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心團體"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應用實例)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7 次修訂)
行 1: 行 1:
== 定義 ==
+
  會心團體提供密集的團體經驗,促使正常但疏離的個人能與自己,與他人,與這個世界的一切產生較親密的交往,因此會心團體的目標可以說是總體性的,包含了治療團體中理性治療的層面與成長發展團體中的教育功能;會心團體經驗使人相互關心,獲得現代社會不易得到的人際親密關係,並從中找回自己、了解自己和改變自己,而非了無生趣的扮演某些特定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角色以致迷失了自我。此外,典型的會心團體使每個人遠離固有的生活情境,去參加一個非比尋常而美好的團體,以接受領導者的引導。(引自夏林清、麥麗蓉譯,1987)
'''會心團體的定義''' 
+
  
  會心團體是一種個人精神治療的途徑,它已經明顯變成一致的與被承認的趨勢,即以個人的精神復元、能力增進、行為強化為其鵠的。目的在幫助我們更為自知之明,更能夠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成長,以及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目標是幫助人不再有恐懼、將焦慮轉成對人生的熱情、去除強迫症和憂鬱症,代之以享受人生。此種團體經驗不僅有助於心理困擾者的輔導,對於一般人,更是一種增進心理健康和人際適應的教育歷程,涵蓋的範圍甚廣,包括:會心團體的歷史發展、基本概念、團體方法、團體過程、領導技巧、應用實例、效困研究及倫理守則等(引自林家興,民84)。而[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variant=zh-twR. Rogers]是第一位發展與推廣成長團體(或稱為會心團體)的領導者之一。
+
5 英文之文獻引用不是放英文在上面,要寫中文。在英文的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另外在團體治療方面有很多優點,第一是成員彼此間的支持和鼓勵,可以幫助成員做即席的練習,比方一個因幼年的心理創傷而決定再也不在公眾面前講話的人,現在即使是給自己的學生上課都有困難,當他突破自己的癥結時,就可以把成員當聽眾,來練習自己第一次無畏的公開演說。第二是治療師有決定何時暫停治療的空間,如果一個人剛突破某個癥結,我們可以停下來,轉去處理別人的問題,讓他在進一步處理前,有時間回味剛才的收穫,並沉澱自己的感覺,若是個別治療,就很難取得這樣的空間。第三是某人處理自己的問題時,別人可能有相同的問題而從旁受益,或是看到某人的進展而受到鼓舞,相信自己也有改變的可能。
+
== 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的歷史發展 ==
 +
 1947年心理學家黎文(Kurt Lewin)與其同僚和學生在麻省理工學院發展出一種訓練人際關係技巧的理念。黎文死後不久,貝瑟(Bethel)與緬因(Maine)首先採用所謂的「訓練團體」來繼續黎文未完成的工作。訓練團體除了在MIT發展外,也被密西根大學所接受;之後,華盛頓特區成立全國性的訓練實驗室,名為「國家訓練實驗室」(簡稱NTL)。NTL團體主要被運用在工業界訓練經理人員與執行人員。「訓練團體」是用來訓練人際關係的技巧,個人被教導在團體中觀察成員互動的性質,藉此來自我瞭解,以及更能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引自林萬億,2005:P21)
  
  這股團體動力的影響可好可壞,好壞標準的判定全在團體成員。團體成員可以塑造出一個溫馨和諧的團體氣氛,這樣的氣氛中,信任感便容易建立。當多數成員都願意放下不安的防衛心,坦白的表達內心的感受時,成員間便容易相互了解,以達到心靈層面的互動,這也就是所謂的「會心團體」。(參[http://www.fhl.net/sms/2k0416.htm 徐敏雄]專欄)
+
 另外一種團體經驗大約在同時被發展於芝加哥大學,[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A1%E7%88%BE%C2%B7%E7%BE%85%E5%93%B2%E6%96%AF&variant=zh-twR. Carl Rogers](是第一位發展與推廣成長團體(或稱為會心團體)的領導者之一)與芝加哥大學諮商中心的同事參與了美國「退伍軍人局」的諮商員訓練計畫,發展出一套訓練諮商員的密集團體經驗,透過每天幾小時的密集團體,使受訓練者獲致較佳的自我瞭解,在諮商工作中能勝任愉快。這種團體是在於促進個人成長與發展、以及增進人際溝通與關係,而不在於達成其他團體的目標。(引自林萬億,2005:P21-22) Encounter groups emerged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in the 1960s. The work of Carl Rogers (founding father of person centered counselling) is central to this move away from psycho analtical groups towards the humanistic encounter group.(引自-Wikipedia, 2006)
  
== 方法 ==
+
 1960年代,美國西海岸的訓練團體受了魏思勒(Trving Weschler)和路夫(Joseph Luff)的影響,注重個人成長和創造性團體。(Schutz,1973)舒茲受雷克(Reich)和羅溫(Lowen)生理活動(physical action)和「身體--工作」(body-work)的影響,於1967年在加州伊色蘭(Esalen,Big Sur)實施會心團體時,吸收了其他心理學的方法,如非口語技巧、心理劇、按摩、靜坐、瑜珈、太極及完形治療等等,發展其著名的「坦誠會心團體」。(引自林家興,民84:P45)
'''會心團體的方法-團體技巧'''
+
  
 +
== 領導技巧 ==
 +
 會心團體的實施步驟似乎沒有固定的模式,團體方法和技巧是最不容易言傳的經驗,然而它卻是團體工作者發揮自助助人不可或缺的本領,故領導者應善用其以下技巧,以促使團體有效的運作:(引自[http://content.edu.tw/primary/fellowship/tn_nt/field3/field304/gcs.htm 團體諮商技巧])
  
會心團體的實施步驟似乎沒有固定的模式,團體方法和技巧是最不容易言傳的經驗,然而他却是團體工作者發揮自助助人不課或缺的本領,故領導者應懂得下列的技巧,以適應團體的工作:
+
'''(一)專注:'''
 +
係指領導者透過各種訊息傳達出對成員專心、注意的態度,成員將會感受到尊重、接納,進而信任與積極參與團體活動。
  
'''()專注'''  
+
'''()傾聽:'''
係指透過各種訊息傳達出對成員專心、注意的態度,成員將會感受到尊重、接納,進而信任與積極參與團體活動。領導者對成員必須注意到下列幾點:
+
係指領導者「全神貫注」於成員表達的語言與非語言訊息,而不做任何的評價與批判。領導者不僅保持沈默,且用耳去聽、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與覺察,一方面可明確區辨成員遞訊息的意義與內涵,一方面可傳遞對成員的接納、關心與尊重,引導成員積極參與、自我表露與深入探索,並獲得成員的信任。
1. 與團體成員講話時,必須平行面對成員,並保持視線接觸。
+
2. 保持開放的姿態,流露出積極傾聽成員說話的神情,並面帶微笑。
+
3. 維持和諧聲調與關懷語氣,讓成員感受你接納的深意,以降低成員防衛機轉。
+
專注除可讓成員感受到尊重外,亦可強化成員對領導者的良好印象,人際互動的第一印象通常來自於第一次接觸,而第一次的印象則以是否受到對方尊重為基礎,專注適可充分傳遞出尊重訊息,因此,專注亦可為營造良好團體關係的重要技術。
+
  
'''()傾聽'''
+
'''()重述:'''
係指領導者「全神貫注」於成員表達的語言與非語言訊息,而不做任何的平價與批判。領導者不僅保持沈默,且用耳去聽、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與覺察,一方面可明確區辨成員遞訊息的意義與內涵,一方面可傳遞對成員的接納、關心與尊重,引導成員積極參與、自我表露與深入探索,並獲得成員的信任。
+
亦稱換句話說,係領導者以不同詞句來表達、澄清或確認成員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避免因誤解衍生成員的不信任感或減低參與意願。
此乃在團體中最基本的技巧,以用在建立團體的和諧氣氛、引導成員表達意見、激勵成員積極參予團體,領導者用傾聽以減少發問、講述,激勵成員多說、多講、多想,引導成員主動發言。
+
傾聽是採主動,而非被動。其運用時宜注意下列幾點:
+
1. 身體稍微傾向成員,避免雙手交叉抱於胸前。
+
2. 眼睛注視成員,流露出全神貫注的表情。
+
3. 當運用點頭、微笑或嗯來鼓勵成員繼續陳述。
+
4. 儘量不要中途打岔或中斷成員的敘述。
+
5. 除了傾聽或記錄外,不宜做其他事,如翻閱文件、或邊聽邊做無關的事。
+
6. 不宜對成員表現出厭煩、輕視或不悅的表情或動作。
+
然面對國內青少年自我意識逐漸抬頭、自我主義日漸高漲,領導者亦應教導成員學會傾聽,積極主動的傾聽同儕的語言、非語言訊息,方能讓團體互動更為多元、更為熱烈、更為和諧。
+
  
'''()重述'''
+
'''()具體:'''  
亦稱換句話說,係領導者以不同詞句來表達、澄清或確認成員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避免因誤解衍生成員的不信任感或減低參與意願。領導者善用重述可校正自己與成員互動內涵,澄清互動訊息,讓溝通訊息更為明確,讓成員感受到領導者的主動傾聽、支持與尊重,往往可引導成員更深入自我探討。
+
係指領導者引導成員更明確的表達經驗、行為、或感覺,針對特定方向深入探索,避免漫無目標或籠統抽象的敘述。
領導者重述時,宜掌握下列原則:
+
1. 以主動傾聽為基礎,方能確實掌握成員語言、非語言訊息。
+
2. 重述內容不宜過於肯定,保留適度彈性,如「你剛才好像說:------」,「你的意思似乎是-----」。
+
3. 重述應力求精簡,不宜過長,變成leader解釋或發表個人意見。
+
4. 重述後,一方面再主動傾聽,一方面留意成員的反應,判讀重述的適切性。
+
5. 重述的目的在引導成員深入討論、表達想法,而非中斷討論。
+
領導者宜教導成員學會重述技術,以校正同儕間互動訊息,澄清同儕間模糊訊息,讓同儕能更深入、明確的溝通,讓同儕能相互感受到支持與尊重。
+
  
'''()具體'''  
+
'''()發問:'''
係指領導者引導成員更明確的表達經驗、行為、或感覺,針對特定方向深入探索,避免漫無目標或籠統抽象的敘述。「具體經驗」乃發生在學生個人身上或與他人互動的事件。「具體行為」乃學生所做的事或動作反應。「具體感覺」乃伴隨經驗、行為而來的感受或情緒反應,。
+
係運用種種開放式問題,來引導成員表達,以協助其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
具體技術通常可引導成員更明確覺察自己的經驗、行為或感覺,更深入了解自己進而研擬較具建設性之解決策略,而非以一籠統之印象來溝通或以一模糊言詞來自我欺騙。
+
領導者運用此技術,宜掌握下列原則:
+
1. 領導者本身以具體方式來陳述經驗、行為或感覺,領導者以身作則常能發揮示範效果。
+
2. 請成員用「我」來敘述,以「我」取代「他們」、「同學」或「一般人」。
+
3. 領導者覺察成員籠統敘述或模糊漫談時,宜以「誰」、「何時」、「何事」、「何處」、「何物」、「如何」等問題來引導成員具體說出人、時、事、地、物與原因。
+
4. 敘述把握成員對人、時、事、地、物與原因的感覺與認知,明確了解成員正向或負向的感覺與認知。
+
5. 成員模糊部分往往是想逃避部分,引導時不宜貿然採取對質方式;若成員一時不想具體說明,應善用傾聽、接納、關懷,待建立關係後,再深入聚焦。
+
6. 領導者引導時,宜用「你感覺如何?」、「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這件事情發生的經過?」、「你再詳細說說看,這件事情的原因?」等開放式問句,不宜用「對不對」、「好不好」、「是不是」、「應不應該」等封閉性問題,且少用「為什麼」。
+
  
'''()發問'''
+
'''()引導:'''
係運用種種開放式問題,來引導成員表達,以協助其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發問必須以良好團體氣氛、良好團體互動為基礎,方能發揮下列三項功能:(1)引導成員「如何」自我探索,以協助其探索自己的思想、行為與情緒。(2)協助成員探索更「具體」的事實,提高成員對問題的明確性、清晰度。(3)引導成員發現解決問題的新資源與新策略、調整正負向認知、建立新目標。領導者發問宜掌握下列原則:
+
係領導者為強化團體關係、釐清成員思緒,協助其表達情感、促使成員更深入自我探索,避免成員偏離主題或目標、探討新策略與目標所運用的技術,引導以直接發問、肢體支持來達成目標。
1. 多用開放式問句,少用封閉性問句。
+
2. 問句力求精簡,不宜冗長,因過長易變成領導者在解釋問題或說明問題,且會將焦點模糊。
+
3. 發問避免過於頻繁或連續發問,過於頻繁或連續發問通常難以澄清問題或引導思考,卻會引發關係緊張與成員的壓迫感。
+
4. 問句應切合成員的語文程度與經驗背景,一方面利於建立關係,一方面可避免成員聽不懂或不知如何回答發問。
+
5. 領導者候答態度宜和藹,不應急著請成員立即回答問題,教師嚴肅的態度與焦急的表情,均會帶給成員壓力而難以表達。
+
6. 領導者對成員回答問題後,必須予以支持、增強或引導,成員將會更深入表達,若領導者面無表情,成員將怯於發言。
+
7. 發問應向全體成員發問,再請成員自由回答,待無人自由回答再指定發言,不宜先指名再提問題。
+
8. 若成員較怯於發言,宜遵循「問問題、想想看、寫寫看、說說看」的歷程,讓成員充分思考、寫下後再發言,通常較能減低壓力與導引發言。
+
9. 若必須較長時間準備或全體思考的問題,可於活動前一週告知成員,讓成員有較充分的準備時間。
+
  
'''()引導'''
+
'''()同理心:'''
係領導者為強化團體關係、釐清成員思緒,協助其表達情感、促使成員更深入自我探索,避免成員偏離主題或目標、探討新策略與目標所運用的技術,引導以直接發問、肢體支持來達成上述目標,此技術通常與發問、傾聽、支持等技術結合運用,發問係最直接的引導,透過問句來引導成員;傾聽與支持乃較間接的引導,透過微笑與點頭的肢體語言、口頭鼓勵與讚美的語言支持來引導成員。
+
係指領導者設身處地的站在成員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再將結果反應與成員的歷程。此技術可增進相互信任與和諧,傳遞領導者充分了解成員的訊息,更可鼓勵成員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索,[[同理心]]包括[[傾聽]]、辨識、溝通三個歷程。
領導者運用引導技術時,宜掌握下列原則:
+
1. 引導必須以成員對問題的了解與領悟為基礎,若成員準備度不夠,易造成成員抗拒。
+
2. 引導於團體形成初期宜少用,若為建立良好的團體關係,貿然引導會衍生壓力,leader應順著「成員感覺走、步調走」,若急於引導反而亦弄亂成員成長步調。
+
3. 涉及深層情感時,宜評估成員情感的承受力,若其難以承受必須將導致自我防衛、抗拒、憤怒或情緒失控,衍生二度傷害。
+
4. 涉及深層的事件,宜評估表露的時機,若成員心理準備不夠或對團體信心不夠,將造成暴露事件後的焦慮與不安。,
+
5. 強化團體保密的守則,讓成員勇於談及深層的事件與情感。
+
  
'''()同理心'''
+
'''()支持:'''
係領導者設身處地的站在成員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再將結果反應與成員的歷程。此技術可增進相互信任與和諧,傳遞領導者充分了解成員的訊息,更可鼓勵成員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索[[同理心]]包括傾聽、辨識、溝通三個歷程,傾聽係指領導者專注與傾聽成員的感覺、經驗、或行為,以進入成員的主觀世界;辨識係指領導者設身處地的由成員立場去體會其明白呈現、隱喻或未覺察的感覺、經驗、或行為;溝通係指領導者掌握「簡述語意」原則,適切把握與表達對成員感覺、經驗、或行為的了解,運用自己的詞彙和方式,讓學生知道領導者了解其感覺、經驗、或行為,俾引導成員更深入自我探索。
+
係領導者給予成員充分的關懷、積極的鼓勵和增強,讓成員獲得尊重,樂於參加團體,讓成員跳脫自我懷疑的巢臼,更可激勵其自我成長與自我超越。
同理心可分為初層次同理心、高層次同理心兩種,初層次同理心係指領導者體會成員「明白呈現」的設身處地的感覺、經驗、或行為,而不深入挖掘成員隱喻部分;高層次同理心則指領導者體會成員「隱喻或未覺察」的感覺、經驗、或行為,必須雙方已建立良好關係後,方能運用此技術;若適切運用可成員擴大視野,協助成員探討自己忽略部分,及協助成員辨識問題重點。
+
領導者運用同理心的原則為:
+
1. 保持專注與傾聽,力求語言與非語言訊息一致。
+
2. 精熟表達同理心的開頭語。
+
3. 善用表達感覺與情緒的字彙。
+
4. 運用詞彙宜適合學生程度。
+
5. 反應必須力求精簡、富彈性與試探性。
+
6. 反應必須顧及年齡、性別、社經地位或經驗差異。
+
  
'''()支持'''
+
'''()面質:'''
係領導者予成員充分的關懷、積極的鼓勵和增強,讓成員獲得尊重,樂於參加團體,讓成員跳脫自我懷疑的巢臼,更可激勵其自我成長與自我超越。通常青少年會懷疑自己的想法不夠好、不夠完善,深怕提出想法會遭受鄙視或責罵,若領導者能運用支持技術,並教導成員學會支持技術,成員將會獲得增強與鼓勵,強化自信與自尊。
+
係領導者針對成員在語言與非語言訊息、前後看法之差異或矛盾,與成員更深入探討,其能促使其更坦然面對自己、增進成員自我覺察、協助面對想逃避之思想、行為或感覺。
支持可運用語言訊息,如口頭鼓勵或讚美、提供參考策略、或引導自我肯定,亦可運用非語言訊息,如點頭、微笑、信任眼神、或肯定手勢。支持的強弱亦可分高度支持與基本支持,基本支持係善用傾聽技術來傳遞關懷、接納訊息,讓成員更有信心表達、探索自我;高度支持係運用口頭肯定、公開鼓勵,甚至提供參考策略來傳遞高度增強與協助的訊息。
+
面質
+
係領導者針對成員在語言與非語言訊息、前後看法之差異或矛盾,與成員更深入探討,其能促使其更坦然面對自己、增進成員自我覺察、協助面對想逃避之思想、行為或感覺。面質可方為建設性面質、消極性面質,建設性的面質是成員自我檢查語言與非語言訊息、前後思維的差異,以傾聽、接納與支持來協助成員探討自己未曾覺察的部分或潛能,並將觀念轉化為行動。消極性的面質則以敵意、間接、攻擊的方式探討成員在訊息與前後的差異,此種面質會引發成員強烈的抗拒。
+
領導者運用面質技術時,宜掌握下列原則:
+
1. 面質事件必須具體、明確。
+
2. 面質必須以良好關係為基礎。
+
3. 態度必須和藹、口語必須堅定。
+
4. 面質後的專注與傾聽是相當重要的。
+
5. 讓學生有充分機會提出說明。
+
  
'''()自我開放'''
+
'''()自我開放'''
係領導者表達出在團體中此時此地事件的感受或人生經歷,以引導成員自我開放,增進成員對領導者信任,與促進團體更深層的互動。自我開放是手段而非目的,自我開放的兩個層次:一為公開表達自己對團體內容的感受;二為揭露過去人生經驗、現在憂慮或未解決問題、未來的理想、目標或策略等內涵。
+
係領導者表達出在團體中此時此地事件的感受或人生經歷,以引導成員自我開放,增進成員對領導者信任,與促進團體更深層的互動。
領導者運用自我開放時,宜掌握下列原則:
+
1. 內容切合討論主題。
+
2. 時機較常用於工作或結束階段。
+
3. 方式必須自然。
+
4. 揭露程度必須視師生關係、探討主題、團體動力而定。
+
+
'''(十)保護'''
+
係領導者讓成員在團體中免受不必要的心理或身體威脅,讓成員在團體中充分成長。領導者為充分保護成員,必須掌握下列原則:
+
1. 瞭解互動狀態。
+
2. 訂定明確團體規則。
+
3. 阻止威脅的策略是引導而非斥責。   
+
4. 保護是免於傷害而非阻礙成長。
+
5. 必要時用「暫時中止」策略。
+
  
'''(十一)摘述'''
+
'''(十一)保護:'''
係指領導者為摘扼要敘述團體互動或活動內容,以轉換主題或結束活動所用的技術。摘述通常具有歸納活動內容重點、銜接各種活動、維持各項活動連貫等功能,避免讓成員參加團體輔導感到支離破碎,避免讓活動主題難以連貫,對提昇參與動機亦有助益。
+
係讓成員在團體中免受不必要的心理或身體威脅,讓成員在團體中充分成長。
領導者運用時宜掌握下列原則:
+
 
1. 充分了解團體目標或各階段目標。
+
'''(十二)摘述:'''
2. 摘述是統整而非統一。
+
係指為摘扼要敘述團體互動或活動內容,以轉換主題或結束活動所用的技術。
3. 摘述若輔以應用更佳。
+
4. 摘述可輔以家庭作業。
+
  
 
== 應用實例 ==
 
== 應用實例 ==
人際關係與溝通
+
  人際關係訓練的學習程序是讓學員先介紹自己,自己的優缺點,長短處,其次由自我評鑑及其他學員的觀察回饋,學員從回饋中修正自我的行為及態度,再重新表現自己,再由自己與其他學員做評斷。在訓練方法中有敏感度訓練、團體遊戲、心理測驗,行為科學、溝通技巧及實例研討等項目。(林家興,民84:P46-P168)
在人與人接觸頻仍的現今社會,我們無可避免的隨時都在運用,而良好的溝通源於良好的品質修養,而非過人的口才予交際手腕,亦即應先從本身涵養著手,方能與意見相左者,做圓融的溝通,進而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
團體治療的方法,包括有灌注希望、經驗的分享、情感的宣洩,人際間的學習、家庭問題的重視、等等,藉由眾人互助、互動的力量,在支持與分享之下,成熟、主動地改造自己,並予他人以了解,體諒、包容,化解人己間的種種心結,進而讓彼此都活得更自在、更愉快。
+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認知來看人際關係,大多數的人都不承認自己的人際關係不好,而認為都是別人的錯才會造成這種現象,人際關係很難改善,問題就出在〝人往往看不到自己,人最容易說服的就是自己〞,所以每個人並不是故意要破壞人際關係,而是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裏。人際關係訓練,就是運用這個觀念,先讓學員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再從別人的回饋中了解自己缺失,在獲得別人的回饋中,他必須學習如何聆聽,如何與別人溝通,從溝通中了解個人與團體間的互動關係,經過上述的過程來診斷及解決個人團體組織內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
人際關係訓練的學習程序是讓學員先介紹自己,自己的優缺點,長短處,其次由自我評鑑及其他學員的觀察回饋,學員從回饋中修正自我的行為及態度,再重新表現自己,再由自己與其他學員做評斷。
+
除了從問題面去設計訓練內容外,這種訓練也很強調價值觀的探討,有時事情的對錯並不明顯,往往只是雙方價值觀的不同,因此如果彼此協調或妥協不同的價值觀,也是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之一。在訓練方法中有敏感度訓練、團體遊戲、心理測驗,行為科學、溝通技巧及實例研討等項目。
+
  
 
'''(一)敏感度訓練''':
 
'''(一)敏感度訓練''':
這種訓練是讓學員感受〝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接觸〞,從人與人的互相感應中來看看自己,其目的在增加學員對自己及對別人的敏感度,例如他的一句話,觸動別人的傷痛,他立即可以查覺並且中止這個話題,或是他的一個舉動,引起別人的反感,他可以立即更正。當然過度的敏感會造成自己及別人的神經質,反而使人際關係緊張。
+
這種訓練是讓學員感受〝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接觸〞,從人與人的互相感應中來看看自己,其目的在增加學員對自己及對別人的敏感度。
  
 
'''(二)團體遊戲''':
 
'''(二)團體遊戲''':
運用個人或團體,有聲或無聲的遊戲方法,讓學員能開放自己,接受別人,或從遊戲中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來學習與人相處及合作的方法。在遊戲中要強調謙遜,合作及尊重別人的意見,甚至同一團體中有意見不同的學員,如何妥協化解衝突。這些希望學員學習的內容,均能設計在團體遊戲內容中。
+
運用個人或團體,有聲或無聲的遊戲方法,讓學員能開放自己,接受別人,或從遊戲中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來學習與人相處及合作的方法。
  
'''(三)心理測驗'''
+
'''(三)心理測驗:'''
這項測驗應由心理學專業人員來主導,其目的在幫助學員了解自己,尤其在個人價值觀的認知上是否與團體的常模或公司管理階層的價值觀有差距。學員透過這項測驗,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透過心理學專家解說,導引學員改善人際關係的正確方向。
+
這項測驗應由心理學專業人員來主導,其目的在幫助學員了解自己,尤其在個人價值觀的認知上是否與團體的常模或公司管理階層的價值觀有差距。
  
 
'''(四)行為科學:'''
 
'''(四)行為科學:'''
行 142: 行 65:
  
 
'''(五)溝通技巧:'''
 
'''(五)溝通技巧:'''
這項訓練幫助學員,一方面能明白地將本身意思傳達給對方,對方能充份了解,另一方面能正確地知道對方希望傳達給自己什麼信息,使雙方的溝通有效,沒有誤解,溝通的過程平和愉快。溝通方式包含口頭、書面及身體語言等。
+
這項訓練幫助學員,一方面能明白地將本身意思傳達給對方,對方能充份了解,另一方面能正確地知道對方希望傳達給自己什麼信息,使雙方的溝通有效,沒有誤解,溝通的過程平和愉快。
  
 
'''(六)實例研討:'''
 
'''(六)實例研討:'''
 
一方面以過去或現在的一些實際例子,或學員實際的事件做為研討主題,另一方面學員應以實驗的方式,重新演練正確的做法,去體會人際關係的變化。
 
一方面以過去或現在的一些實際例子,或學員實際的事件做為研討主題,另一方面學員應以實驗的方式,重新演練正確的做法,去體會人際關係的變化。
在以上的訓練中,或許只提供一些原則性的做法,由於每個人的背景、個性、經驗不同,對事務的認知、價值觀迴異,因此在人際關係的相處中,必須依現況加以應變,因此在人際關係訓練時,應將一些好的人格特質溶入教材中,讓學員反覆的練習,讓學員習慣以這種方式來處理人際關係。
 
  
 
== 效果研究 ==
 
== 效果研究 ==
人際關係-效果研究
+
  人際關係訓練在治療和行為上的改變效果,有助於感受力、感覺、動機、對自我及他人的態度和依賴性的改變,密集的訓練有治療的效果,假使領導者帶領成功,團體跟著會成長,團體可以是引起行為改善的媒介,團體訓練比在團體中訓練個人更有價值,且領導者的行為對團體影響很大,其影響部份決定於自我坦露的程度、助人取向、參與個人取向的回饋,以及課程調適,使團體成員從回饋中獲得學習,在爾後工作上應有下列之收穫及成果,僅說明如下:(林家興,民84:P228-P248)
人際關係訓練在治療和行為上的改變效果,應有助於感受立、感覺、動機、對自己的態度、對別人的態度和互賴的改變,密集的訓練有治療的效果,因為如果訓練員帶的好的話,團體跟著會成長,團體可以是引起行為改善的媒介,團體訓練比在團體中訓練個人更有價值,且訓練員的行為對團體影響很大,他的影響部份決定於自我坦露得程度、助人取向、參與個人取向的回饋,以及課程調適,使參加者從回饋中獲得學習,在爾後工作上應有下列之收穫及成果,僅說明如下:
+
  
'''1.能提高職場人際關係:'''
+
'''(一)能提高職場人際關係:'''
 
能跟別人互動配合良好,增進自己的工作效率,增加競爭與優勢,掌握更好的人際關係,通常好的人際關係對組織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有人際關係特別不好的人在組織中,就容易破壞團隊的合作默契,現今非常流行的一句就是講到EQ(個人的情緒智商),甚至某些專家就指出在組織裏如果能有好的人際關係互動對組織或公司而的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增強團隊關係以及跨部門的溝通整合。
 
能跟別人互動配合良好,增進自己的工作效率,增加競爭與優勢,掌握更好的人際關係,通常好的人際關係對組織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有人際關係特別不好的人在組織中,就容易破壞團隊的合作默契,現今非常流行的一句就是講到EQ(個人的情緒智商),甚至某些專家就指出在組織裏如果能有好的人際關係互動對組織或公司而的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增強團隊關係以及跨部門的溝通整合。
  
'''2.能增進職場和諧:'''
+
'''(二)能增進職場和諧:'''
 
在這個不景氣的失業年代,哪一種人受到的打擊最小?我相信一定是那些具備核心能力的人。什麼是核心能力呢?不是指法律、會計、電機等專業知識,而是指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些核心能力是不論任何行業都需要的能力,而溝通協調、領導等核心能力,卻需要長期培養,如果我們要保護自己不被裁員,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很重要。  
 
在這個不景氣的失業年代,哪一種人受到的打擊最小?我相信一定是那些具備核心能力的人。什麼是核心能力呢?不是指法律、會計、電機等專業知識,而是指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些核心能力是不論任何行業都需要的能力,而溝通協調、領導等核心能力,卻需要長期培養,如果我們要保護自己不被裁員,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很重要。  
  
'''3.能達到整體工作效率與人際關係之進步:'''
+
'''(三)能達到整體工作效率與人際關係之進步:'''
人際關係是不能不被重視的課題,甄選、培訓、評估績效達致創造競爭優勢的酵素-人際關係,其實是居成功與否之關鍵之一。人是繼土地、資本、機器創造生產或價值最重要的元素,在此競爭日益激烈的生態下,各企業能持續生存及發展的機會,創新應是最具成效或可說是唯一的手段。創新是需要人,不單是行銷、研發人員要創新,與凡生產、管理、服務支援人員皆要有創新的觀念與方法。創新不只是主管創新或個人創新即可表現其成效。而是透過組織力量將其效能繼續增益從而達致競爭優勢。
+
人際關係是不能不被重視的課題,甄選、培訓、評估績效達致創造競爭優勢的酵素-人際關係,其實是居成功與否之關鍵之一。人是繼土地、資本、機器創造生產或價值最重要的元素,在此競爭日益激烈的生態下,各企業能持續生存及發展的機會,創新應是最具成效或可說是唯一的手段。創新是需要人,不單是行銷、研發人員要創新,舉凡生產、管理、服務支援人員皆要有創新的觀念與方法。創新不只是主管創新或個人創新即可表現其成效,而是透過組織力量將其效能繼續增益從而達致競爭優勢。
  
 
== 結語 ==
 
== 結語 ==
 +
  現實的社會使每個人心理充滿了不安和恐懼,人與人之間不再充滿信任,而政客的推波助瀾,族群的議題在電視媒體的政論節目更是每天不斷的重播,使每個人增加自我防衛與不安的心理,無法也不敢坦誠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幫助個人瞭解自己與他人。會心團體重視的是個人的感覺,探索自己成長的障礙,進而改變個人的態度與行為,及朝著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並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心靈交融,強調了人我關係的重要性。
 +
會心團體最重要的是不能變成利益導向,變成應酬式聚餐,心靈交流層次低。團體淪為領導者等少數人把持,缺乏帶領的經驗與知能,其他成員淪為沉默的大多數,致團體成員參與意願低落、缺席、遲到早退是為常態。團體的進行亦應有詳盡的計畫,不能千篇一律,無法深一層的做心靈的交融。
 +
 +
  總之,團體的領導者應由真正熱心、能積極參與團體、熱衷個人成長的成員擔任,詳細訂定團體規範,定期聚會,溝通觀念,建立共識,定期舉辦團體輔導訓練,建立成員正確的心態,參加之成員均能屏除政治、商業等利益的色彩,以追求個人成長為依歸,期待藉由『會心團體』的扎根與落實,讓每個人都能學習自我開放、自我認同、尊重他人、瞭解關懷他人、培養自信、建立合作態度、更提供我們「深思」、「反省」、「刺激」與「提醒」的學習機會,以增進自我成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份
+
'''中文部份'''
  
林家興(民84).會心團體與人際關係訓練.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林家興(民84)。'''會心團體與人際關係訓練'''。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萬億(1998).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林萬億(2005)。'''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宗芹(2002.10.1).非常愛跳舞: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心靈工坊
+
陳玥(2005)。'''社會工作'''。台北: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
Charles D.Garvin著;孫碧霞、劉曉春、邱方晞、曾華源譯(2000)。'''社會團體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二、英文部份
+
John B. P. Shaffer、David Galinsky;夏林清、麥麗蓉譯(1987)。'''團體治療與敏感度訓練'''。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
'''英文部份'''
  
 +
Wikipedia (2006, December xx). '''Encounter group'''. Retrieved December xx, 2006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Encounter_group
 
 
 
 
 +
 +
{{Rank4}}

於 2007年11月3日 (六) 02:31 的最新修訂

  會心團體提供密集的團體經驗,促使正常但疏離的個人能與自己,與他人,與這個世界的一切產生較親密的交往,因此會心團體的目標可以說是總體性的,包含了治療團體中理性治療的層面與成長發展團體中的教育功能;會心團體經驗使人相互關心,獲得現代社會不易得到的人際親密關係,並從中找回自己、了解自己和改變自己,而非了無生趣的扮演某些特定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角色以致迷失了自我。此外,典型的會心團體使每個人遠離固有的生活情境,去參加一個非比尋常而美好的團體,以接受領導者的引導。(引自夏林清、麥麗蓉譯,1987)

5 英文之文獻引用不是放英文在上面,要寫中文。在英文的參考文獻格式不甚正確

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的歷史發展

 1947年心理學家黎文(Kurt Lewin)與其同僚和學生在麻省理工學院發展出一種訓練人際關係技巧的理念。黎文死後不久,貝瑟(Bethel)與緬因(Maine)首先採用所謂的「訓練團體」來繼續黎文未完成的工作。訓練團體除了在MIT發展外,也被密西根大學所接受;之後,華盛頓特區成立全國性的訓練實驗室,名為「國家訓練實驗室」(簡稱NTL)。NTL團體主要被運用在工業界訓練經理人員與執行人員。「訓練團體」是用來訓練人際關係的技巧,個人被教導在團體中觀察成員互動的性質,藉此來自我瞭解,以及更能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引自林萬億,2005:P21)

 另外一種團體經驗大約在同時被發展於芝加哥大學,Carl Rogers(是第一位發展與推廣成長團體(或稱為會心團體)的領導者之一)與芝加哥大學諮商中心的同事參與了美國「退伍軍人局」的諮商員訓練計畫,發展出一套訓練諮商員的密集團體經驗,透過每天幾小時的密集團體,使受訓練者獲致較佳的自我瞭解,在諮商工作中能勝任愉快。這種團體是在於促進個人成長與發展、以及增進人際溝通與關係,而不在於達成其他團體的目標。(引自林萬億,2005:P21-22) Encounter groups emerged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in the 1960s. The work of Carl Rogers (founding father of person centered counselling) is central to this move away from psycho analtical groups towards the humanistic encounter group.(引自-Wikipedia, 2006)

 1960年代,美國西海岸的訓練團體受了魏思勒(Trving Weschler)和路夫(Joseph Luff)的影響,注重個人成長和創造性團體。(Schutz,1973)舒茲受雷克(Reich)和羅溫(Lowen)生理活動(physical action)和「身體--工作」(body-work)的影響,於1967年在加州伊色蘭(Esalen,Big Sur)實施會心團體時,吸收了其他心理學的方法,如非口語技巧、心理劇、按摩、靜坐、瑜珈、太極及完形治療等等,發展其著名的「坦誠會心團體」。(引自林家興,民84:P45)   

領導技巧

 會心團體的實施步驟似乎沒有固定的模式,團體方法和技巧是最不容易言傳的經驗,然而它卻是團體工作者發揮自助助人不可或缺的本領,故領導者應善用其以下技巧,以促使團體有效的運作:(引自團體諮商技巧

(一)專注: 係指領導者透過各種訊息傳達出對成員專心、注意的態度,成員將會感受到尊重、接納,進而信任與積極參與團體活動。

(二)傾聽: 係指領導者「全神貫注」於成員表達的語言與非語言訊息,而不做任何的評價與批判。領導者不僅保持沈默,且用耳去聽、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與覺察,一方面可明確區辨成員遞訊息的意義與內涵,一方面可傳遞對成員的接納、關心與尊重,引導成員積極參與、自我表露與深入探索,並獲得成員的信任。

(三)重述: 亦稱換句話說,係領導者以不同詞句來表達、澄清或確認成員的語言或非語言訊息,避免因誤解衍生成員的不信任感或減低參與意願。

(四)具體: 係指領導者引導成員更明確的表達經驗、行為、或感覺,針對特定方向深入探索,避免漫無目標或籠統抽象的敘述。

(五)發問: 係運用種種開放式問題,來引導成員表達,以協助其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

(六)引導: 係領導者為強化團體關係、釐清成員思緒,協助其表達情感、促使成員更深入自我探索,避免成員偏離主題或目標、探討新策略與目標所運用的技術,引導以直接發問、肢體支持來達成目標。

(七)同理心: 係指領導者設身處地的站在成員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再將結果反應與成員的歷程。此技術可增進相互信任與和諧,傳遞領導者充分了解成員的訊息,更可鼓勵成員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索,同理心包括傾聽、辨識、溝通三個歷程。

(八)支持: 係領導者給予成員充分的關懷、積極的鼓勵和增強,讓成員獲得尊重,樂於參加團體,讓成員跳脫自我懷疑的巢臼,更可激勵其自我成長與自我超越。

(九)面質: 係領導者針對成員在語言與非語言訊息、前後看法之差異或矛盾,與成員更深入探討,其能促使其更坦然面對自己、增進成員自我覺察、協助面對想逃避之思想、行為或感覺。

(十)自我開放 係領導者表達出在團體中此時此地事件的感受或人生經歷,以引導成員自我開放,增進成員對領導者信任,與促進團體更深層的互動。

(十一)保護: 係讓成員在團體中免受不必要的心理或身體威脅,讓成員在團體中充分成長。

(十二)摘述: 係指為摘扼要敘述團體互動或活動內容,以轉換主題或結束活動所用的技術。

應用實例

  人際關係訓練的學習程序是讓學員先介紹自己,自己的優缺點,長短處,其次由自我評鑑及其他學員的觀察回饋,學員從回饋中修正自我的行為及態度,再重新表現自己,再由自己與其他學員做評斷。在訓練方法中有敏感度訓練、團體遊戲、心理測驗,行為科學、溝通技巧及實例研討等項目。(林家興,民84:P46-P168)

(一)敏感度訓練: 這種訓練是讓學員感受〝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接觸〞,從人與人的互相感應中來看看自己,其目的在增加學員對自己及對別人的敏感度。

(二)團體遊戲: 運用個人或團體,有聲或無聲的遊戲方法,讓學員能開放自己,接受別人,或從遊戲中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來學習與人相處及合作的方法。

(三)心理測驗: 這項測驗應由心理學專業人員來主導,其目的在幫助學員了解自己,尤其在個人價值觀的認知上是否與團體的常模或公司管理階層的價值觀有差距。

(四)行為科學: 這項訓練是幫助學員觀察別人的行為、表情及反應,以了解這些行為的背景及意義,再針對這些狀況的認識,來調整學員本身的行為及反應,使雙方的人際關係得以和諧平穩。

(五)溝通技巧: 這項訓練幫助學員,一方面能明白地將本身意思傳達給對方,對方能充份了解,另一方面能正確地知道對方希望傳達給自己什麼信息,使雙方的溝通有效,沒有誤解,溝通的過程平和愉快。

(六)實例研討: 一方面以過去或現在的一些實際例子,或學員實際的事件做為研討主題,另一方面學員應以實驗的方式,重新演練正確的做法,去體會人際關係的變化。

效果研究

  人際關係訓練在治療和行為上的改變效果,有助於感受力、感覺、動機、對自我及他人的態度和依賴性的改變,密集的訓練有治療的效果,假使領導者帶領成功,團體跟著會成長,團體可以是引起行為改善的媒介,團體訓練比在團體中訓練個人更有價值,且領導者的行為對團體影響很大,其影響部份決定於自我坦露的程度、助人取向、參與個人取向的回饋,以及課程調適,使團體成員從回饋中獲得學習,在爾後工作上應有下列之收穫及成果,僅說明如下:(林家興,民84:P228-P248)

(一)能提高職場人際關係: 能跟別人互動配合良好,增進自己的工作效率,增加競爭與優勢,掌握更好的人際關係,通常好的人際關係對組織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有人際關係特別不好的人在組織中,就容易破壞團隊的合作默契,現今非常流行的一句就是講到EQ(個人的情緒智商),甚至某些專家就指出在組織裏如果能有好的人際關係互動對組織或公司而的言是非常重要的,能增強團隊關係以及跨部門的溝通整合。

(二)能增進職場和諧: 在這個不景氣的失業年代,哪一種人受到的打擊最小?我相信一定是那些具備核心能力的人。什麼是核心能力呢?不是指法律、會計、電機等專業知識,而是指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些核心能力是不論任何行業都需要的能力,而溝通協調、領導等核心能力,卻需要長期培養,如果我們要保護自己不被裁員,建立很好的人際關係很重要。

(三)能達到整體工作效率與人際關係之進步: 人際關係是不能不被重視的課題,甄選、培訓、評估績效達致創造競爭優勢的酵素-人際關係,其實是居成功與否之關鍵之一。人是繼土地、資本、機器創造生產或價值最重要的元素,在此競爭日益激烈的生態下,各企業能持續生存及發展的機會,創新應是最具成效或可說是唯一的手段。創新是需要人,不單是行銷、研發人員要創新,舉凡生產、管理、服務支援人員皆要有創新的觀念與方法。創新不只是主管創新或個人創新即可表現其成效,而是透過組織力量將其效能繼續增益從而達致競爭優勢。

結語

  現實的社會使每個人心理充滿了不安和恐懼,人與人之間不再充滿信任,而政客的推波助瀾,族群的議題在電視媒體的政論節目更是每天不斷的重播,使每個人增加自我防衛與不安的心理,無法也不敢坦誠表達自己內在的感受,幫助個人瞭解自己與他人。會心團體重視的是個人的感覺,探索自己成長的障礙,進而改變個人的態度與行為,及朝著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發展,並學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心靈交融,強調了人我關係的重要性。 會心團體最重要的是不能變成利益導向,變成應酬式聚餐,心靈交流層次低。團體淪為領導者等少數人把持,缺乏帶領的經驗與知能,其他成員淪為沉默的大多數,致團體成員參與意願低落、缺席、遲到早退是為常態。團體的進行亦應有詳盡的計畫,不能千篇一律,無法深一層的做心靈的交融。

  總之,團體的領導者應由真正熱心、能積極參與團體、熱衷個人成長的成員擔任,詳細訂定團體規範,定期聚會,溝通觀念,建立共識,定期舉辦團體輔導訓練,建立成員正確的心態,參加之成員均能屏除政治、商業等利益的色彩,以追求個人成長為依歸,期待藉由『會心團體』的扎根與落實,讓每個人都能學習自我開放、自我認同、尊重他人、瞭解關懷他人、培養自信、建立合作態度、更提供我們「深思」、「反省」、「刺激」與「提醒」的學習機會,以增進自我成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林家興(民84)。會心團體與人際關係訓練。台北:天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萬億(2005)。團體工作:理論與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玥(2005)。社會工作。台北: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Charles D.Garvin著;孫碧霞、劉曉春、邱方晞、曾華源譯(2000)。社會團體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John B. P. Shaffer、David Galinsky;夏林清、麥麗蓉譯(1987)。團體治療與敏感度訓練。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英文部份

Wikipedia (2006, December xx). Encounter group. Retrieved December xx, 2006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Encounter_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