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6月9日 (六) 23:19 由 CYUT9529126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特徵)

前往: 導覽搜尋

所謂「新台灣之子」就是外籍新娘所生的子女。外籍新娘進入台灣已十七年,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地區目

前有三十多萬名外籍配偶,光是民國九十一年,外籍新娘生育的子女就有三萬零八百三十三人,佔新生兒生育率的百分之十二

點四六。南投縣的外籍新娘人數有六千七百多人,人數雖非全省最多,卻是最集中的縣市,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子有兩項共通

點,一是人際關係保守內向,其二居住地點偏遠。迎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子又多屬弱勢族群,外籍新娘多半不

會採取避孕措施,新台灣之子勢必會越來越多,新台灣之子的人數逐年呈倍數成長。南投縣政府統計在國小就讀的新台灣之子

就有1217人,如果政府沒有正視新台灣之子的教養輔導問題,未來一定會成為社會的隱憂。(引自張忠昌)

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成因

  • 由於外籍新娘年紀較輕且為滿足國內新郎傳宗接代之需求,生育率較本地新娘高,

預估2030年各級學生當中每八位學生將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

必須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新郎

  1. 經濟不優渥
  2. 年紀偏高
  3. 不少是屬於弱勢家庭

這是因為一方面台灣婚姻市場失衡部分未婚男子的需求(拉力);

加上外籍新娘所屬國家和台灣具有「經濟傾斜」現象而產生供給新娘(推力)。

這些外籍新娘進入台灣家庭後,為一些弱勢家庭提供「低成本」且「有效率」的勞動力與照顧人力;

但是對於語言、文化與生活方面的落差,在照顧與教養下一代上便產生一些問題。

  1. 社會與文化調適問題
  2. 家庭婚姻問題
  3. 教育與教養問題(薛承泰,2007)
  •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children of foreign brides were mostly in

新臺灣之子的家庭背景大多處於低社經地位,

the low society status, and caused their school learning difficulties.

文化刺激不足、隔代教養及父母教養態度等因素的影響下,容易造成在校學習的不適應。(Wu, Jin-Hui,民94)

總而言之,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來源大部分是歸因於:原生家庭的屬性

外籍配偶因為語言不通、經濟條件差、社會階層低、適應不良、人際關係不佳等,

其子女也大都來自社會階層低、經濟收入較差、雙親教育程度低的家庭。

由於外籍配偶大部分都來自大陸、東南亞或其他國家,如果來自東南亞,

顯然會造成外籍配偶在語言與教導孩童的觀念隔閡大,對於教養子女態度不ㄧ。(張芳全,2006)

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特徵

  • 依據教育部委託嘉義大學的研究結果指出,外籍配偶子女在台就學情形有下列特徵:

1.外籍配偶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升高

2.外籍配偶子女佔學校兒童比列逐年升高

3.年級越低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比例越高

4.外籍女性配偶以東南亞籍居多

5.外籍母親與父親教育程度偏低

6.外籍母親與父親已從事半技術與技術性職業居多

7.外籍配偶子女在幼稚園階段最常出現「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語言影響人際關係」、「獨來獨往」、「容易分

心」、「做事無法堅持到底」、「做事依賴他人,缺乏自主能力」及「遇到困難不會主動尋找解決方法」等問題

(楊淑珠,2005)

  • 事實上,外籍子女就學後,產生的問題不外以下幾項:

1.適應學校生活較差

在雙親家庭管教、生活方式、價值觀、學習期望、溝通、教育程度,及對台灣教育認知不一,

使得新台灣之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及家庭生活。

2.學習無法獲得雙親支持

由於家中父親養家出外賺錢的壓力,並無其餘時間照顧子女,

對於新台灣之子的教養就落在外籍配偶身上,其對台灣教育了解不多、對學校課程不甚了解,

加上語言隔閡、識字率低,可能無法了解子女內心感受,有問題無法從父母親獲得解決,而壓抑心中。

3.成為學校與社會邊緣人

因為外籍子女在家中無法解決課業、生活或人際問題,到學校更無法適應學校刻板、無趣、課業繁多,

及同儕間的生活差距,而形成另一種小團體,甚至成為學校邊緣人。(張芳全,2006)

新台灣之子教育問題的處遇

  • 弱勢跨國家庭子女教育輔導計畫

(一)計畫目標

  1. 教育資源分配之優先策略。
  1. 提供弱勢跨國家庭子女多元化資源,提升其課業基本能力。
  1. 改善弱勢跨國家庭子女受教育條件,增進自我認同適應力。
  1. 引導外籍配偶進入學習型社會。

(二)計畫項目

  1. 優先進入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就讀。
  1. 辦理學習輔導。
  1. 實施輔導活動方案。
  1. 舉辦國際日活動。
  1. 辦理教育方式研討會。
  1. 教師研習與教材研發。
  1. 強化教育研究。

(三)實施期程

自93年起至96年止,為期四年。(教育部電子報,2004)

四.結論

在全球化趨勢與人口遷移的潮流中,台灣在與遽增的跨國聯姻效應下,形成特殊的社會現象,

其衍生的問題與產生的多元文化,成為重要的課題。重視新台灣之子的教育不只是學業的表現,

也應著力於身心發展、父母教養,及社會文化等問題,並因地制宜地給予不同的協助與輔導,進而提升其自我概念及自信心。

在落實積極性差別待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的前提下,以多管道並進方式,

提升學生學習與生活適應,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真諦。(教育部電子報,2004;楊淑珠,2005)

五.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