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

出自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
於 2006年12月12日 (二) 08:37 由 CYUT9529008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2

請參考[「作業簡介」]中,這份作業不是什麼。
會不會覺得自己把題目寫的太大了?如何可以簡要的將自己所讀的訊息,化為簡短易瞭解的條目?
架構需要改進
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明這個概念,文字重覆太多會有抄襲的嫌疑

女性主義(feminism)是社會理論、政治運動及道德哲學的一種多方面的思想集合。大部份女性主義的支持者特別關切社會、政治及經濟上介於兩性(尤其是較不利女性的內容)所造成的不平等;有些則是爭論在性別與性意識的議題,如男性與女性所構成的社會。女性主義的差異是導源於不平等,如何達到平等以及以性或性別為基礎的識別方式是此一重要問題。用簡易的術語來說,女性主義是性別本身在社會上、政治上及經濟上的平等,也就是說,性別本身不應是事先由個人的社會階級意識或社會上政經的權力因子所決定形成的。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父權、偏見、物化、性別物化和壓迫等。(譯自wikipedia(in English):feminism

女性主義理論

李銀河(民92)在《女性主義》一書中把女性主義理論劃分為宏觀理論和微觀兩大類:

女性宏觀理論

包括一些世界和歷史加以闡釋的宏大敘事,如:世界體系理論。經過女性主義的改造,不再把女性僅僅作為男性家長家庭的一個成員;不再認為家庭成員的利益總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獨立的經濟貢獻,女性在全球經濟中作為非正式勞動力、家庭工人、食品生產者的角色。

再如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女性主義循著馬克思主義的思路,女性主義提出了下列論點:男權制是先於資本主義者就存在的,因此推翻資本主義只是結束男性對女性壓迫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女性微觀理論

女性主義的微觀理論亦不勝枚舉,在此試舉幾例:

  • 交換理論:解釋男女兩性之間的不平等。
  • 網路理論:分析性別差異和性別不平等。
  • 角色理論:涉及女性的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角色衝突問題。
  • 地位期望理論:男女兩性在進入性別混合的目標動力群體時,由於群體對於男性的期望值高於女性,就降低了女性在群體互動中的自信心、威望和權力。
  • 符號互動理論:指女性時常因社會教化而接受了男尊女卑的定義,而造成兩性間的差異。
  • 新佛洛伊德理論:兩性發展出不同的道德和理性模式,男性強調抽象原則,女性則較關注具體情況。

女性主義的理論歸根究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李銀河,民92)

女性主義流派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激進女性主義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後現代女性主義

文化女性主義

生態女性主義

第三世界女性主義與黑人女性主義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其他女性主義流派

女性主義運動

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一次浪潮

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二次浪潮

女性主義運動之後

進步男性運動

保守男性運動

後女性主義

新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論爭

論爭主題

父權制

偏見

物化

壓迫

生理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

關於性別氣質問題的論爭

關於性問題的論爭

相關連結

參考書目

  • 李銀河(民92),女性主義(初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顧燕翎(主編)(民85),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初版),臺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民85),女性主義思潮(初版)(刁筱華 譯),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89年)。
  • 蘇珊˙艾莉絲˙瓦特凱思(Susan Alice Watkins)(民84),女性主義(初版)(朱侃如 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92年)。