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社會工作"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搜尋
(文獻)
(學校社會工作之角色)
行 57: 行 57:
  
 
==學校社會工作之角色==
 
==學校社會工作之角色==
學校社會工作的角色:(陳月娥)
+
學校社會工作的角色:(陳月娥,民82)
  
 
1.與校長和學校行政人員的關係:校長負有解決校內學生困難的責任,而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校長諮詢服務,雙方共同研議並且擬定對策,校長通常授權給學校社會工作者,讓學校社會工作者視學生問題的性質而轉介個案至社區裡的服務機構。
 
1.與校長和學校行政人員的關係:校長負有解決校內學生困難的責任,而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校長諮詢服務,雙方共同研議並且擬定對策,校長通常授權給學校社會工作者,讓學校社會工作者視學生問題的性質而轉介個案至社區裡的服務機構。

於 2007年5月14日 (一) 09:16 的修訂

學校社會工作之要點、方法

學校社會工作是指在本質上是社會工作的運用,而在功能上則是協助學生能夠學習適應現在與未來的生活能力,以實現學校的教育目的。

綜合梅爾(Meares,1977)、韓考克(Hancock,1982)等人的意見,並針對我國學校體系的情況,提出學校社會工作的重要工作頓目如下(林勝義,1998):

1.協助學生處理所遭遇的困擾問題:學校社會工作剛開始發展的階段,是先針對有困擾問題的學生,並且協助尋求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後在對症下藥,並給予適當的處置。不過,學生的問題有各式各樣的,因此學校社會工作者必須集中心力,然後採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協助在教室裡或校園內有行為問題而被引介來的學生。這些學生經常遭遇的問題包括逃學、懼學症、暴力行為、幫派介入、孤僻、過動、學習缺陷、藥物濫用、偷竊、不服管教。

2.對教師提供諮詢服務:學校社會工作的目的,是學校總目的的一部分,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案必須配合學校的政策。因此,學校從事決策時,常需學校社會工作者提供相關的資料,例如青少年的就業率、少年犯罪率、身心障礙相關資料。此外,學校社會工作者也可以對學校人員提供家庭訪問的資料、社區支持機構及社區資源等諮詢服務。

3.對家長提供團體服務:如果有數個學生遭遇相同的困擾問題,他們的家長也會有某些共同的需要,所以社會工作者可以對這些家長提供團體工作,以便共同協助他們的孩子。

4.參與社區發展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在協助學生處理問題時,不能忽視到社區的影響因素,而且在擬定相關的處置方案時,也不能不設法爭取社區資源的支持,尤其是社區熱心人士的協助。爭取社區資源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參與社區發展工作。

5.擔任輔導團隊的聯絡工作:學校社會工作者經常擔任團隊的領導人員,負責輔導工作的規劃、聯絡、推動和評估的工作。(Skidmore,etal.,1994)

學校社會工作的方法:(林宗泰)

1.個案工作:主要是針對學校中少數學習上與適應上有困難的學生和家長,以個別的方式來協助他們,必須個案工作服務的學生包括經濟方面、社會方面與情緒方面上有困難的學生,輔導對學生的服務依問題的性質和需要的程度而有所不同,有的僅是對環境改善的協調服務工作,有的則是以情緒的疏導以促進社會的生活功能,有的卻是進一步修正不良的心理防衛,重組人格並統合他們的能力以增強社會的功能。

2.團體工作:此方法主要是對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的贊助人等三面對象,透過團體的工作方法能夠使全體學生,在班級中學得成長過程中對於團體的態度與對社會的認識,並且能使學習上和適應上有困難的學生與家長,從團體的交互反應中,獲得處理困難上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是一種生活再教育的功效。

3.社區工作:主要對一群及學校有關的社區領導人物代表,透過社區工作的方法,並且發現、組織與運用社區領導人才,使他們關心與協助整個學校的發展,以結合他們的力量,使學生們可以獲得社區資源服務。尤其在社區中特殊性質的社區與學校方案,則必須透過社區工作的步驟,才能有效的推行,社區與學校之間的協調工作與社區對於學校的貢獻,必須靠社區工作者的專業方法才能生效。

學校社會工作之功能

學校社會工作的功能:(陳月娥)

1.能補救班級教學的缺點:學校社會工作是現代學校大量班級教學制度下的產物。現代學校的大量班級學制的缺點,則是忽視個別需要及生活指導。忽視個別的需要,難免有天才貽誤與低能躐等的現象,忽視生活的輔導,是使學生中的偏差行為與情緒的問題日益的增多。學校推展社會工作,在一種專業服務的體系下,社會工作者採用個別諮商或團體討論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尋覓一種學習的順序與學科的平衡,從而協助學生得到一些個別化與生活的教育,因此,學校社會工作可以補救學校大量班級教學制度上的不足。

2.能增強學校家庭的關係:學校與學生家庭間的聯繫與社區機構間的協調工作,常付厥如。因此,美國早年的訪問教師制度為補救此一缺失而興起,演進至今,遂為學校對學生生活輔導工作中的一部份,而此一工作則有助於學校與家庭及社區間聯系功能的加強。

3.能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現代社會的職業分工愈來愈細,而服務所需要的技術則愈來愈精。在各級學校的教育工作中,教師除作專門知識的傳授外,在對於學生的心理上、生活上,以至於社會關係上的協助與指導,常非其專長。於是,學校中除行政人員及任課教師外,仍然需要有心理工作者及社會工作者的配合與服務,此為現代社會分工合作之特微。

學校社會工作之實施範圍

考斯汀(Costin, lela B.)和米雷斯(Meares, Paulla Allen)認為學校社會工作者負有七大任務:

1.領導及決策可以促進學生福利。

2.學生問題的評量診斷。

3.向教師及家長解釋學生問題的內涵。

4.提供學生與家長諮商的服務。

5.開發與運用社區的資源。

6.強化學校-家庭-社區這三力面的關係。

7.一般行政與文書的工作。

就實務的本質來說,重點有下列三項:

1.注意有問題的學生,尋求問題發生的原因,並且需加以矯治。

2.顧及全體學生,瞭解學校教學的目標,注意改善學習環境,以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動機,以達成教育的效果。

3.居於學校行政決策的地位,設計方案並且帶動學生服務方面的工作。(呂民璿)

學校社會工作之角色

學校社會工作的角色:(陳月娥,民82)

1.與校長和學校行政人員的關係:校長負有解決校內學生困難的責任,而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提供校長諮詢服務,雙方共同研議並且擬定對策,校長通常授權給學校社會工作者,讓學校社會工作者視學生問題的性質而轉介個案至社區裡的服務機構。

2.與教師的關係:對於學生而言,教師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因此在學校社會工作者與教師之間,雙方們必須充分的彼此合作,為了學生並且共同的探索學生所遭遇的困難,擬定處遇的計劃,並且相互的配合以能夠執行此計劃。學校社會工作者除了給予教師個別諮商的服務外,也必須與全體教師舉行定期性的會議,以能夠提供給教師有關學生或者是師生間問題的諮商。

3.與學校其他工作人員的關係:學校社會工作者經常參與學校訓導、教務、輔導、總務等處室人員所舉行的會議,匯集各方的知識與意見之後,並且提供了有關確保學生福祉的建議作為各處室作業的參考。

4.與學生的關係:學校社會工作者定期的約談學生,並且觀察學生在生活中可能發生的學習方面或者是情緒方面的恐懼與焦慮,事先予以預防性的處遇。對於已經呈現問題的學生則是協助學生抒發內心的感受,瞭解他困難的所在,並協助與及時補救或者修正問題。對於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而言,學校社會工作者尤其注意其身心障礙的克服與生活上的調適,協助其增進生活上的適應技巧。學校社會工作者也運用團體工作的方式,協助學生利用人際關係互動的影響,藉此而改變學生的行為,以免繼續阻礙學習與成長。

5.與家長的關係:學校社會工作者於輔導兒童之時,應視情況的需要而尋求學生家長的協助。學校社會工作者與學生家長舉行定期性的個別會談,以觀察為父母者對子女所遭遇的困難瞭解的程度,以及所運用的處置辦法。學校社會工作者與學生家長先共同檢討雙方觀點歧異之處後,然後雙方再就該生的問題確立合作關係,擇定合宜的服務方式並且付諸行動,同時協助家長利用社區的資源。學校社會工作者也必須擔任家長團體和學校人士之間的溝通橋樑,並且促使家長和學校人士雙方皆能肯切地體認應該盡之的職責並且付諸合宜的行動。

6.與教育行政當局的關係:對於既行的學校方案,如果發現有不恰當或者不適用之處,學校社會工作者應該將上述的情形與建議的事項轉報給教育行政當局,目的則在於促進學校的社會化功能。

7.與社區的關係:學校社會工作者必須向社區居民解釋學校的方案,並使社區與學校互通訊息,並且建立相互合作的關係。學校社會工作者亦督導社區裡的志願工作人員,培養助人的技巧以能夠供應學校工作上的人力需求。學校社會工作者必須建立服務的網絡,並與社區的社會服務機構密切的配合。

現行學校社會工作之模式

1.傳統臨床個案治療模式:是以發生情緒方面或者是在社會適應方面困難的學生為工作對象,並且為學生本人與學生的家人提供個案的服務。

2.社會改革模式:為了改革媒體以能促使學校調整功能,防治學生遭受來自學校的困擾。服務對象擴及到全校師生,工作者必須具有組織行為方面的知識,更應該有高度的談判能力。通常這類型的工作方式很難單獨的應用在學校中,就算有用到的時候,工作者也要必須事先的進行直接服務,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研判之後,才可以付諸實行。

3.社區學校模式:此工作模式源於一九六○年代,主要是針對經濟匱乏的學校和文化匱乏的學校,目的在於能協助社區居民對於學校方案的瞭解與支持,特別是家長們。學校社會工作者設立了一系列的方案,能夠使學生減除匱乏的境遇,防治他們由於匱乏引起的失功能。工作者必須具備協調與倡導的能力。工作者一般都認為此種工作的模式難以實施,因為校方的行政人員容易覺得受侵犯,而不容易達成溝通。

4.社會互動模式:工作者扮演媒介的角色,並且涉入各種的社會體系(諸如學校、家庭、社區、教師以及學生),連結了這些不同的體系,以能夠發揮影響力,並且採取解決問題的途徑,以達成任務。

以上各項的模式既不宜單獨的使用,也不可以一成不變的操作,因此,必須視情境、特殊需要與資源而定,並且在擬訂服務計劃的時候,必須衡量服務提供的方式與管道是否配合教師、社區資源和其他工作員。(呂民璿,民78)

文獻

1.林勝義(民88)社會工作概論。台北:五南

2.林宗泰(民80)社會工作概論。台中:駿業

3.陳月娥(民82)社會工作概論。台中:會計

4.李增祿(民78)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