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家庭"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相關條件與內容)
(相關條件與內容)
行 14: 行 14:
 
誰需要寄養
 
誰需要寄養
  
  有下列情況,經社工員評估認為兒童、少年得給予寄養安置者。強制性的寄養安置,需透過公權力的介入及判定。
+
有下列情況,經社工員評估認為兒童、少年得給予寄養安置者。強制性的寄養安置,需透過公權力的介入及判定。
 
(一) 家庭經濟困窘或生活無依者。
 
(一) 家庭經濟困窘或生活無依者。
 
(二) 非婚生或被遺棄者。
 
(二) 非婚生或被遺棄者。
行 22: 行 22:
 
(六) 父母無力或不適合教養子女者。
 
(六) 父母無力或不適合教養子女者。
 
(七) 少年法庭裁定兒童因交付感化教育者。
 
(七) 少年法庭裁定兒童因交付感化教育者。
    兒童、少年對寄養的心理反應
+
    兒童、少年對寄養的心理反應
  無論兒童(少年)在什麼原因下接受安置,對兒童(少年)都有或多或少的傷害。寄養兒童(少年)與親生家庭分離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應有:1.被拒絕的感覺 2.有罪的感覺 3.敵意 4.害怕被遺棄 5.對未知的恐懼 6.恥辱感…等。這些複雜的情緒可能被兒童(少年)帶入寄養的生活。
+
無論兒童(少年)在什麼原因下接受安置,對兒童(少年)都有或多或少的傷害。寄養兒童(少年)與親生家庭分離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應有:1.被拒絕的感覺 2.有罪的感覺 3.敵意 4.害怕被遺棄 5.對未知的恐懼 6.恥辱感…等。這些複雜的情緒可能被兒童(少年)帶入寄養的生活。
 
  依Norton(1981)分析寄養兒童對寄養安置反應共分四個階段:
 
  依Norton(1981)分析寄養兒童對寄養安置反應共分四個階段:
 
1. 震驚階段(shock stage)處於此階段的寄養兒童(少年),在表面上是接受寄養安置,然而在心理上卻極不願意承認安置事實,此階段寄養兒童(少年)在行為上採取孤立之反應模式,遂學得退縮行為。如此的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便有無法入睡、夢遊、惡夢、懼怕夜的來臨,及可能產生心理上的病痛。
 
1. 震驚階段(shock stage)處於此階段的寄養兒童(少年),在表面上是接受寄養安置,然而在心理上卻極不願意承認安置事實,此階段寄養兒童(少年)在行為上採取孤立之反應模式,遂學得退縮行為。如此的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便有無法入睡、夢遊、惡夢、懼怕夜的來臨,及可能產生心理上的病痛。

於 2006年12月2日 (六) 12:55 的修訂



1


定義

 寄養家庭是屬於兒童福利中的替代性服務之一,指的是當兒童、少年因親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或遭受虐待等因素,而無法在家庭中得到適當的照顧,需要將其暫時安置親生家庭以外之適當家庭中。

相關條件與內容

誰需要寄養

有下列情況,經社工員評估認為兒童、少年得給予寄養安置者。強制性的寄養安置,需透過公權力的介入及判定。 (一) 家庭經濟困窘或生活無依者。 (二) 非婚生或被遺棄者。 (三) 家庭嚴重失調,無法與親生父母共同生活者。 (四) 父或母患嚴重疾病,必須長期療養者。 (五) 父或母在監服刑,無法管教子女者。 (六) 父母無力或不適合教養子女者。 (七) 少年法庭裁定兒童因交付感化教育者。    兒童、少年對寄養的心理反應 無論兒童(少年)在什麼原因下接受安置,對兒童(少年)都有或多或少的傷害。寄養兒童(少年)與親生家庭分離可能產生的情緒反應有:1.被拒絕的感覺 2.有罪的感覺 3.敵意 4.害怕被遺棄 5.對未知的恐懼 6.恥辱感…等。這些複雜的情緒可能被兒童(少年)帶入寄養的生活。   依Norton(1981)分析寄養兒童對寄養安置反應共分四個階段: 1. 震驚階段(shock stage)處於此階段的寄養兒童(少年),在表面上是接受寄養安置,然而在心理上卻極不願意承認安置事實,此階段寄養兒童(少年)在行為上採取孤立之反應模式,遂學得退縮行為。如此的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便有無法入睡、夢遊、惡夢、懼怕夜的來臨,及可能產生心理上的病痛。

2. 反抗階段(protest stage)處於此階段的寄養兒童(少年)試圖改變攻擊與父母有關的人或父母的替代者,這些攻擊傾向與兒童(少年)對寄養安置所產生的罪惡感有關。兒童(少年)本身會覺得自己是無價值的。且也由一個熟悉的環境轉變到一個全然陌生之環境,寄養兒童(少年)本身會覺得沒有安全感。處於此階段的兒童或少年在情緒上經歷了焦慮、生氣、無助及悲傷的哭泣。寄養兒童或少年會以負向、不接受等行為來拒絕安置,也會表現憤怒以引人注意,或以固執、攻擊來拒絕安置。而在行為方面可能出現逃學、逃家、人際衝突、學業退步等行為。

3. 失望階段(despair stage)處於此階段之兒童或少年,知道必須安置於寄養家庭時,會表現出冷淡、沮喪及無望的情緒,在反抗階段的憤怒和攻擊行為逐漸減少。對新的環境沒什麼要求,表現在外的行為皆是無組織、沒有目的,且有退化的行為出現,沒有意願及動機與新環境的人建立關係。

4. 分離階段(detachment stage)處於此階段的寄養兒童或少年適應寄養家庭生活的階段。兒童(少年)逐漸接受寄養安置的事實,在日常生活方面進入正常的運作。然而對寄養兒童(少年)而言,接受寄養安置之情境,並不意謂著兒童(少年)放棄返回親生家庭的希望。

                                   引自於CCF社會工作實務手冊(8)寄養家庭手冊 民國86年6月 P12(周慧香,1992)

寄養家庭的類別與資格


相關要求


寄養家庭應注意事項


寄養安置費之運用


寄養父母的角色


寄養家庭的安置歷程


寄養家庭常面臨的問題


寄養家庭的責任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