驗出發的。因此,如果透過社區居民的共同思考及討論,很可能會發展出另一種對於社區區域及地理環境的說法。

  邀請居民共同為社區的區域面積及地理環境定義,可以透過舉辦社區居民活動,如「社區有多大?」或「社區像什麼?」的形容詞或詞句比賽,或者小朋友的寫生比賽、社區老照片展…等等活動,都是結合居民共同描繪社區圖像的好方法。

2.社區內的人口狀況
欲瞭解社區內的總人口數、性別比例、及年齡分配等人口資料,均可向當地的戶政機關取得資料。但是戶籍資料中或許有些是不長住在當地的居民,若有需要,社區工作者可以透過家戶普查,以實際瞭解社區中長住的人口數、性別比例、年齡分配、職業狀況等。掌握這些資料,既可用於社區介紹,且可協助社區工作者對社區居民可能的需求以及可開發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有更確實的瞭解。

3.、社區內的資源 社區裡的公共設施、教育機構、醫療單位、廟宇或宗教組織、金融機構、商業場所…等等,都可以是社區的資源,社區工作者應於平日找機會了解評估,以便於社區有需要時,進行積極的結合。

4.社區內的權力結構
 瞭解社區內的權力結構,對於社區工作者未來的組織及動員策略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社區工作者可藉由社區中原有的組織、社團及社區活動,以了解社區內的權力結構。通常,組織或社團中制度上的領導人,都是各行業中的領袖及菁英,對社區有重要的影響力。   透過參與社區活動,也不難觀察出經常參與或是熱心於社區事物、及志願服務組織中的活躍份子,當然,這些人可能是負責社區重要事物的公職者、或是在社區內有重要影響力之仕紳及意見領袖,又或者祇是積極關心地方的居民,然而,他們對社區生活卻都有著不同大小的影響力。   社區裡,是誰在決定要不要辦某一個活動?是誰有能力找到需要的資源?如果缺了誰的參與,活動就會散散的?誰說話比較有說服力?誰比較愛出風頭?誰是最棒的宣傳者?誰總是潑冷水、製造麻煩?了解這些影響社區生活者的權力動態,有助於推動各界工作時的拿捏。   訪問社區居民、拜會社區領袖、或是參與社區內的重要會議及活動都是瞭解社區內權力結構的管道。

5.社區的文化特色
每一個社區都有它的發展歷史,及在發展過程中所累積出來的文化特色,如廟會活動、大型慶典或是社區固定的聚會活動等。或許有些社區的文化特色已漸漸沒落,需要再次被發掘,社區工作者可透過社區的圖書館或出版刊物追溯社區的歷史及文化,而訪問社區內的長者亦為蒐集社區歷史發展及文化特色的一個好方法。   瞭解社區文化的特色,或者透過與社區居民共同參與、重塑屬於社區的文化特色過程,如北投的溫泉、宜蘭的玉田的弄獅,對於引發社區居民參與動機非常有助益,更是深入了解社區的最佳途徑。

二.瞭解社區的需要

1.訪問法
訪問法」一般是指以口頭方式,針對社區中部份代表性人物蒐集資料。

適用對象:「訪問法」適用於較大型、較難進行家戶普查的社區。 

(一).

訪問者選可以從自己熟悉的人開始,之後再請受訪者建議幾位值得訪問的人,有可能是地方上的領導人物,這些人或許對社區有較全面性的瞭解,但是他們卻也可能對於社區中較細微、或較底層的問題感到較陌生,因此列訪問名單時必須注意受訪者的年齡、性別、社經地位及職業之分佈,並應盡量涵蓋各個族群。 

(二).

運用推薦法進行訪問時,記得向受訪者提起是誰推薦他受訪的。訪談時如果能讓受訪者了解你認為他所代表的群體,也較能引導受訪者思考該群體對社區的想法及意見。 

(三).

以下是一般訪談會問到的問題:

(1)我們社區目前需要改善的部份有哪些? (2)如何能讓我們社區成為更好的社區? (3)社區居民需要哪些設施或服務來使生活更好? (4)目前社區是否有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哪些?


2.社區普查
社區普查是透過問卷或訪問對社區中的每一家戶進行調查,瞭解他們對社區需要的想法。而且,很多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將社區普查設計成社區居民能共同參與的活動,那將是促進社區參與、凝聚社區共識的好機會。 (一)

適用對象:「社區普查法」適用於較小型的社區,像是村、里的形式,都非常適合透過普查瞭解社區需要。 

(二)

優 點:社區普查能有系統且全面的瞭解居民對社區的要求和期望,及對社區問題的切身感受,並且透過調查工作員開始與社區居民建立關係,為日後工作舖路。 

(三)

缺 點:社區普查是一種科學化的資料蒐集方法,工作員需要有社會調查的專業知識或是藉助有關的專業人員,得到的資料會較可信及可靠。而且,社區普查法需要處理的資料份數將遠多於訪問法,需要許多人力及物力來整理。

三.善用社區媒體

1.什麼是社區媒體
社區媒體是一種小範圍內傳播和溝通訊息的媒介,和一般媒體最大的不同在於社區媒體只針對某一特定區域及對象發行,而社區媒體的內容及焦點也著重在該特定區域內所發生的事情。

2.社區媒體有什麼功能
 在現代的社區內進行社區工作,這樣的傳播方式對於忙碌的社區居民是必要的、也是比較有效率的。對於熱情參與社區活動的居民,社區媒體讓他們表達對社區的愛與關懷,對於無法參與社區活動的居民,社區媒體則是一個幫助連結他們與社區的好工具。

3. 社區媒體的形式與內容
社區媒體並沒有固定的形式,端看社區的型態及資源而定。目前常見的社區媒體形式有社區報、社區電台、社區電視台、社區網站。每個社區在決定社區媒體的形式時,應考量社區內的人力、財力資源,及社區居民接受訊息的習慣方式,如雖然社區網站即時性高,但是對於電腦網路使用不普及的社區而言,功能就不如社區報來得強。當然,社區媒體也可隨著社區的演變而有不同形式的呈現。

4.社區媒體的發行時間
社區媒體的發行時間也必須依照社區內可運用的人力及物力資源,及社區當時的狀況來決定,如社區報的發行,有「週刊」、「雙週刊」、「月刊」、「雙月刊」、「季刊」或是不定期發行…等多種選擇。社區內如有固定的人力能投入製作社區媒體,當然發行時間越密集對連結社區居民越有助益,但是如果社區內沒有固定的人力能投入製作社區刊物,則可以選擇雙月刊發行,如是針對社區活動或較密集的訊息,則可採不定期的「快報」,將最新的訊息傳遞給居民。

四.舉辦社區活動

1.認識社區地理環境的活動
活動的舉辦方式,可以是以家戶為單位參與,或是開放所有居民參與。在活動正式開始之前,可以邀請居民先分享以下幾件事情,做為引導,以免居民無所適從。但帶領者應提醒自己,只要協助居民思考就可以,避免統一規定,以免壓抑成員的創造力。

五.社區的計劃與方案

1.計畫與方案
基本上「計畫」與「方案」是大同小異的,比較大的區分在於,計畫通常較大型、為期較長、涵蓋較廣,如「××社區1999年度計畫」,其中包括居民對××社區在1999年進行社區改造工作的總目標,及欲達成總目標之策略及行動,最後還要包括該年度計畫的預算。

  相對於計畫,方案則是指較小型、為期較短、設定目標較短程明確,通常方案也是達成計畫的具體行動。如果在社區總目標下有一項是落實社區環保工作,則達成目標之策略行動包含:實施垃圾分類、開設環保教室、舉辦廢物利用創意大賽…等,而策略行動中「實施垃圾分類」的具體執行內容就是「方案」。不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很少有這麼嚴格的區分,方案和計畫常常是交替使用的。

   寫計畫難嗎?其實不會。而且,現在資訊的發達,我們已有較多的管道可以取得別人已做出來的計劃做參考,且政府和民間諸多組織,也有一些書寫計劃的格式可供用。重要的是社區工作者要先克服「對寫計畫的擔心和怕寫不好的壓力」,計劃也不過就是把你想要追求的目標、打算要做的事,用一些人們習慣的格式寫出來的過程罷了,一回生、二回熟,寫幾次就上手了。


2.主題的形成
以下我們也提供一些做計畫的注意事項,做為大家的參考,之所以要有一個計劃,一定是從一些想法或一些需求開始的,重點是如果要形成一個屬於社區的計劃,這些想法和需要應該是要可以代表社區相當成員的共識。所以一個計劃主題的形成,可以是來自社區工作者對社區的觀察、社區居民的提議、社區會議的決議等等。社區計畫方案的主題只要是貼近居民的生活、解決其困擾、或增加其生活品質,並經由多數人參與、決議形成,就比較容易得到多數人的響應與協助。

  社區工作新手,不妨先從較小的或是居民參與較熱烈的議題開始著手。主題的形成如果是與居民共同「腦力激盪」,共同創造各種點子,然後分析各種點子的可能性,才作出來的最後決議,所做出來的計劃或所推出的活動,勢必可以獲得社區居民的支持與認同。


3.計畫及方案所應包含的內容
主題形成之後,社區工作者需要為該主題設計一完整的計畫或方案,以使行動有更明確的方向遵循。一般的計劃或方案大致包含以下內容: 1. 緣起:說明計畫的原始想法,即所謂的"why",如:為響應環保、資源再利用,並增加本社區居民環保意識,擬進行社區環保工作。

2.

背景:說明社區背景適於進行該項計畫的原因,或社區目前所面臨的危機,如何藉由該計畫解決。 

3.

目標:即指計畫的最主要目的,及所欲達到的效果,如:進行社區環保工作,提昇社區環境品質,提高居民生活水準。 

4.

預期成果:計畫達成後,預定交付的成果,及其具體內容與形式,如:進行社區環保工作之預期成果為建立社區資源回收系統。 

5.

達成目標之策略行動:即欲達成目標將進行的活動,如:社區進行環保工作的具體策略有三:實施垃圾分類、開設環保教室、舉辦廢物利用創意大賽。 

6.

計畫步驟或流程:說明計畫如何進行的具體陳述,通常配合圖表說明。 

7.

進度:計畫各部份的時程表,如:針對資源回收計畫,三月至五月為資源回收推廣期間,六月正式實行,十二月評估成效。 

8.

人力配置及主責:各參與人員的基本資料及職責、及備用動員之人力名單,如:由李嫂負責推廣前期的環保教室事宜,陳老師負責推廣文宣製作與分送,而三一國小張老師及籃球隊支援陳老師文宣品發送事宜。 

9.

預算:計畫所需之經費,經費項目依計畫有所不同,可以參考政府單位或是相關基金會之計畫申請手冊。 

  以上關於計畫、方案的內容可依各團體的需要增修項目,撰寫時請儘量以工作團隊成員可以明瞭,且可以按圖索冀的方式,應該就會很好了。如果社區新兵們,寫計畫仍備感艱辛,可以尋找一些有經驗的社區,去參考他們的經驗,他們過去進行的計畫都是社區工作新手很好的參考,本章最後提供了一個範例提供大家參考。而參加一些社區研討會也是學習的好機會,這些研習會都是為增進社區工作者之工作知識及能力,而「社區計畫或方案」通常也都是這類研討會的重點課程。

結語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