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轉移與情感反轉移"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參考文獻''')
行 4: 行 4:
 
  英文的參考文獻不要忘了
 
  英文的參考文獻不要忘了
  
在助人關係中,求助者將個人生命中經驗過與重要他人之前的關係(如父母),包含其中的情感,價值或防衛等[http://www.ohayoo.com.tw/chang11.htm 投射]助人者身上,而出現非現實的助人關係,即產生情感轉移(又稱移情)現象。反之,助人者將與求助者建立之互動關係,投射為過去與重要他人互動產生之關係,即稱為情感反轉移(又稱反移情)。簡單的說,求助者對助人者產生非現實關係稱為情感轉移,助人者對求助者產生非現實關係稱為情感反轉移。(潘淑滿,民89;邱德才,民90;黃惠惠,民91)
+
個案在[http://gec.hk.edu.tw/localpaper/online13.doc 助人關係]中,個案將在孩童時期對重要他人產生之壓抑情感投射於助人者身上,出現非現實的助人關係,產生情感轉移現象。會產生情感轉移現象乃因個案將助人者當做個人早年生命經驗中的某個特定重要他人。反之,助人者將自己孩童時期的壓抑情感投射於個案身上,存在於助人關係中,出現非現實關係。簡單的說,求助者對助人者產生非現實關係稱為情感轉移,助人者對求助者產生非現實關係稱為情感反轉移。(潘淑滿,民89;邱德才,民90;黃惠惠,民91;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ference)
 +
 
  
 
=='''本質'''==
 
=='''本質'''==

於 2006年12月8日 (五) 23:10 的修訂

5 基本上很好,

定義可以稍微修一下會更好
少部份的段落沒有見到文獻引用
英文的參考文獻不要忘了

個案在助人關係中,個案將在孩童時期對重要他人產生之壓抑情感投射於助人者身上,出現非現實的助人關係,產生情感轉移現象。會產生情感轉移現象乃因個案將助人者當做個人早年生命經驗中的某個特定重要他人。反之,助人者將自己孩童時期的壓抑情感投射於個案身上,存在於助人關係中,出現非現實關係。簡單的說,求助者對助人者產生非現實關係稱為情感轉移,助人者對求助者產生非現實關係稱為情感反轉移。(潘淑滿,民89;邱德才,民90;黃惠惠,民91;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ference)


本質

由古典與現代談起

情感轉移(transference)和情感反轉移(countertransference)的概念最早雖由心理分析始祖佛洛依德(Freud)於1910年提出,但屬於普遍存在的現象。於日常生活當中,任何二個人的相處必然有所感覺。例如:夫妻之間的相處,雙方來自不同的家庭與成長背景,各自有其自小到現在的人際互動經驗並有其附帶之感覺,該感覺部份存在於潛意識當中,當有適當的時機時,則出現於人際互動當中。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所有的移情與反移情均屬潛意識的活動,也是一種潛意識的溝通,惟有透過心理分析才能逐漸讓存在於潛意識層的事情轉至意識層來處理(林家興,民80)

古典心理分析觀點認為移情是心理分析治療成功很重要的條件,治療者透過移情可以探究個案內心潛意識裡所隱藏早期兒童時期對重要他人的互動事件、感覺、情緒..等,並藉此帶進處於此時此刻的治療關係中,以達到心理治療之目的。當代心理分析將古典心理分析的觀點更加以擴大,認為個案對目前生活、人際關係,甚至包含治療關係中的感覺、情緒、想法和幻想,表現在治療者身上,皆是有助於治療的重要條件---移情。

類似於移情的相反方向的反移情作用,是治療者在回應個案時的複雜感覺和想法。是屬於治療者的內在經驗,源於治療者早期的衝突而在治療工作中所採取的行為,是治療者對個案材料的移情(Gelso和Carter,1994。引自董淑鈴,民93)。古典心理分析觀點認為反移情會影響心理分析的進行,然當代心理分析則持與古典相反的看法,認為此乃自然現象,且有助於心理分析。因治療者對個案的反應,即為個案潛意識的感覺,此可幫助治療者了解個案內心深處的各種情緒和內在經驗。治療者與個案間的關係即為人際關係的一種,在此關係中反應了個案其他人際關係模式或狀態,同時也顯現出個案的心理問題。

形成的原因

情感轉移的成因有許多點,分述如下:(潘淑滿,民89;邱德才,民90;林家興,民80)

  • 通常工作歷程較久的助人關係裡,個案容易將過去生活經驗中,具有權威感之重要他人,將與其之互動模式或情緒經歷,投射在助人者身上。
  • 由於助人者對個案表現的較溫暖、具同理心,使個案感覺被助人者所了解、接納,且與助人者相處時感覺輕鬆自在沒有壓迫感,加以個案主觀判斷認為治療者比自己還要了解自己,幾項因素加總起來,移情現象自然而生。
  • 個案對助人關係產生幻想。助人關係雖屬關係類別之一,但有別於實際生活中的人際關係。許多個案將助人者理想化,將其在現實生活人際關係中,因防衛機轉而產生壓抑的期待與情緒置放在助人者身上。
  • 助人者在覺察個案的移情時未能做出防衛、面質、挑戰或任何適當的處理,使得移情現象繼續發展。


助人者(治療者)的養成教育裡,會接觸、研讀、探索心理現象相關之書籍、課程或訓練。一般而言會喜歡從事助人工作的人,可能對人的心理現象研究分析,或對自我的內觀體驗有興趣而被吸引。在養成教育過程中,會針對自我做探索,很可能在探索過程中看到自我未知的內在以及未解決的內在衝突,這樣的覺察歷程以持續性的方式進行。而在助人關係裡,與個案同盟工作互動中,因著個案移情而觸及治療者過去未解決之生命議題時,反移情現象即會出現。這將促使治療者再次經歷自我覺察歷程。(邱德才,民90)

呈現的現象

  • 情感轉移呈現的現象如下:(邱德才,2001;潘淑滿,民89)
    • 提早來會談
    • 個案過度討好、取悅或讚賞助人者。
    • 個案講究其穿著、打扮,對其外表很在乎。
    • 營造專業關係外之關係,如:送東西,約吃飯。
    • 對助人者個人私事感到興趣,想進一步了解認識助人者,進而詢問過多助人者個人私事。
    • 和助人者拉關係,希望助人者對其有特別待遇,如:為小事而改變會談時間。
    • 抱怨,如對會談時間、環境,或因會談而需犧牲的部份。
    • 對助人者存有幻想,或助人者常出現於個案的夢中。
    • 會談過程有明顯的引誘行為。
    • 個案有強烈的自我防衛或容易感到被拒。
    • 對助人者有強烈的負向情緒表達。
    • 遲到、爽約或不想結束會談的行為。
    • 當助人者無法與個案繼續會談時,明顯出現退化的行為。
  • 情感反轉移常呈現以下幾種現象:(邱德才,2001;潘淑滿,民89;董淑鈴,民93)
    • 給予個案過長的會談時間。
    • 接案會談前,出現正向(如感到特別高興)或負向(抗拒、生氣)等情緒。
    • 接完案時,無法統整個案的問題或做問題概念化。
    • 對於個案的情況過份同情,且認同個案的價值觀。
    • 極快即結束會談。
    • 在會談中,會覺得無聊或不耐煩,甚至出現生氣、憤怒的情緒。
    • 給個案不合理的目標與過高的期望。

類別

情感轉移與情感反轉移具有多種類別分法,簡單分法為積極的或正向的反應與消極的或負向的反應二種。正向轉移是個案(或助人者)將助人者(或個案)視為其生命中某一重要他人,而將其情感或依賴性投射給助人者(或個案)。負向轉移則是個案(或助人者)向助人者(或個案)投射出敵對或攻擊性的反應。

  • 情感轉移的類型有許多種,藍茜茹(民88)將情感轉移分為類化的情感轉移(generalized transterence)和特定的情感轉移(specific transference)。林家興(民80)則將情感轉移分為:依賴型、權力型、討好型、性型四類。
  • 情感反轉移的類型則有Robcrtiello & Schoenewolf (1992)依助人者因口腔期、肛門期及戀親情結等未解決的潛意識內容分為:愛慾性反轉移、虐待與受虐待性反轉移、自戀性反轉移等三種(引自廖本富,民88);邱德才(2001)則依正向反應及負向反應分為:過度保護的反轉移、仁慈親切的反轉移、拒絕的反轉移、敵意的反轉移等四種。

影響與覺察

情感轉移現象屬於人際關係自然的現象,當個案對助人者出現情感轉移時,代表著助人者與個案工作同盟關係已建立,此可使個案自在的表達個人的情緒與感覺,亦是助人關係中很重要的成份之一。而如何協助個案覺察、意識到其本身的情感轉移乃是心理輔導或心理分析的主要工作內容。(林家興,民80)

情感轉移與情感反轉移皆為潛意識作用,普遍存在於日常人際互動中,隨時影響著人們。不清不楚的情感轉移易使人在人際關係上失去界限(boundary),在自我了解上產生抗阻(resistence)(林家興,民80,P3)。失了人際界限的人,籬不清個人與自己之間問題,易混洮兩者之間的關係。在自我了解上具高強度抗阻的人,則有許多的自我防衛,無法體察自身的情緒與內在世界,如此將使人無法有效率的生活,與妨礙人際關係和自我了解,而心理分析則在分析造成個案心理症的情感轉移,此乃欲增加個案對早期經驗的記憶,而用現實的觀點重新面對過去的心理創傷。

Peabody和Gelso(1982)將情感反轉移分為反轉移感覺(countertransference feeling)和反轉移行為(countertransferenc behavior)。反轉移情緒乃指助人者與個案互動時,所產生不可避免之感覺或想法;反轉移行為則指助人者因已身的衝突而出現的行動。反轉移行為對助人關係有負面影響,甚至導致失敗的助人關係,而反轉移情緒有可能有利於助人關係,因此助人者要需辨識自己對個案的情緒反應,才能有效利用反轉移,而不會讓反轉移行為阻礙、干擾助人工作的進行(引自張學善,民87:18)。

以反轉移而言,若未能及時覺察與處理將造成負面的影響包括:(張學善,民87)

  • 阻礙個案直接面對自己問題及失去挑戰個人衝突的機會。
  • 個案會誤解其無須在助人過程中付出任何努力,使個案對助人者產生依賴。
  • 助人關係變質,失去助人者與個案之間的界限。
  • 助人者過份的認同,阻礙個案的成長;助人者的拒絕,使個案處於抓不到現實的焦慮及被遺棄的恐懼感中。
  • 造成助人者與個案間關係緊張,更甚者形成惡劣關係,使得雙方皆受傷。
  • 提早結束助人關係。

情感轉移或情感反轉移現象皆需助人者敏銳的覺察發現並適當的處理。為防範於助人關係中出現負面影響,積極了解轉移現象之類型與提昇助人者自我覺察力,乃是助人工作者重要的學習功課。

處理與調適

  • 任何形式的轉移現象都需要助人者擁有高度的覺察力,不僅是對自我的覺察,更需要對處於助人關係中個案的言語或非言語之表現,以及關於助人關係的跡象。並於覺察轉移現象出現時,面對並立即處理,以免使助人關係處於曖眛不清的狀態,而帶給助人關係負面的影響。
  • Brammer&Shostrom(1968)提出處理與解決情感轉移的建議(引自藍茜茹,民88)
    • 單純接納是解決情感轉移的基本技巧,亦可使個案於會談時可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
    • 採用澄清問題的問法注意個案明顯感到的焦慮現象。用引導式說明探測個案的態度,並讓個案有機會為自己說明。
    • 反映個案陳述中的情感轉移現象。
    • 直接解釋情感轉移現象。解釋的目標為:協助個案澄清早期經驗與現在行為之關係,和對個案再保證這些情感轉移及解決方式是過程中普遍的現象。
    • 將焦點集中在個案目前所有的感覺的內容(what),而不是為什麼(why),這是處理困難的情感轉移問題最有效的方法。
    • 喚起個案對情感轉移的注意會使其反應出對立的行為,因此助人者應持守的原則,是喚起個案對負向感覺的注意,而非對正向感覺的注意。
    • 使用角色投射的技術讓個案知道情感轉移乃是個案自己對助人者的投射。
    • 當個案對助人者表現出依賴的行為時,助人者可使用角色轉換的方法協助個案認清自我的需求。
    • 當助人關係發展強度超過助人者的能力與責任時,助人者可將個案轉介至心理治療單位,做進一步的處理。
  • Watkins(1985)提出可有效處理破壞性的反轉移行為的方法有:運用自我分析、個人諮商、督導、真誠與自我表露,以及轉介等5種方法(引自董淑鈴,民93)。
  • 林淑君(民88)則認為反轉移的處理目標應含有(引自董淑鈴,民93):
    • 察覺(awareness)---包含:辨識出觸動點(identifying the trigger)、警覺個人的感覺、對個人的感覺不加以防衛、發展警告訊號(developing warning signals)、監測自己的反轉移訊號(monitoring self for countertransference sigals)。
    • 對個人的反轉移反應有所瞭解---包含:自我分析(self-analysis)、自我督導(self-supervision)、區分個人的反應中之現實成份(與個案有關的)及反轉移作用(與助人者個人及過去經驗有關)。
    • 實際的處理---助人者用專業態度與個案保持一定的距離,卻不至於和自己或個案失去接觸,而適當的與助人者自己的情緒反應保持拒離,以能客觀地瞭解個案的訊息。

結語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林家興 (民80)。情感轉移與情感反轉移。諮商與輔導66,2-7。

邱德才 (民90)。解決問題的諮商架構。台北:張老師文化。

張學善 (民87)。影響諮商員反移情的因素探討。輔導季刊34,15-22。

黃惠惠 (民91)。助人歷程與技巧(增訂版)。台北:張老師文化。

董淑鈴 (民93)。淺談心理治療中的反移情。輔導季刊40,33-39。

廖本富 (民88)。反移情與反抗拒。諮商與輔導159,21-29。

潘淑滿 (民89)。社會個案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藍茜如 (民88)。諮商與心理治療中的情感轉移。諮商與輔導159,15-20。

二、英文部份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feren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untertrans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