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暨社會學派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7年12月23日 (日) 17:47 由 CYUT9629110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0/14版本



心理暨社會學派受到心理分析理論的影響,強調心理動力、社會變遷及內省的治療程序,實際作業分成三階段,心理社會調查、診斷、治療,運用受助者的人格力量與環境資源,發揮個人及人際功能。

3


源起

  • Mary Richmond在「社會診斷」(Social Diagnosis)一書,有系統的說明此派理論觀點;到一九三七年漢米爾頓在「社會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有系統的說明此派理,所以成為心理社會派的代表人物,在當時被稱為「診斷派」(diagnostic approach),強調要依研究(study)、診斷(diagnosis)和處遇(treatment)的「診斷程序」,提供對案主的服務,後來經過多位的學者努力,特別是哥大的賀利斯教授,才慢慢發展成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個案工作理論。另外芝加哥大學的陶瓦魯提出「人在情境中」的概念,使診斷派轉為「社會暨心理學派」。<社會工作 陳月娥 1999><徐錦鋒等合著 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 2003>

對人類行為之基本假設

  • 在某種範圍裡,人類的行為可以被瞭解,也可以用預測的方式來影響及改變;個人行為不是內在因素所決定的,要瞭解、預測人的行為,要從個人、環境二者之間的互動來瞭解。
  • 人類可以用生理、心理或情境很多不同的媒介和方式,來影響其行為改變。
  • 人所生活的環境是一個系統,系統的成員透過互動,彼此影響產生連鎖反應;面對人際互動、生活環境的要求,會尋找各種方法來因應,當有任何一部分改變的時候,就會造成系統性的影響,而導致其他的部分產生連續性的改變。
  • 個人的過去是很重要的,當瞭解這個人的過去生活經驗,才能瞭解到一個人目前的行為。
  • 過去的經驗和潛意識影響目前的功能,但個人對過去經驗和潛意識,常無法有充分的瞭解,只有特別的環境或依賴具有特殊技術的人,才能發現受個人潛意識影響的經驗、態度、情緒和記憶。
  • 要瞭解人的行為,要注意當事人是如何對他人加以反應,所呈現出來的行為外,還要重視對環境的知覺、個人內在認知經驗和心理感受;參加團體及社會角色期待影響個人認知,也會去影響個人對自己的期望和對他人行為表現的評價與反應,形成個人對環境的知覺;個人對環境的認知包括個人對環境的期待與事實二部分。
  • 人格的發展受到內在驅力、自我的成熟度,以及個人與環境互動所影響;出生時,人就會具有獨特的本能趨力和攻擊性,透過跟環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獨特的人格特質和行為方式

核心概念

  • 人在情境中;要瞭解一個人,必須要從「人在情境中」(person in situation)著手,用此概念來說明人和其周圍的環境的交互影響;「人」是指內在的心理體系,以人格發展和自我功能為主體;「環境」是指個人生活的社會網絡及物質環境;在人與環境互動的體系中,不管任何部分的改變都會導致其部分的改變,在不斷地交互影響和模塑的過程中,達於平衝的狀態。
  • 人的行為:個人內在的心理事實(psychological reality)和社會脈絡(social context)相互作用,而有導致了人的行為;主要在調整個人的人格體系並配以環境的改善,增進案主人格成長與適應。
  • 三因素:強調人類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求,跟人類心理面和社會面的整合力量,認為人的成長與發展是受到「生物、心理及社會」三方面因素的交互的影響。
  • 認為人之所以會發生適應的問題而陷入困境,主要來自三方面: 

(一)個人早期就是兒童時期,沒有被滿足的欲望,或者沒有被解決的情緒需要或衝突,藏在個人的潛意識中持續到成人時期,進而造成對情境不合理的需求。 (二)生活或環境的壓力:因為社會環境壓力太大,以致早期的情緒問題被激起而產生偏激的反應;或是當前的生活情境產生太大的壓力;或是無法提供一個能讓人發揮、令人滿意的個人和社會功能機會。 (三)不成熟或不適當的自我與超我:受損的自我和超我功能。

  • 專業關係:Woods和Hollis(2000)認為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關係是心理暨社會治療的基石;重視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專業關係,這種關係的發展與運用程度,將會決定案主受助的功效;如果工作者忽略了這個現象,將會造成治療時的困難與問題。
  • 尊重個人的「重要性」及「價值」:遵守工作原則,堅信增進人類物質與情緒的福祉及潛能發展是很重要的,強調個人的責任及參與自己事務決定的基本價值與必要性。
  • 力量間的平衡(the balance of forces):要提供有效的服務必須要注意人格系統和與人格互動的環境,建立一個平衡狀態。在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個力量之內部及其彼此間維持一個良好的均衡。



實施過程

實施過程的目標

實施過程的原則

彈性原則

個別化原則

重視個人早期生活經驗的原則

重視專業關係的原則

參與原則

協助案主改變自己來影響環境

實施過程的程序

初期接觸與會談前的準備

初期接觸與會談

心理社會研究

預估與診斷性瞭解

問題處遇

結案與追蹤

參考文獻

  • 徐錦鋒等合著 社會個案工作 : 理論與實務 。臺北市 : 五南, 2003年出版。
  • 陳月娥編著 社會工作 。臺北市 : 千華 1999年出版。
  • 林萬億著 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 。臺北市 : 五南 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