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7: 行 7:
 
*從生態學的觀點去看,社會工作是在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及時間內,為人類的權利、需要、能力、目標與社會及自然環境互相適應而努力,它的引用可以說是社會工作對於傳統[http://lhl.nou.edu.tw/~research/book/book_up/1983/10103.htm 臨床社會工作](Clinical social work)取向的反省。社會工作的改革取向是試圖找出對案主有利的改變因素提供實際的解決方法。
 
*從生態學的觀點去看,社會工作是在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及時間內,為人類的權利、需要、能力、目標與社會及自然環境互相適應而努力,它的引用可以說是社會工作對於傳統[http://lhl.nou.edu.tw/~research/book/book_up/1983/10103.htm 臨床社會工作](Clinical social work)取向的反省。社會工作的改革取向是試圖找出對案主有利的改變因素提供實際的解決方法。
  
==生態學理論==
+
==生態學理論 (Germain & Gitterman,1987)==
 
Germain與Gitterman解釋了生態學觀點或生態系統理論(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I),並歸納為下列三個領域:
 
Germain與Gitterman解釋了生態學觀點或生態系統理論(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I),並歸納為下列三個領域:
  
 
(1) 生命的演進— — 個人和群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除要面對角色及地位的轉變外,更面對危機及損失。
 
(1) 生命的演進— — 個人和群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除要面對角色及地位的轉變外,更面對危機及損失。
 +
#個人成長過程八個階段:
 +
##嬰兒期--基本信賴或不信賴 (Basic Trust vs. Mistrust)
 +
##幼兒期(3歲左右)--自主或羞愧、懷疑 (Autonomy vs. Shame & Doubt)
 +
##嬉戲期(5歲左右)--主動或內疚(Initiative vs. Guilt)
 +
##學齡期:勤勉或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
##少年期-- 自我認同或認同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
##青年期-- 親密或孤立 (Intimacy vs. Isolation)
 +
##創造或停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
##自我統合、莊嚴或絕望(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
 +
#群體成長過程:
 +
##
  
 
(2) 人與人間的交往過程— — 家庭、群體及社區所面對不同關係的模式、額外的壓力及威脅。
 
(2) 人與人間的交往過程— — 家庭、群體及社區所面對不同關係的模式、額外的壓力及威脅。
行 33: 行 4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萬育維(民90)社會工作概論-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萬育維(民90)社會工作概論-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
*王振寰、瞿海源(民92)社會學與臺灣社會-台北-巨流
 +
*Richard T.Schaefer(94)社會學-台北-巨流

於 2006年11月25日 (六) 05:00 的修訂

生態學的觀點

  • 喬蔓茵(Germain,1979)認為生態觀近似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s theory),因此特別關注的對象是人的生活、

動態的互動關係,社會工作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79)的定義中,把生態觀社會工作的發展,溯源於各種環境保護意識興起的新世界觀與社會個案工作實施中。

  • 生態觀中強調全方位(holistic)和人與環境之間的交流(transactional)關係,在與社會工作專業主張人與環境並存互補的基本概念相符,尤其是符合人在情境中(person-in-the-situa-tion)和當下(here-and-now)現實狀況考量的實施原則。因此,Germain 又把生態觀的社會個案工作典範命名為生活模式(life model)。
  • 從生態學的觀點去看,社會工作是在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及時間內,為人類的權利、需要、能力、目標與社會及自然環境互相適應而努力,它的引用可以說是社會工作對於傳統臨床社會工作(Clinical social work)取向的反省。社會工作的改革取向是試圖找出對案主有利的改變因素提供實際的解決方法。

生態學理論 (Germain & Gitterman,1987)

Germain與Gitterman解釋了生態學觀點或生態系統理論(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I),並歸納為下列三個領域:

(1) 生命的演進— — 個人和群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除要面對角色及地位的轉變外,更面對危機及損失。

  1. 個人成長過程八個階段:
    1. 嬰兒期--基本信賴或不信賴 (Basic Trust vs. Mistrust)
    2. 幼兒期(3歲左右)--自主或羞愧、懷疑 (Autonomy vs. Shame & Doubt)
    3. 嬉戲期(5歲左右)--主動或內疚(Initiative vs. Guilt)
    4. 學齡期:勤勉或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5. 少年期-- 自我認同或認同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6. 青年期-- 親密或孤立 (Intimacy vs. Isolation)
    7. 創造或停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8. 自我統合、莊嚴或絕望(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1. 群體成長過程:

(2) 人與人間的交往過程— — 家庭、群體及社區所面對不同關係的模式、額外的壓力及威脅。

(3) 環境資源— — 資源不足直接影響人類。

生態學的架構

  • 個人
  • 微視面實務
  • 鉅視面實務


生態文化

生態環境影響

公害與疾病

參考文獻

  • 萬育維(民90)社會工作概論-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 王振寰、瞿海源(民92)社會學與臺灣社會-台北-巨流
  • Richard T.Schaefer(94)社會學-台北-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