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治療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13年11月3日 (日) 14:38 由 SCU01116254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此條目尚有其他的版本,請參考「歷史」之2007/12/9, 2008/1/8版本



家族治療(英文:Family Therapy)是家庭社會工作的處遇方法之一,藉由分析家庭中的不平衡,處理家庭成員內在及外在的各種衝突。

家族,指的是家庭成員;治療,則是以精神病理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及治療。當家庭成員中產生生理、心理、社會等問題,而使得家庭功能失去平衡,此時則需要外界力量的協助。外界力量可針對兩個部分來改善家庭成員的問題。第一個,以心理及諮商的角度出發,著重於探索個人內心狀況,把個人視為治療對象;第二個,將當事人及其家庭視為一整個系統,分析當事人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各種互動。藉由分析個人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才能有效改善個人問題,並且提升個人的社會功能。

家族治療的起源與發展

家族治療的理論學派

心理動力學派

經驗人本學派

Bowen學派

結構學派

溝通與策略學派

米蘭系統學派

行為與認知學派

後現代治療學派

家族治療的階段

第一通電話

第一次電話接觸,主要是為了獲得最低限度的資料,掌握主要的問題,並且安排家人能夠前來接受諮商。通話時,應與通話者建立連結,並安排初次會談時間、地點,盡量使與主要被治療者有關係的家人都能前來參與。(王慧玲、連雅慧,2002:159-161)

初次會談

初次會談的主要目的在於與家人建立關係並且蒐集資料。會談過程中,治療師應與家庭中每個人都有所接觸,建立共同合作的關係,並且瞭解個家庭的結構,通常會使用家系圖蒐集家庭史以了解整個家庭網絡。為了避免會談過程中家庭成員情緒失控,治療師必須掌握住每人發言的權限及步調,並且建立主導地位,例如:建立一次只能一人發言的規則。最後,針對主要問題,與家人協商出一套治療契約,使家庭成員了解治療目標及走向。(王慧玲、連雅慧,2002:161-165)

治療初期

治療中期

結案

家族治療的基本技巧

參考文獻

劉瓊瑛譯,2011年,《家族治療(九版)》,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慧玲、連雅慧譯,2002年,《家族治療概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慧玲、連雅慧譯,2002年,《家族治療的理論與方法》,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貞慧,《從家族治療的觀點來探討家族系統排列之內涵-以華人家族心靈排列為例》,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